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博物馆的弊端,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可见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文物博物行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5-0250-01
1 虚拟现实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将编辑好的三维数据输入到虚拟现实软件的程序中,然后用直观的方式将信息展现到人们眼前,使人们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让人们可视、可知、可感。虚拟现实技术可跨越地域的限制,将人们无法亲临的景物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更可直观地剖析很多无法拆卸和展示的事物,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中的作用
2.1 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修复
文物修复对文物博物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碎片较多的文物,若利用人工修复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也很难保证拼接的准确性。但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对文物碎片的自动化拼接,如此一来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力,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物碎片拼接的准确性。当前许多博物馆文物都具有易损性特征,经常会出现剥落、掉色等现象,即使可以实现人工修复,但在修复之后仍然无法实现长时间的展示和研究。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将文物修复之后的画面预先展示出来,并对修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确认。该技术还可与视图计算机技术相配合,进而检验文物修复的每个环节以及修复之后的耐久性程度如何。在文物保护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能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文物,进而使文物在更为合理、严密的条件下得以存放,确保其保存寿命。我国博物馆藏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唯一性,一旦在修复过程中出现细节问题,就很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的数字化修复功能,可综合分析和研究各种修复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而通过对比找出最佳的修复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文物加以修复,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在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文物遗址遗迹,但这些遗址遗迹大都属于不可移动的,再加上多数位于交通落后的偏远地区,导致文物价值难以得到彰显。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就能将这些文物的触觉、重量等在模拟环境中加以呈现,同时还能依据相关文献记录,还原已经消失的遗址遗迹或者展示还未发现的遗址遗迹,并且能有效避免对文物的安全造成威胁。
2.2 提高文物展出率及展出效果
一些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珍贵物品不易保存,因而无法展出,只能在特定环境中保存。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文物制作成数字影像,对其原貌生动展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高还原性极高的触感、重量感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可利用网络整合这些由虚拟现实技术处理后的文物资源,向社会传播,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文物的知名度,缓解文物保护的压力。
2.3 优化提升文物保护技术手段
文化古迹遗址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很多受损的文化古迹遗址,容易发生剥落、脱色、脆化的情况,即使经过人工修复,也难以反复用于研究和展览。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文物修复之后的影像提前展示,在文物修复中,提供多角度的展示和示范。这样可以在更加严密的环境中保存文物实体,对于延长文物寿命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陕州古城这样不能迁移保护的遗址,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位置、环境、地貌详细记录和保存。
2.4 继承传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
在我国大量的文化古迹遗址当中,渗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民间艺术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当前愿意选择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人寥寥无几,正面临着后繼无人的尴尬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很少有人愿意忍受寂寞来传承。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实现民间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从而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承和发扬。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的应用分析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具体表现在文物保护技术落后与陈列手段落后等方面。历史文物长时间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极易出现剥落、风化等问题,由于文物保护技术不够先进,难以准确把握文物的基本物理特性与收藏环境,最终使大量珍贵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一些珍贵文物虽然可以修复,但由于修复手段落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付出的成本代价非常高。在陈列手段方面,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采用的都是通柜摆放形式,这种陈列方式极其枯燥呆板,根本无法彰显出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最终致使文物的宣传教化作用大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才、资金等的缺乏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此,为了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中的普遍推广与应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项技术的重视度,更新观念,加大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我们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有机结合,使其在文物保护与展示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①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全国范围内或地区内的文物资源加以整合,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文物得以逼真、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就能使文物突破空间束缚,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②可利用影像采集技术方法,构建起完整的文物实体三维模型以及数据信息库,使文物的原始空间信息等得到长期保存。此外,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升文物修复的精确程度,并对所要采用的保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确认,确保各种文物保护方法的有效性,避免在保护过程中出现意外,进而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博物行业的发展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中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该技术在文物展示、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应用的重视度,加大研究力度,并为其提供坚实的人才与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富,柴 晶.信息化时代下的交互展示平台设计[J].包装工程,2014(22).
[2]罗维安.探究多媒体交互技术下的展示设计[J].包装工程,2014(06).
收稿日期:2018-11-5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文物博物行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5-0250-01
1 虚拟现实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将编辑好的三维数据输入到虚拟现实软件的程序中,然后用直观的方式将信息展现到人们眼前,使人们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让人们可视、可知、可感。虚拟现实技术可跨越地域的限制,将人们无法亲临的景物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更可直观地剖析很多无法拆卸和展示的事物,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中的作用
2.1 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修复
文物修复对文物博物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碎片较多的文物,若利用人工修复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也很难保证拼接的准确性。但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对文物碎片的自动化拼接,如此一来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力,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物碎片拼接的准确性。当前许多博物馆文物都具有易损性特征,经常会出现剥落、掉色等现象,即使可以实现人工修复,但在修复之后仍然无法实现长时间的展示和研究。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将文物修复之后的画面预先展示出来,并对修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确认。该技术还可与视图计算机技术相配合,进而检验文物修复的每个环节以及修复之后的耐久性程度如何。在文物保护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能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文物,进而使文物在更为合理、严密的条件下得以存放,确保其保存寿命。我国博物馆藏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唯一性,一旦在修复过程中出现细节问题,就很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的数字化修复功能,可综合分析和研究各种修复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而通过对比找出最佳的修复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文物加以修复,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在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文物遗址遗迹,但这些遗址遗迹大都属于不可移动的,再加上多数位于交通落后的偏远地区,导致文物价值难以得到彰显。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就能将这些文物的触觉、重量等在模拟环境中加以呈现,同时还能依据相关文献记录,还原已经消失的遗址遗迹或者展示还未发现的遗址遗迹,并且能有效避免对文物的安全造成威胁。
2.2 提高文物展出率及展出效果
一些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珍贵物品不易保存,因而无法展出,只能在特定环境中保存。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文物制作成数字影像,对其原貌生动展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高还原性极高的触感、重量感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可利用网络整合这些由虚拟现实技术处理后的文物资源,向社会传播,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文物的知名度,缓解文物保护的压力。
2.3 优化提升文物保护技术手段
文化古迹遗址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很多受损的文化古迹遗址,容易发生剥落、脱色、脆化的情况,即使经过人工修复,也难以反复用于研究和展览。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文物修复之后的影像提前展示,在文物修复中,提供多角度的展示和示范。这样可以在更加严密的环境中保存文物实体,对于延长文物寿命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陕州古城这样不能迁移保护的遗址,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位置、环境、地貌详细记录和保存。
2.4 继承传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
在我国大量的文化古迹遗址当中,渗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民间艺术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当前愿意选择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人寥寥无几,正面临着后繼无人的尴尬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很少有人愿意忍受寂寞来传承。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实现民间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从而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承和发扬。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的应用分析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具体表现在文物保护技术落后与陈列手段落后等方面。历史文物长时间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极易出现剥落、风化等问题,由于文物保护技术不够先进,难以准确把握文物的基本物理特性与收藏环境,最终使大量珍贵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一些珍贵文物虽然可以修复,但由于修复手段落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付出的成本代价非常高。在陈列手段方面,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采用的都是通柜摆放形式,这种陈列方式极其枯燥呆板,根本无法彰显出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最终致使文物的宣传教化作用大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才、资金等的缺乏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此,为了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中的普遍推广与应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项技术的重视度,更新观念,加大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我们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有机结合,使其在文物保护与展示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①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全国范围内或地区内的文物资源加以整合,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文物得以逼真、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就能使文物突破空间束缚,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②可利用影像采集技术方法,构建起完整的文物实体三维模型以及数据信息库,使文物的原始空间信息等得到长期保存。此外,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升文物修复的精确程度,并对所要采用的保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确认,确保各种文物保护方法的有效性,避免在保护过程中出现意外,进而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博物行业的发展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博物行业中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该技术在文物展示、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应用的重视度,加大研究力度,并为其提供坚实的人才与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富,柴 晶.信息化时代下的交互展示平台设计[J].包装工程,2014(22).
[2]罗维安.探究多媒体交互技术下的展示设计[J].包装工程,2014(06).
收稿日期:20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