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传统工业模式下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 转向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优势, 知识产权成为占领市场的制胜法宝和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中相对活跃的部分, 只有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依靠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占领市场, 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 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谋求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中小企业;保护
1 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在国外, 企业早已对知识产权进行千方百计的保护了。然而, 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变得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积累与保护, 忽视了对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大数企业在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 不是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 而是进行成果鉴定, 发表论文, 公开成果, 造成申请专利权利的丧失。
(2)知识产权流失严重。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科技人员的流动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 另一方面企业忽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导致知识产权流失。还有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无形资产评估未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也导致了知识产权的流失。
(3)知识产权管理弱化。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我国中小企业老板一般都是和一线工程师通过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才闯出来一片天地, 在他们看来, 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产权保护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遥远的事,更谈不上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发展了。
(4)知识产权纠纷增多。随着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务范围的拓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侵权与被侵权的现象越来越多,例如:涉外专利侵权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专利案件的执行相当困难,部分专利侵权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 高新技术成果被仿制、假冒的现象比较严重等。严重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和良性运转。
2 对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1)企业的核心是生产及产品。中小企业像其他任何大企业一样,必须考虑对自己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这样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享有发明创造的所有权已经产品使用许可授予权,从而保证企业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市场利润;避免或减少自己的成果被他人窃取,失去应得的市场利益。
(2)获得知识产权就是增加企业的投资。在企业的设备、财产、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研发方面投资,可以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政实力达到扩大资产和增加未来生产能力的目的。
(3)获取并保护知识产权可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性。其主要收益可体现在:可以防止竞争者抄袭或仿制企业的产品和项目、避免企业在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浪费性投资、有利于开发新的市场还可以通过商标和品牌保护策略创造公司的特有形象。
(4)知识产权可增加中小企业的出口机会。在出口市场中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理由有:①产品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体现产品的价值,可以吸引进口者考虑进口,从而增加出口机会。②企业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商标权和工业设计权可使该企业在出口市场中获得信任和有利的出口地位。③知识产权可使企业在出口市场上获得忠实的顾客和用户。
3 如何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1)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首先,要尊重知识产权。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中小企业一直处于盲目状态,一开始不分青红皂白,将别人的知识产权拿来就用,而一旦遭遇到权利人的相关权利诉求就乱了阵脚。因此,企业应提高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管理,严禁假冒侵权。其次,应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品。中小企业自己研制出的产品,应尽快申报专利,自己设计使用的商标,应尽早申请注册,特别应注意在多个国家申请和注册,获取在多个国家的专利权和商标权。
(2)熟悉国际知识产权法律规则。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不熟悉国际规则,就将举步维艰。中小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熟悉国际规则,在国际市场上寻求自身发展的合理空间。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扩大化、保护标准的国际化、保护水平的高程化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应认清形势,尽快转换角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3)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①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增加知识产权的数量,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形成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③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责任,与员工签订知识产权相关协议。④规范知识产权转让与引进的合同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学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思考[J].电子知识产权,2003,(3).
[2]罗小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4).
[3]张军.知识产权领域侵权行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