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古道:浙南最浪漫的风景线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un_wei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枫古道的沿途,共有枫树3000多棵,多为具有数百年高龄的“老者”。其树干高耸十多米,粗壮得需要几个人才能环抱。
  最险峻的一段古道有“斗米直”之称——笔直陡峭,有320余级石阶直入云霄,惊险异常。在古时,人们行至此处,必须先吃一斗米,才有力气攀登上去,“斗米直”也因此而得名。
  历史上,许多人为了修建红枫古道,就在道旁搭建屋子住下,一条道路修建完毕,已经流转了几代人,一户人家就渐渐变成了一个村……
  位于浙江温州西南部的文成县,群山连绵,旧时因交通闭塞而鲜为人知。然而,就在这里的大镇小乡之间,竟隐藏着70余条至今保存完好的元明时期修建的古道。每到万物萧索的深秋,古道两侧的山岭上,大片的红枫生机勃勃,呈现出奇特的景观:悠远浩荡的群山间,淡金色的阳光下,枫树沿着古道一路起伏,那鲜艳夺目的红,那映照天地的红,时而缀在田头,时而环着山腰,一直延绵到远方……
  在这个闭塞之地,为什么会有如此引人入胜的奇观偏居一隅?那些热烈的红枫和寂寞的古道,又是如何在山岭间相守了数百年而保存完好?这样的风景后面,又究竟深藏着什么样的往事?
  红枫伴古道
  浙南亮丽的风景奇观
  红枫古道的沿途,共有枫树3000多棵,多为具有数百年高龄的“老者”。其树干高耸十多米,粗壮得需要几个人才能环抱。透过层层叠叠的红叶,细碎的阳光洒落在条石铺就的山径上,行走其间,宛如漫步在红霞之中。
  细看那些枫树,仿佛全都具有儒者气质:枝干厚重且挺直;枝条疏朗而错落有致;枫叶并不像其他树叶那样密匝匝地生长,却是像在国画中一般,闲闲地缀上枝头,相互照映,俯仰有情。
  在中国古代,红枫有着奇幻而绚丽的传说。据《山海经》记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弃其械,化为枫树。”沾染了蚩尤鲜血的兵器,被黄帝随手扔到黎山上,化为了枫树……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枫叶变红是因为其叶内含有多种色素,当叶绿素含量最高时,叶子就呈现为绿色,而到了秋天,光照减少,气温降低,叶绿素被分解,枫叶中所含的大量花青素便活跃起来,让叶子变成了红色。
  那么,文成县当地的先人为什么会选择在古道两旁栽种枫树呢?其实,这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浪漫——枫树最合适护路:山间多发洪水,而枫树根深质硬,不会轻易被洪水冲走或折断,因此可以保护路基而不致水土流失;山林容易发生火灾,而枫树皮厚,抗火能力强;夏天枝叶繁茂,可以遮阳,秋冬落叶,可让旅人吸收更多的阳光;枝干高直挺拔,秋季还会变红,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枫树就成了指引旅人前行的绝佳路标……
  关于古道的起源,现今虽然没有可考的具体资料,但我们从地图上不难看出:文成被夹在瑞安、平阳、苍南、泰顺、景宁、青田等地之间,在古代,文成人无论进退、出入,都只能穿越群山,才能到达海边,乘船抵达更远的天地。文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表明,文成现有红枫古道70多条,其中跨乡镇的就有43条。从走势上看,红枫古道一端源起平阳、瑞安,另一端则分别连接着景宁、青田和泰顺。但无论从哪一端出发,都必须穿越文成。
  对此,长期致力于古道研究的文成县文物馆馆长张璐说:“很明显,红枫古道的形成,是当地人走出山区的需要,印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充满哲思意味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大会岭与岩庵寺
  古道上的人文风景
  素有“红枫古道第一岭”之称的大会岭古道,在通公路前是文成县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它上达南田、西坑等县,下通温州、瑞安等地,旧时行人络绎不绝。这条古道全长约5公里,有4500多级台阶,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有千年的历史。
  大会岭古道像一条纽带,把一些古老的村子串连了起来:一路向上,先是岭脚村,半山上有半岭村,山顶上有岭头村,还有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故里南田村,再远可达外县。路面全用整齐的青石铺就,颇有气势。拾级而上,两旁有枫林护路,如一条长龙蜿蜒着直通山顶。
  这条古道上,最险峻的一段有“斗米直”之称——笔直陡峭,有320余级石阶直入云霄,惊险异常。相传在古时,人们行至此处,必须先吃一斗米,才有力气攀登上去,“斗米直”也因此而得名。
  据说清朝时,西坑人周道亮担盐经过此处,时值盛夏,酷热难当,他中暑晕倒过去,被好心的过路人搭救。为了感激答谢,也为了帮助他人,周道亮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出资,在大会岭的半山腰建造了3间茶堂,并捐赠了附近的良田22亩,作为茶堂经费。光绪年间,周家后人继承其志,再次出资修葺茶堂,并在附近修建寺庙,雕塑佛像,一时被传为佳话。从此,这里每日梵音阵阵,香烟袅袅,古寺在枫林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仙境。
  另一条南北走向的古道岩庵岭也别具特色,从文成县大峃珊门村开始,延伸至里阳乡西山村漈头庵,全长约两公里。古道沿途不仅植被丰茂,山水秀美,而且人文景观众多,有云江亭、观音殿、青云亭、怡然亭等多处文物建筑,透露出沧桑的历史韵味和古朴的艺术气息。
  坐落在山顶的岩庵寺最为有名,始建于初唐,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大雄宝殿建于峰顶的巉岩峭壁之上而得名,又因其终年白云缭绕,飞檐斗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所以又被叫做“白云庵”,更被称为“浙南悬空寺”。
  不仅如此,岩庵还有独特的“岩庵文化”——明朝瑞安县令李仙箕、清朝道光进士孙锵鸣和现代书法家苏渊雷等百余位古今名人,都留有诗句、名联于庵中。在流传至今的《白云庵诗集》中,收入了诗词227首、楹联90对。古诗如此盛赞:“高空岩洞一佛亭,半边落雨半边睛;温州五县寻勿到,只有岩庵出胜名。”
  古道往事
  淳朴的村民多为修路人后裔
  以前,红枫古道的修建和养护,全部由民间自行操办。
  住在大会岭半岭村的王培光老人,至今仍记得少年时代当地修红枫古道的情形:“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路是大家的,家家户户都要来帮个忙、搭个手。”铺路的条石全部采自附近山间的岩壁,没有现代化工具,大家就用锤子和凿子,一锤一凿地把石块凿平,在路面上压实;山里多洪水,古道两旁要培土,就用箩筐和扁担,一趟一趟地挑来……举一个村子之力修一段路,往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修路的辛苦,可见一斑。
  历史上,许多人为了修建红枫古道,就在道旁搭建屋子住下,一条道路修建完毕,已经流转了几代人,一户人家就渐渐变成了一个村——大会岭上的半岭村,就始于一位姓赵的修路匠人;为了修建吴垟岭的红枫古道,刘伯温后代的一个分支全家都搬到了那里……
  而护路的枫树,更是受到了严格保护。在相关史料中,砍伐道旁的枫树,需要征得当地各个宗族的一致同意。最近一次砍伐枫树的记载,还是为了建造刘伯温家族的宗祠,用树干来做祠堂栋梁。
  旧时,红枫古道一年四季都人来人往。清晨,天还没亮,古道上就传来了脚步声。往来于古道上最多的,则是挑着担子出山卖红薯的农民。他们先沿着古道下山到码头,再乘竹排到瑞安和平阳……当挑着两只箩筐从码头返回时,箩筐里的红薯已经换成了腥鱼干、时新玩意儿、家里媳妇女儿要的头绳和衣料等。
  长亭外,古道边,自古就是催生乡愁、凝结无数往事之处。家住在大会岭红枫古道入口处长亭旁的吴素梅,虽然已年过花甲,但每当回忆往事,心头依旧会漾起一丝温暖。当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开始天天帮助母亲到长亭里卖粽子。她还记得:“走远路的人,到了这亭子,就放下担子歇一歇,找我妈买个粽子吃;如果还要走很远,他们吃完后还会多带上几个。粽子用糯米裹成,耐饿,挑担子走路的人很喜欢……”
  如今,随着现代公路的开通,曾经行人络绎不绝的古道逐渐沉寂了下来,但年复一年,古道两侧的红枫依旧火红得热烈;住在附近古道的人家,也依旧保持着纯朴、淡泊的传统——每天清晨,晨练的人们都会随手拾起路上的垃圾;铺路的石板破损了,不到几天就被悄无声息地换好了;若有外人来此,当地人还会津津乐道地介绍枫树和古道的历史……
  在乡民们的精心呵护下,红枫古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山林里遍布多种名木古树,大的有数百年树龄。夏天,这里幽深茂密的竹林浓荫蔽日,秋来满目丹枫,一片璀璨,令人赏心悦目。行走其间,时而还能望见稻田与阳光辉映,金黄光灿;点缀其间的木质村舍还留有明清遗风,潺潺溪水绕村而过,别具一番情趣……
其他文献
【摘要】汉语网络流行语出现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体现着人民生活方式、思考行为与文化状态的变化,表现出国人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对于异语读者来说,汉语网络流行语是其了解中国的一个崭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国际友人可以了解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当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英译现状,并对其英译的主要方法(直译法、意译法、词缀法、拼接法、其他译法)举例说明。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通过优化研发教材、改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创新学业评价机制等途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参与意识,切实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教学建议  【作者简介】谢金廷(1987-),女,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英语教师。  随着时代的
【摘要】 外语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外,还要融入思政元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本文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省级一流课程《英语阅读》中思政元素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实现路径及考核方式改革,旨在高效推进外语类课程思政教育的进程,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王静(1984-),女,
有时候,大城市与好风景的距离并不遥远。从天府之国首府成都驾车出发,一路西行,两个多小时后便能抵达芦山大川河景区。  也许是时光的美好沉淀,也许是上天的有意眷顾,“养在深闺”的大川河景区,既带着水的温婉动人,又不失山的俊秀坚毅,曼妙韵味足以让人倾倒。  在悠远的岁月里,生命在大川河蓬勃、激扬,繁衍至今,而这趟含义隽永的旅行也记录下了人们对自然的膜拜、对生命的礼赞。  宁山静水,在这里躲避都市喧嚣  
【摘要】英语学习的育人功能之一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在英语课程中实施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开展多个角度的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在设计思维理念下运用多种激发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构建一个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尝试深度思考,敢于使用英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
【摘要】作为自足体系,语言可以被习得、保持、迁移和干扰,同时也可以被忘却和磨蚀。所以,语言磨蚀逐渐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语言磨蚀理论的研究和语言保持的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实际上,语言磨蚀研究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1世纪初期才刚刚发展起来,针对语言磨蚀理论的研究探讨对于现代高中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主要分析语言磨蚀理论以及相应的高中英语教学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
【摘要】面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积极推进学生话语权的构建工作,有助于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地位与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式教学方法,增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英语学生话语权构建为研究问题,探究了有效构建计算机专业英语学生话语权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学生;话语权;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杨硕(1985-),女,汉族,江苏镇江人,云南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柄双刃剑,给传统教学模式下小语种教师的教学研究带来一定冲击。本文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跨学科教学等方面展开,研究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来提升小语种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语种;教学能力;跨学科  【作者简介】王静,吕梦冉,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亦然,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
地里挖出钢盔甚至枪炮、炸弹,这对于瓜岛农民来说  就是平常的事。  据后来统计,交战双方在瓜岛附近共损失了26万吨吨位的战舰和1000多架飞机,这些残骸覆盖了上百平方公里的海底。  1938年时仅瓜岛一地就有7000多人口,可到了战后的1947年再统计时,瓜岛上的人口只剩下2000人,下降了整整七成。  弹药库里面出土了数以吨计的武器,虽尘封已久,但有些枪弹依然保存完好,在阳光下泛出瓦蓝的光泽。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和文本三者借助对话与理解实现“视界融合”。本文阐述了“视界融合”的概念和内涵,并结合实例从“视界融合”观的角度探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立足文本,注重生本对话”“打破视界,聚焦师生对话”“迁移创新,提升阅读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视界融合;阅读教学;生本对话;师生对话;阅读素养  【作者简介】过晶,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中。  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