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永正老师主张把“教学”两个字调过来,说成“学教”。他主张:加强初读,延迟开讲。
在南京大的教育环境下,主张课堂教学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策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先学,就是先教于学。薛法根老师曾经有精辟的三不教,学生的预习就要被重视起来, 我针对于我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预习单,进行课前预习的一些探究和实践以此来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文初读,先学后教
预习首先就是读课文,课前学生能把课文读到什么程度,课文哪些段落读起来有难度,针对读书这一项,在预习单的第一项我就这样设计了:这篇课文我读了遍,读得( 通顺 流利 有感情)我觉得段对我有挑战,我读了遍。
自评:☆☆☆☆☆ 我读给听他的评价:☆☆☆☆☆签字:
通过这样的预习设计,学生课前大体上就能把课文读通顺,他们觉得难读的段落也就是我课堂上重点指导的地方,而非像以前课文的第一课时花大量的时间在读书上,把课堂时间节约下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常言道,学习词语就是从音、形、义入手,在每课的预习单中我会针对读文本的一类和二类生字词做这样的设计:以《黄果树瀑布》为例:选择正确的读音:一匹(pǐpī) 挟来(xiá xié )撩过来(liāoliáo) 凝神谛听(tídì) 訇然作响(hōng yán)这些字音都是极易读错的,在预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认真阅读课后生字表就能把读音读准确,但作为老师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前把这些字音都读准确,那么出错的字音也就是我课堂上要教学的内容。课前我在批阅预习单的时候,发现一匹(pǐ)还是有学生读成一匹(pī),挟(xié)来读成挟(xiá)来, 撩(liāo)过来读成撩(liáo)过来,是哪些学生易弄错,课堂上也能帮助没有解决的孩子读正确。
二、预习理解,初步感受
在预习单上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时,针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概括:《黄果树瀑布》主要讲了作者在、、欣赏黄果树瀑布并发出的感叹。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谁)(时间)(点地)(事件)。
课文内容在预习时学生有了大致了解,每个孩子概括能力不同,预习时概括不够准确或是方法掌握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与提升。
预习时学生的第一感受也很重要,预习单上会有这样的设计:
《三顾茅庐》:课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黄果树瀑布》:()的黄果树瀑布,哪些句子给你这样的感受 ,在课文中做好标注。
《生命桥》:预习完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它是什么颜色的,请你画出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鉴于这一阅读理念,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而通过这样的预习,也让学生一篇课文时,能从字词到句到篇,有层次地增加与文本对话的次数,从进学生积极思维。
三、预习质疑,以问定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课的我的教学设计中的大问题往往来自于学生的质疑。爱因斯坦曾这样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如果能主动发现或提出问题,那么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如我在执教《生命桥》时我从学生的预习单上发现有13个孩子关注到了课题,提出来这样的问题:“生命桥是什么?课题为什么叫生命桥?”还有七八个孩子提出:“为什么那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这让我清楚地看到我们班的孩子更关注的是老羚羊和“生命桥”,所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或者是说难点,我在教案中做了和预设来解决同学们的
疑问同样一篇课文,我再到另一个班上的时候,这个班的很多孩子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猎人们目瞪口呆,放下了猎枪?”他们的关注点是猎人,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班级,孩子有着不同的见解,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这和我之前的教案设计的主导问题有了明显的不同,学生真的需要“先学后教,以教定学”。
《维生素c的故事》这课的预习单中,我们班有个孩子提出了一个看法,这个看法直接影响了我的教学思路。肖俊杰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哥伦布同意把病重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种做法不是太残忍了?我把这个问题拿到全班来讨论。有的说残忍,有的说不残忍。我灵机一动,我把第二课时的主问题就变成哥伦布到底残不残忍。课前将他们分成两方,双方要从文中找到依据要说服彼此。课堂上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他们的依据,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思维的火花在不停的碰撞。而我的教学目标就在他们的思考中慢慢达成,这个节课学生也有所收获。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有孩子的质疑就是孩子的思考,孩子的思考就是教师的关注点。
四、课外延伸,预习先知
教学课文时,课前学生可以查找有关作者或者课中人物的资料,培养其搜索资料的能力:
《永远的白衣天使》:查找关于叶欣和非典的资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是谁,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她的故事。
《三顾茅庐》:搜集关于《三国演义》及罗贯中的资料。
《古诗两首》:查找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
课上就可以由学生展示其成果了,这样就省下老师的喋喋不休的解释,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作者作品的認识,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要,看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重视学生的发现,鼓励他们的创造,灵活应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会继续研究预习单,关注学生预习因为这样可以以“学生课前自学”的“成果”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学生预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揽全局,从学生的疑惑中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学会应变、善变,机智地整合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教学目标、变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210000)
在南京大的教育环境下,主张课堂教学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策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先学,就是先教于学。薛法根老师曾经有精辟的三不教,学生的预习就要被重视起来, 我针对于我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预习单,进行课前预习的一些探究和实践以此来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文初读,先学后教
预习首先就是读课文,课前学生能把课文读到什么程度,课文哪些段落读起来有难度,针对读书这一项,在预习单的第一项我就这样设计了:这篇课文我读了遍,读得( 通顺 流利 有感情)我觉得段对我有挑战,我读了遍。
自评:☆☆☆☆☆ 我读给听他的评价:☆☆☆☆☆签字:
通过这样的预习设计,学生课前大体上就能把课文读通顺,他们觉得难读的段落也就是我课堂上重点指导的地方,而非像以前课文的第一课时花大量的时间在读书上,把课堂时间节约下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常言道,学习词语就是从音、形、义入手,在每课的预习单中我会针对读文本的一类和二类生字词做这样的设计:以《黄果树瀑布》为例:选择正确的读音:一匹(pǐpī) 挟来(xiá xié )撩过来(liāoliáo) 凝神谛听(tídì) 訇然作响(hōng yán)这些字音都是极易读错的,在预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认真阅读课后生字表就能把读音读准确,但作为老师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前把这些字音都读准确,那么出错的字音也就是我课堂上要教学的内容。课前我在批阅预习单的时候,发现一匹(pǐ)还是有学生读成一匹(pī),挟(xié)来读成挟(xiá)来, 撩(liāo)过来读成撩(liáo)过来,是哪些学生易弄错,课堂上也能帮助没有解决的孩子读正确。
二、预习理解,初步感受
在预习单上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时,针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概括:《黄果树瀑布》主要讲了作者在、、欣赏黄果树瀑布并发出的感叹。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谁)(时间)(点地)(事件)。
课文内容在预习时学生有了大致了解,每个孩子概括能力不同,预习时概括不够准确或是方法掌握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与提升。
预习时学生的第一感受也很重要,预习单上会有这样的设计:
《三顾茅庐》:课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黄果树瀑布》:()的黄果树瀑布,哪些句子给你这样的感受 ,在课文中做好标注。
《生命桥》:预习完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它是什么颜色的,请你画出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鉴于这一阅读理念,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而通过这样的预习,也让学生一篇课文时,能从字词到句到篇,有层次地增加与文本对话的次数,从进学生积极思维。
三、预习质疑,以问定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课的我的教学设计中的大问题往往来自于学生的质疑。爱因斯坦曾这样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如果能主动发现或提出问题,那么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如我在执教《生命桥》时我从学生的预习单上发现有13个孩子关注到了课题,提出来这样的问题:“生命桥是什么?课题为什么叫生命桥?”还有七八个孩子提出:“为什么那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这让我清楚地看到我们班的孩子更关注的是老羚羊和“生命桥”,所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或者是说难点,我在教案中做了和预设来解决同学们的
疑问同样一篇课文,我再到另一个班上的时候,这个班的很多孩子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猎人们目瞪口呆,放下了猎枪?”他们的关注点是猎人,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班级,孩子有着不同的见解,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这和我之前的教案设计的主导问题有了明显的不同,学生真的需要“先学后教,以教定学”。
《维生素c的故事》这课的预习单中,我们班有个孩子提出了一个看法,这个看法直接影响了我的教学思路。肖俊杰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哥伦布同意把病重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种做法不是太残忍了?我把这个问题拿到全班来讨论。有的说残忍,有的说不残忍。我灵机一动,我把第二课时的主问题就变成哥伦布到底残不残忍。课前将他们分成两方,双方要从文中找到依据要说服彼此。课堂上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他们的依据,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思维的火花在不停的碰撞。而我的教学目标就在他们的思考中慢慢达成,这个节课学生也有所收获。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有孩子的质疑就是孩子的思考,孩子的思考就是教师的关注点。
四、课外延伸,预习先知
教学课文时,课前学生可以查找有关作者或者课中人物的资料,培养其搜索资料的能力:
《永远的白衣天使》:查找关于叶欣和非典的资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是谁,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她的故事。
《三顾茅庐》:搜集关于《三国演义》及罗贯中的资料。
《古诗两首》:查找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
课上就可以由学生展示其成果了,这样就省下老师的喋喋不休的解释,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作者作品的認识,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要,看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重视学生的发现,鼓励他们的创造,灵活应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会继续研究预习单,关注学生预习因为这样可以以“学生课前自学”的“成果”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学生预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揽全局,从学生的疑惑中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学会应变、善变,机智地整合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教学目标、变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