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茑萝,滋蔓满墙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h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冬天来得早,萧瑟凋败。陆晶清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如离枝花叶,不知归处。她才20岁,只是世事沧桑。她的初恋吴湘因革命被捕,病死狱中,同学刘和珍在学潮中牺牲,好友许广平被通缉。她也是在组织的保护下,逃到武汉,在国民党中央妇女会里,协助邓颖超举办妇女运动讲习所。不久,大革命失败,妇女部解散,陆晶清辗转回到北京,回到师友曾染血的女师大,一边续读学业,一边兼任《河北民国日报》编辑,心情始终郁郁。
  初冬的黄昏,梧桐的枯叶纷飞,一只小鸟巢在风中晃晃荡荡。她想起自己的文章:“绮宴散了,人影逝了,只天际孤雁在哀鸣……想当年,百花放时,我也曾迎春伫立于湖滨,而今春残矣,这秋的人间花与叶都已凋零!”这时,电话铃响,一个男人在电话的那头说,有诗稿要投稿,希望能与她面谈。她不知道怎么,突然一阵心悸,或许是他低沉的声音,竟有些像逝去的恋人。
  她怔忡着,直到旧楼板传来脚步声。他推开门,深灰的长衫,黑色的礼帽,一副宽大的黑框眼镜,依稀是曾经恋人的装束。他脱下礼帽后高而宽的额头,眉宇间的川字,还有那份沉着气度,于她是陌生的。可他与她相握问好时,脸上宽厚的笑容,手心的温暖,却是她熟悉的,她心中又是一阵悸动。
  她接过他的诗稿,翻阅起来,以掩饰自己莫名的不安。慢慢地,她的目光专注起来,沉浸在他的诗里。他字里行间的激情,或沉痛哀伤,或激情如潮。她在他的诗行里,看到那个以诗言志的自己:“小女敢言志,狂诞孔仲惊。木兰御外侮,红玉抗金兵。清照词千古,班昭史有名。我岂甘落后,立志奔前程!”她看到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与石评梅、黄庐隐、许广平等成为校友时意气风发的被她们戏称为“小鹿妹妹”的自己;她看到成为李大钊的得意门生,无比坚定无比幸福的自己;她作为鲁迅的入室弟子,被鲁迅和许广平称赞和器重的自己,还有与刘和珍挽手在游行队伍里振臂高呼的自己……
  她的泪不知不觉流下来,原来,那些源自革命的快乐和疼痛,不只有她在承受,在疼痛,在彷徨,眼前的这个男人,也如她一般,甚至更加深重更加惨烈。王礼锡这个名字,她不止一次听说过,只是,不承想有一天能这样相见。那一天,他们诉说着彼此的际遇,诉说着对革命的热忱,诉说着对信念的坚定,对未来的向往,从暮色四合,到华灯初上,再到更深夜重,她知道了他的所有经历:因参加学潮被江西七师开除,转入三师,后毕业于南昌心远大学。做过中小学教员、报纸记者,主编过《青年呼声》《新时代》等刊物。秋天,他到北京教书,并从事工人运动,业余时间写诗抒怀。
  从那之后,他们每天都在一起畅谈,爱如细藤初上,小心地探问人世风流。王礼锡后来说:“每天晚上,总有一两个小时,沉醉在晶清的编辑室的红色灯光的温波里清谈。最初仅是清谈而已,而狡狯的爱神就悄悄地一天天窜进我们清谈的生活中,好像茑萝在墙上攀缘,不知几时就滋蔓满墙了。”
  瓜熟蒂落,他们走到了一起。1930年6月,两个人在日本东京结成连理。婚后的生活,革命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于同时代的许多革命者相比,他们是幸运的,能与心爱的人相扶相携走在革命路上。
  1931年的春天,陆晶清跟随丈夫回到上海,以神州国光社为阵地,以《读书杂志》为武器,引爆了思想界的火药桶,一时间《读书杂志》成为自由争鸣的论坛。当局恐慌了,下令《读书杂志》一出租界“立即予以没收”。不久,“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陆晶清夫妇连夜组稿,亲自下厂校对,于第二天下午两点出版了《抗日战争号外》。接着又出版《1932年世界与中国》特刊,大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的抗日斗志,却遭到上海当局的查禁。陆晶清大声疾呼:“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猪被杀也要叫几声,我们被杀,连叫几声的权利都没有,成何世道?”这期间,夫妇俩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抗日会”,强烈呼吁:“在争民族自由独立的战争,于亡国灭种的惨祸之间,已没有我们徘徊的余地!我们要誓死继续这抗日战争!”陆晶清还抽出时间参加何香凝组织的妇女救护、慰劳队。
  由于《读书杂志》攻击了国策,最终被特务捣毁,王礼锡上了黑名单。对王礼锡这根“嚼不碎的骨头”,南京政府以为“还是吐出去的好”。由铁道部送其一个专员的名义,让其“出洋考察”,且已代办好护照,“限期出国”,实质是驱逐、流放。1933年3月,陆晶清夫妇漂洋过海,蛰居伦敦。他们只有一间小屋,鼠患成灾。王礼锡作诗遣愁,诗前有段小序:“一室兼食宿书房之用,食物与鼠子共之。盘盏俱空,则终夕滋扰,旧书满架,不屑一顾。因此招之以诗,图安枕也。”王礼锡规定自己每天要写5000字,以赚取稿费做家用。当时英国一些报刊稿费低得可怜,王礼锡做诗遣愁:“老子一生五千言,蝇头自笑日五千。凄惶竭作成何用?入市难酬乳酪钱。”日子虽清平,但夫妇俩相敬相携,斗室笑声不断。
  流放的岁月,他们仍在为抗战呼号。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由38个国家作家参加的“第一届国际作家保障文化代表大会”,起草世界和平运动大会宣言。又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释放被捕的爱国七君子。卢沟桥事变后,他们在伦敦创办《抗战日报》,亲自撰稿、刻印,每天印200份,向侨胞散发;他们组织了一次次抵制日货大游行;他们出席世界援华制日大会,并联袂起草大会宣言;他们将稿费和饰物捐给延安,支持抗战。
  “南京大屠杀”时,悲愤难抑的王礼锡再也坐不住了,夫妻俩顾不上国民党的通缉令,决意回国抗日。回国后,他们参加了文协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王礼锡任访问团团长。不论条件多艰苦,身心多疲惫,王礼锡坚持每天写日记,力求为抗战一线留下宝贵的资料。令人扼腕的是,行程刚进行了两个月,在中条山第一战区前线,王礼锡积劳成疾,病倒了。途中因“特派”的勤务员给他服“错”了“药”,怆然离世,时年39岁。陆晶清痛不欲生。但她知道,她的肩上责任更重了,因为还有丈夫未竟的抗战事业。
  那一夜,遍体鳞伤的她,抱着日记手稿,失声痛哭。或许,世间再不会有岁月静好,因为,那个与你并肩为你挡风遮雨的人,已经不在了。
  (图/刘昌海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山东大学大四学生郑涵希在演讲中,用浑厚而低沉的声音娓娓道出了自己三年来对失独家庭的深度调研,让现场观众潸然泪下,人们不止为“失独老人”这一特殊人群而唏嘘,更为这个二十出头小伙子的坚持和奉献而肃然起敬。  黑边眼镜,白皙的皮肤,身高近一米八的郑涵希散发着大男孩特有的阳光和朝气,但谈起自己和失独老人的缘分,言谈中则多了同龄人少有的沉重和关切。大一时,郑
王守仁自幼聪慧,五岁便能默记书本的内容,十二岁便能运用辩证法作诗,一时才惊四座。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可谓是顺风顺水。然而,才华横溢的他在殿试时竟意外落选。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笑说,王守仁下次必然高中,让他先作状元赋。王守仁毫不推辞,提起笔,顷刻成文。朝中群臣均大惊失色,因其才情不凡、才智過人而视其为敌。  王守仁从小就与常人不同,立志成为圣贤,誓与孔孟比肩。如今科举未中,原本就
2016年6月25日,一篇题目为《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刷屏朋友圈。这篇文章将“搬砖小伟”石神伟推到了风口浪尖,高难度的“秀肌肉”表演,数万元的广告收入,100万粉丝,让他成为 “快手”APP上名副其实的“网红”。  石神伟16岁辍学后,加入到修建仿古建筑队伍,当小工,每天搬砖、担沙石、搅拌水泥,全是体力活。一天,又瘦又小的他担沙石,脚没踏稳,摔了一跤。工头骂道:“就你这样,
站得低才能看得高  2009年7月,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生,她毫无悬念地通过了京东商城的面试。进入公司后,她住进了临时改建成宿舍的大仓库,还被分配到仓储去工作。与她一同工作的几位老员工都只有初中学历。对此,她心里很不平衡。一天,她被安排去打扫宿舍。她听到两名老员工在议论:“我要是大学毕业,与其跑来干这活,还不如就找堵墙撞死。”那一瞬间,她的心被刺得伤痕累累。  第二天,她鼓起勇气来到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在今年央视春晚上,这首名为《六尺巷》的歌曲,经赵薇深情演唱,迅速蹿红大江南北。  之前,春晚导演组请的是青年歌手张正扬,他是这首歌的谱曲及原唱,但导演考虑传播力度,最终确定由赵薇演唱。当时,张正扬心里很郁闷,便找词作家贺东久诉苦。贺东久开导他:“我们仨都是安徽人,歌颂的又是家乡人的美德,谁上谁下又何妨?”于是,张正扬愉快地礼让了这首歌。  这首
王航是好大夫在线的创始人,创业之初,他找小米手机的雷军融资。当时雷军一见面就问王航是否知道央视報道过的一个民间医导。王航愕然。雷军说此人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义务在医院给患者做咨询,手写材料摆满了一整面墙的大书柜。只要你告诉他想看什么病,他基本就能告诉你去哪个医院找哪个医生最靠谱。雷军最后说:“你能帮我找到这个医导吗?”说完转身离去。  王航对自己受到了慢待而不快,但他还是费尽周折找到了那位医导,
2010年,在南京邮电大学读大三的杜梦杰竟像西方青年学klllkkll生一样,玩起了“间隔年”。所谓“间隔年”,就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想法倒好,但一个靠父母寄生活费来养活自己的大学生,哪来那么多钱去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呢?  再说,这当口儿,同学们都在忙着出国、考研、找实习。相比之下,杜梦杰休学一年去世界各地走走的想法,是不
我们最输不起的,唯有光阴  周末起床有点晚,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刷微信,把重要的信息浏览一遍后,一看时间,已经九点半,半天的时间已是过去了一半。  早就计划周末和家人到公园转转,让眼睛轻松一天,顺便晒晒太阳。可是看着分钟不停地跳,想到坐公交赶到目的地时,可能已经中午,顿时就没了出游的兴趣,不如索性窝在家里算了。  窝在家里其实也没什么事干,只能继续刷微信。把以前从来不看的垃圾推送再看一遍,逛逛朋友圈
让时间说真话,虽然我也害怕  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徐花,是浙江省某市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工作人员。2016年3月的一天,一个陌生女人找到她,见面就塞给她一万元钱,还连声道歉:“徐姐,这一万元钱,你一定要收下。40年来,我一直为当年的过错,心里折磨着。”  原来40年前,陌生女人施女士和徐花是小学同学,两个人是前后桌,关系很好。施女士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不给她零花钱。有一天,她肚子很饿,想买个饼吃。可是没有
11岁那年的秋天,是他生命里最悲伤的季节。缠绵病榻多年的母亲离世49天后,患肝癌多年的父亲也撒手离开,只留下他和八旬的爷爷相依为命。  父母的去世,除了留给他无尽的伤痛,还有因父母多年治病欠下的债务。此后,陆续有人到家里讨债。他忍着悲痛,挺直了背脊,对讨债的人斩钉截铁地承诺:“爸爸欠的钱我一定还!”话一出口,他便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了。  乡亲们出于对他逝去父亲的信任,因此没有打过一张借条。有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