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导电片衰减3mm波特性研究

来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鳞片状晶体石墨为基本原料,通过湿法球磨,研制出一种新型3mm波干扰材料--超薄导电片.研究了其基本物理性能,测试了超薄导电片对3毫米波的静态、动态衰减性能.12克粒径分布为O.9~1.5mm的超薄导电片对3mm波的动态衰减分贝数达到了12.05dB,具有很好的衰减效果.与传统的毫米波箔条进行比较,静态测试结果表明,超薄导电片对3mm波的衰减性能明显优于铝箔条.同时分析了超薄导电片粒径及浓度对衰减性能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在是从致病因子上着手,而是从人体的遗传物质-染色体上下功夫了,而且均公认每种疾病都在染色体的基因上,有相应的片断,有无此
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对以外消旋乳酸(D,L-LA)直接熔融聚合合成的低分子量聚外消旋乳酸(PDLLA)进行扩链,用粘均分子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DSC、X-射线衍射等对扩
科学家一直相信,活细胞的DNA中偶尔也会形成这种所谓“G-四链体”。G-四链体包含的四个鸟嘌呤来自一条富含鸟嘌呤的DNA链的不同位置,它们以特殊的氢键结合起来,形成密实的方形结构,打断了DNA的螺旋结构。  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数据中大海捞针般地搜寻其他富含鸟嘌呤的序列,发现四链体也有可能在另外一些具有调控作用的区域形成,尤其是一些致癌基因所在的区域。如果能精确描绘出这些G-四链体在基因组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