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上好生物实验课是探究生物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能使学生直接接触生物,观察生命现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一个好办法;三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形式,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学生物实验课的开设、研究性学习、实验的设计等方面谈一些自已的认识。
一、 做实验前,要完成对学生细致全面的指导
1. 探究性试验
(1) 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同学们亲自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在《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中,带领学生们去室外亲自观察鼠妇,让同学们在寻找鼠妇的过程中,根据发现鼠妇的地点与活动范围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拟出恰当的探究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审核,看其是否有探究的价值,比如在 “观察猫与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的技能训练中,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兔比猫的眼睛大么?”这种问题就是没有多少探究价值的问题。首先不能否定这个问题的价值,既然能提出问题说明其进行思考过,所以从其他角度来引导,比如说兔与猫的种类很多,眼睛大小不一,让其换个角度思考。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让学生们参考课本上的探究问题或者我提出一些探究问题。
(2)作出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猜想,是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尝试性的解释。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因此,作出假设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问题作出各种尝试性解释。
2.非探究性试验
对于这一类实验要耐心的讲解。比如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需要掌握两项技能,一个是制作临时装片,因为学生们初次接触,所以要说明制作的步骤,我将其简化为几个字——擦滴撕放展盖染,方便学生记忆。其中注意避免气泡,要学会如何排除气泡,还要说明染色的目的。另一个是画图,实验画图讲究的是真实,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实验前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生物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3.制定计划
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 一个计划包含的内容很多,按先后顺序从探究的目的出发,到实验材料和器材的使用,以及实验完成后要做的事情,尽可能的详细列出来。制定计划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设计,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做到简洁,节俭。比如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需要设计四组不同条件的实验来对照才能得出想要的结论。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意义。而且要提醒学生每组实验不能选用一粒种子,至少要10粒才可以,要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发生。除了考虑到这些原因外,本实验还要考虑数据隔多长时间观察记录一次,对各组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等等。
二、做实验时,耐心与细致的指导必不可少
1. 实施计划:是对制定计划的实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考察。在这个环节我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随时指出学生操作上的不规范之处。尽可能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操作。比如实验《练习显微镜的使用》中,对显微镜的操作,一定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很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就要及时进行制止指导,说明其操作不规范对显微镜的危害。比如有些学生在进行目镜转换时直接拨动物镜,这种行为的危害在于使物镜和转换器的螺丝扣容易松动,正确方法是按住转换器边缘旋转转换物镜。
2. 得出结论:是对实验现象或数据的一种分析。比如实验《观察草履虫》,实验目的是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外形像鞋底的形状,看见草履虫表面有纤毛的摆动,推测出靠纤毛的摆动来运动。在试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中,要了解到什么是抽样检测。还要对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发芽率。(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3.记录:在实验中有些学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据,去参考其它学生的数据或者自己编写一个数据,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发现有这种行为的学生进行劝阻,告诉他们生物实验作为一门科学讲究的是真实性,数据出现偏差我们要查找出其原因,有些科学成果就是在这些偏差中被发现的。
三、实验完成后,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1.表达与交流: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也可能有错误的地方,或者是相同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论不同。那么学生之间要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个人表述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各个小组间进行讨论,做到取长补短。
2.整理
(1)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将其实验桌打扫干净,器材归位,做到每次实验后桌面整洁。
(2)在实验中,尽可能的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所以我要求每一位同学要交一分实验总结,说出从实验中做学到了什么知识或者技能等等。
一、 做实验前,要完成对学生细致全面的指导
1. 探究性试验
(1) 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同学们亲自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在《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中,带领学生们去室外亲自观察鼠妇,让同学们在寻找鼠妇的过程中,根据发现鼠妇的地点与活动范围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拟出恰当的探究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审核,看其是否有探究的价值,比如在 “观察猫与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的技能训练中,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兔比猫的眼睛大么?”这种问题就是没有多少探究价值的问题。首先不能否定这个问题的价值,既然能提出问题说明其进行思考过,所以从其他角度来引导,比如说兔与猫的种类很多,眼睛大小不一,让其换个角度思考。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让学生们参考课本上的探究问题或者我提出一些探究问题。
(2)作出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猜想,是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尝试性的解释。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因此,作出假设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问题作出各种尝试性解释。
2.非探究性试验
对于这一类实验要耐心的讲解。比如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需要掌握两项技能,一个是制作临时装片,因为学生们初次接触,所以要说明制作的步骤,我将其简化为几个字——擦滴撕放展盖染,方便学生记忆。其中注意避免气泡,要学会如何排除气泡,还要说明染色的目的。另一个是画图,实验画图讲究的是真实,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实验前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生物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3.制定计划
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 一个计划包含的内容很多,按先后顺序从探究的目的出发,到实验材料和器材的使用,以及实验完成后要做的事情,尽可能的详细列出来。制定计划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设计,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做到简洁,节俭。比如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需要设计四组不同条件的实验来对照才能得出想要的结论。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意义。而且要提醒学生每组实验不能选用一粒种子,至少要10粒才可以,要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发生。除了考虑到这些原因外,本实验还要考虑数据隔多长时间观察记录一次,对各组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等等。
二、做实验时,耐心与细致的指导必不可少
1. 实施计划:是对制定计划的实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考察。在这个环节我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随时指出学生操作上的不规范之处。尽可能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操作。比如实验《练习显微镜的使用》中,对显微镜的操作,一定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很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就要及时进行制止指导,说明其操作不规范对显微镜的危害。比如有些学生在进行目镜转换时直接拨动物镜,这种行为的危害在于使物镜和转换器的螺丝扣容易松动,正确方法是按住转换器边缘旋转转换物镜。
2. 得出结论:是对实验现象或数据的一种分析。比如实验《观察草履虫》,实验目的是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外形像鞋底的形状,看见草履虫表面有纤毛的摆动,推测出靠纤毛的摆动来运动。在试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中,要了解到什么是抽样检测。还要对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发芽率。(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3.记录:在实验中有些学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据,去参考其它学生的数据或者自己编写一个数据,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发现有这种行为的学生进行劝阻,告诉他们生物实验作为一门科学讲究的是真实性,数据出现偏差我们要查找出其原因,有些科学成果就是在这些偏差中被发现的。
三、实验完成后,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1.表达与交流: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也可能有错误的地方,或者是相同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论不同。那么学生之间要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个人表述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各个小组间进行讨论,做到取长补短。
2.整理
(1)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将其实验桌打扫干净,器材归位,做到每次实验后桌面整洁。
(2)在实验中,尽可能的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所以我要求每一位同学要交一分实验总结,说出从实验中做学到了什么知识或者技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