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到机场时,我却总寻不见跑道。高度不断下降,大地近在咫尺,突然拐弯的飞机穿入峡谷向前,两侧的森林绿浪般阵阵涌来,又大片大片地消退。飞机仍只是飞,山鹰般灵巧地几次大拐弯后,又一个斜掠,那条隐藏在深谷里的跑道终于陡现眼前。正想着松口气时,飞机已俯冲般地降落在跑道中线,从滑翔到刹车,就1200米左右,再往前,300 米开外就是河流和跑道护栏。此时,一群惶惶相觑的人中间,巍然不惊的必是不丹人。

为国王而民主
相比于全世界每年只有6000 人的游客,不丹人其实很好辨认。这是一个上到国王下到平民都穿着同样传统民族服装的国家,导游扎西习惯地把它称为制服。扎西很有生气,是那种一眼看得出真诚的年轻人。不丹首都廷布的干净着实让人吃惊,往卓木拉日宾馆一路上,藏式阁楼,汽车,行人,放学的学生,甚至街头的狗,都干净得让人怀疑:今天是过节吗?扎西说不,这是最普通的一天。
对于几乎走遍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我来说,不丹一直是一个难以抵达的渴望。出于对自身旅游资源实现可循环和持续利用的考虑,同时,也为防止过度开发造成对景观及传统等的负面影响,1974年才对外开放观光旅游业的不丹,就严格执行年准入6000名游客的限制性条令。不单如此,政府还要求游客向指定的旅行社一次性交纳不低于每天每人230美金的费用。但是,这样的花销绝对值得。凡是去过不丹旅行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仿佛回到了自己心灵的故乡。用西水美惠子(世行主管南亚地区的副总裁)的话说则是:不丹给我们地球人展示了许多高深莫测的东西。

40 多年前,不丹还处于没有货币的以物易物阶段,没有汽车没有水电和邮政。30年前,四世不丹国王辛格·旺楚克即位,并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国民幸福总值”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治国理念。直到1999年,不丹才开始普及电视。现今,不丹的国民平均收入已超过印度,不单在南亚地区占第一,同时也是世行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排行榜中的第一。
不丹国虽然袖珍,矿产、水利尤其是旅游资源却并不缺乏。但如何有序开发甚至循环利用这些资源,却是政府考虑的重点。1999 年,不丹告别塑料袋;2004 年,不丹禁售禁吸烟草;2005 年,不丹被联合国表彰为“地球卫士”。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是否会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自身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是否能得到维系?这一直是不丹政府价值观的底线。为防止卷入工业文明的漩涡而丧失自我,不丹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可说是费尽心力。

了解不丹这个国家最有效的钥匙显然是国王。30多年休养生息的富民政策,令远见卓识的辛格·旺楚克国王深受爱戴。当他提出王室要还政于民时,以至于不少民众都深感疑惑——在这样一位仁慈英明的君王统治下,过宁静而满足的生活不是很好吗?然而他却说:我可以努力做个爱民的国王,但我无法保证不丹代代都有好国王,为了不丹人长远的幸福,我们必须推行民主,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虽然如此,但仍有不少不丹人纯粹是为了国王而民主。因为他们认为,秘密都藏在国王的脑子里,相信他是没错的。

108 塔与同萨宗
不丹只有一条由西向东贯通全国的主干公路,汽车驶出首都廷布立刻进入原始森林。在这里根本看不到裸露的山体,山脉被茂密的绿色所覆盖,深切的峡谷,以及谷地里淙淙流过的小河,从眼前掠过。汽车在森林中穿行,你根本看不到公路的延伸,大山好似被一张绿网网住。传统的藏式木楼、藏式佛塔时隐时现。事实上,不丹国土面积的74%都被森林所覆盖,其中有26%的地区还被划定为国家保护区。

出廷布约20 公里后,汽车沿着崎岖山路开始爬坡,到海拔3200 米处,眼前出现了导游介绍的108座佛塔。只见挂在松枝上的经幡在阳光下随风飘动,这意味着此地一定能看到某些高峰。果不其然,在佛塔的左边一字排开出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几座著名雪山。依次为康布(6526米)、岗钦塔(6840米)、玛桑岗(7145米)、特日岗(7300米)、节节康布岗(7100米)、宗哥布岗(7126 米)、岗卡普松(7541 米)。我在松林的高处感受着这壮观的场景:远处的几座雪峰被绿色的“波涛”托起,中景108 个佛塔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在与雪山对话,五颜六色的经幡在我的镜头前摇曳,就好像几个简单音符组成的一段优美的旋律。

不丹处于地球表面最高、最崎岖的地区,国土内的山地被狭长的河床隔开。每一个城市社区,几乎看不到大片的空旷地带。民居、寺庙都错落有致地散布于山坡之间。在城市里,最大的建筑群均为寺庙和古代的宗址。这其中,创建于1644 年的同萨宗,同时也保存最完好的“宗”,即是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同萨宗现已改为寺院。不丹的寺院很朴素,不似我国西藏的布达拉宫那样光彩照人,是典型的清修之地。许多佛像都不对游人开放,入庙前还一定要脱鞋,不许带相机,不许大声喧哗,不许指指点点。偌大的寺院僧人很少,基本没有诵经和法号声,参观者也寥寥无几,70% 的房间闲置或大门紧锁。

同萨宗墙壁上的壁画是新的,完全没有历史痕迹。从建筑中的主体构件来看,起支撑作用的立柱大梁都无法看出是1644年的建筑。以我常常在藏区考察的经验来判断,此“宗”极有可能曾经损毁,现在的格局是经修复而成的,其历史最多100 年左右。经询问,果然如此。我得知此“宗”的确是在1897 年地震中基本损坏,后由第一任国王修复,作为自己宗祖的主庙。现在,“宗”共有殿堂25个,最早的壁画为17 世纪绘制,并画有我国西藏拉萨的地形图。

过旺曲河,半山腰一家私人藏纸作坊就是扎西要带我们参观的地方。当时车间里的工人正在淘浆抄纸,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制纸工艺。只见手艺人熟练地用平网框在浆池内抄纸,整套动作大概仅仅需要十几秒,一张漂亮的藏纸就完成了。店主介绍说,这种纯手工制作的藏纸,每天的出纸量只有500 张左右,如果是特殊工艺的藏纸,产量会更少。

成品库房中的纸张更是令人惊讶,许多肌理复杂的高级工艺纸我在国内也没见过。其中有些是在纸浆里添加了各种色彩艳丽的植物花瓣或茎、叶后,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效果。这些纸有着较高的工艺价值,是制作高档图书和工艺品的上等材料。但是,这些特殊的纸张价格很昂贵,全开大约人民币100元1张,而普通的全开也需10 元1 张。

如今,一脉相承于我国西藏的藏纸制作工艺在不丹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我国在2006年5月将藏纸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样,不丹国对藏纸工艺的保护也是不遗余力。传统的藏纸制作工艺在原材料采集、纸浆提取以及抄纸成型等方面有很大相似性。其步骤可大致分为几步:1.采集多年生草本有毒植物狼毒草的根部,捣砸,分离出植物表皮下的纤维层并晾干。这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