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新颖的教学诱导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个“乐”指的就是“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类积极地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一在活动中产生,就会成为推动个体认识该种事物的巨大力量,它使人热烈地趋向于认识该事物,对该种事物总是格外注意,使人在活动中精力充沛,注意集中,思路开阔,反应敏捷,持久耐劳,并经常伴随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的主体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需而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个性的特点,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不同的学法,充实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古人也说:“授人与鱼,不若授人与渔。”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在确定目标时要明示学法,落实目标时要渗透学法。用好的方法去影响学生,为学生作示范,把目标落实的过程变成教学生“会学”的过程。1、教师示范,展示学法。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比如,在教教《古诗三首》时,我将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①初读,读准字音。②细读,理解字词。③精读,体会诗意。④赏读,想象意境。⑤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回顾小结,归纳学法。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3、自学实践,运用学法。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如在教学第二首古诗《寒食》时,我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出人头地通向旬才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我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寒食》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阅读、品味、想象、诵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化为技能。理实证明,这样做,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4、检查效果,巩固学法。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通过检查使学生盾到自己运用学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法的兴趣。在教学第三首《泊船瓜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是初读诗歌,感知内容。二是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5、运用所学,适时拓展。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学习任务后,及时归纳学法,让学生自学补充作品。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一是现代诗,拓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深化了学生情感内涵。 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不论是学习古诗还是其他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比如在教《麻雀》一课中的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1. 出示投影:“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2.说说从两个句子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速度快、心情急切)3.能不能用“像……似的”写一句话,形容某种心情?生:上体育课了,我像离弦的箭似的向操场跑去。生:他做事情像一只蜗牛似的,慢死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高潮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乳交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适时读写结合,也要适时拓展延伸。如在学《晏子使楚》时,当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中,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从评价性阅读的角度入手,设计读写结合的说话写话训练: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有机会和晏子对话,你想跟晏子说些什么?你认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有机会和楚王对话,你会说些什么?这样趁热打铁,凭借学生升华体会之际,进行写话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阅读是写作之母,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关注学生的阅读开始,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用新颖的教学诱导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个“乐”指的就是“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类积极地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一在活动中产生,就会成为推动个体认识该种事物的巨大力量,它使人热烈地趋向于认识该事物,对该种事物总是格外注意,使人在活动中精力充沛,注意集中,思路开阔,反应敏捷,持久耐劳,并经常伴随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的主体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需而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个性的特点,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不同的学法,充实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古人也说:“授人与鱼,不若授人与渔。”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在确定目标时要明示学法,落实目标时要渗透学法。用好的方法去影响学生,为学生作示范,把目标落实的过程变成教学生“会学”的过程。1、教师示范,展示学法。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比如,在教教《古诗三首》时,我将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①初读,读准字音。②细读,理解字词。③精读,体会诗意。④赏读,想象意境。⑤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回顾小结,归纳学法。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3、自学实践,运用学法。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如在教学第二首古诗《寒食》时,我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出人头地通向旬才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我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寒食》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阅读、品味、想象、诵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化为技能。理实证明,这样做,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4、检查效果,巩固学法。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通过检查使学生盾到自己运用学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法的兴趣。在教学第三首《泊船瓜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是初读诗歌,感知内容。二是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5、运用所学,适时拓展。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学习任务后,及时归纳学法,让学生自学补充作品。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一是现代诗,拓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深化了学生情感内涵。 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不论是学习古诗还是其他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比如在教《麻雀》一课中的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1. 出示投影:“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2.说说从两个句子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速度快、心情急切)3.能不能用“像……似的”写一句话,形容某种心情?生:上体育课了,我像离弦的箭似的向操场跑去。生:他做事情像一只蜗牛似的,慢死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高潮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乳交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适时读写结合,也要适时拓展延伸。如在学《晏子使楚》时,当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中,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从评价性阅读的角度入手,设计读写结合的说话写话训练: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有机会和晏子对话,你想跟晏子说些什么?你认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有机会和楚王对话,你会说些什么?这样趁热打铁,凭借学生升华体会之际,进行写话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阅读是写作之母,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关注学生的阅读开始,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