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树立现代体育观方面入手,在阐释体育含义的基础上,探析体育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培养,让学生在学校体育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受益终生。
【关键词】体育观 学生 安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17-02
1.问题的缘起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本质、特点、规律的理解、认识和看法。长期以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成为体育最直接最明显的特征,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体育就是身体活动。增强体质的观念也在一定时期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练习、身体活动、运动动作便是这种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认为体育学习只是纯粹的运动技术学习,其功能也仅限于生物学层面。纵观我国的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一直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我们并未使接受系统学校体育培养的学生都明白身体锻炼的规律,清楚运动动作的效用以及运动强化的利弊,懂得身体锻炼的安全知识、运动量的控制和锻炼时效等等问题。一些学生除了知道打球、跑步和一些简单的器械使用外,对于如何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条件去设计锻炼计划和方案、控制锻炼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运动损伤、解决自身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等根本性问题却知之甚少。令人堪忧的是这些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较为普遍。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虽各阶段任务目标和要求上存在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他们自主体育和安全体育的意识与能力。如果不是这样,又何谈对学生的身体教育呢?此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人们得以享受文明生活的舒适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身体和运动能力,减少了人们体力劳动的机会,降低了人们适应自然、应变灾变的能力。教师转变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培养他们体育安全意识变得尤为重要,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体育的含义
在我国,l977年《辞海》对体育的解释是“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社会的体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表明了体育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环境里已经变为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大体育”。随着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体育的含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体育正酝酿着观念的大变革,面临着向教育的回归。具有特定含义的“体育”这个词原本是一外来语,从英语(Physical Education)字面直译过来就是身体教育。援引《世界体育宣言》国际公认的定义“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按照一定规律以系统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这一定义明确肯定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手段是按照一定规律系统组合的人体运动和自然力,目的是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体育就是要促进和优化人在各生命阶段上身体系统和功能的健康状态,这既是体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又是体育的落脚点。这从教育目的上同各种运动职业的专门技能、技术训练以及个人喜好的身体技术、技能训练区别开来。尽管肢体运动是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就其机能而言它包含着教育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其方法是教育学的,其身体练习本身来说属生理学范畴,效果既有生物学的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这个过程既是生理效用的获得又是个人感受的实现,既是理性的创新发展也是感性的抒发表现。.
3.关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
体育所围绕的中心是人,是以身体领域为基础,是把重点放在身体、身体活动和身体发展上的教育活动,系统性、循序渐进性是体育区别于其他偶然学习的显著特点,它包含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两个方面,即通过教育而学习运动,又将身体活动作为一个学习过程和手段去学习更多的活动技能,这种独特的双重学习过程将体育与其他形式的身体活动区分开来。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性,而不是以运动为中心的纯粹的动作技术的学习。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观念,必然会引发体育教学思想的变革与创新。体育教师应更新思想,树立主体体育观和科学体育观,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人而异,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倡殊途同归,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基本运动技术,适当的身体素质水平以及参加体育活动获得愉悦感的坚实基础,使他们理解在学校生活结束后自身的发展仍会继续下去即终身发展的过程。
体育的载体是教育环境下的身体运动,是把重点放在身体、身体活动和身体发展上的教育活动。那么在对待动作技术问题上,不在于是否将它们作为学习内容,而在于如何理解它们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和怎样表现它们。动作技术的学习应寻求以往在将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过程中存在的哪些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终生教育不一致地方的改进办法。应当明确
的是动作技术学习的功能不仅仅是促进身体健康与发展身体的能力,还包含体育素养与身体锻炼终身化意识的培养、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因素。動作练习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在实施体育课过程中,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对广大学生的生长、发展是必需的,教师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的身心特点,既考虑到动作技术学习对健身和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实效性,更考虑到动作技术学习的安全性和陶冶性。否则将适得其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发展。体育与竞技运动虽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码事,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应适当有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量力而行、科学锻炼的原则,将运动负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此外,身体运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和对抗性,学生的体育安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教会学生在体育的过程中逐渐懂得身体运动的规律,清楚运动动作的效用以及运动强化的利弊获得身体锻炼的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却是更应当加强的方面。只有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条件,去设计锻炼计划和方案,控制锻炼的强度,调节锻炼时间和运动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对运动危险的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运动损伤,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变的能力,解决自身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结语
健康的生存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于快乐的幸福生活,是新世纪体育的重要责任。新世纪呼唤新体育,这个新体育当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围绕核心就是全体学生,保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命全过程的完善和健康,这是世界体育的潮流。要使每个学习者在体育的环境中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帮助和指导学生身体的成长发育以及全面发展身体,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着眼于人的生命过程的优化发展,这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扩大视野、转变观念,从体育的历史与发展,体育运动的规律、体育鍛炼的作用与方式方法,体质强化与能力提高,身心调理与生命养护,体育与人的健康等诸多方面入手,树立体育新观念,还应具备身体的、心理的、道德的、语言的、医学的、营养的、教育的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熟练技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科学素养、自主体育和安全体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2]李明.现代社会与健康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韩丹.体育就是身体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5(5)
[4]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季三刘.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孙麒麟.体育与健康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李,女,汉族,1961年生于贵州赤水。教育学学士,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田径国家级裁判(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裁判),从事公共体育课与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体育观 学生 安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17-02
1.问题的缘起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本质、特点、规律的理解、认识和看法。长期以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成为体育最直接最明显的特征,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体育就是身体活动。增强体质的观念也在一定时期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练习、身体活动、运动动作便是这种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认为体育学习只是纯粹的运动技术学习,其功能也仅限于生物学层面。纵观我国的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一直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我们并未使接受系统学校体育培养的学生都明白身体锻炼的规律,清楚运动动作的效用以及运动强化的利弊,懂得身体锻炼的安全知识、运动量的控制和锻炼时效等等问题。一些学生除了知道打球、跑步和一些简单的器械使用外,对于如何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条件去设计锻炼计划和方案、控制锻炼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运动损伤、解决自身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等根本性问题却知之甚少。令人堪忧的是这些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较为普遍。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虽各阶段任务目标和要求上存在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他们自主体育和安全体育的意识与能力。如果不是这样,又何谈对学生的身体教育呢?此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人们得以享受文明生活的舒适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身体和运动能力,减少了人们体力劳动的机会,降低了人们适应自然、应变灾变的能力。教师转变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培养他们体育安全意识变得尤为重要,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体育的含义
在我国,l977年《辞海》对体育的解释是“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社会的体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表明了体育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环境里已经变为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大体育”。随着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体育的含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体育正酝酿着观念的大变革,面临着向教育的回归。具有特定含义的“体育”这个词原本是一外来语,从英语(Physical Education)字面直译过来就是身体教育。援引《世界体育宣言》国际公认的定义“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按照一定规律以系统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这一定义明确肯定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手段是按照一定规律系统组合的人体运动和自然力,目的是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体育就是要促进和优化人在各生命阶段上身体系统和功能的健康状态,这既是体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又是体育的落脚点。这从教育目的上同各种运动职业的专门技能、技术训练以及个人喜好的身体技术、技能训练区别开来。尽管肢体运动是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就其机能而言它包含着教育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其方法是教育学的,其身体练习本身来说属生理学范畴,效果既有生物学的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这个过程既是生理效用的获得又是个人感受的实现,既是理性的创新发展也是感性的抒发表现。.
3.关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
体育所围绕的中心是人,是以身体领域为基础,是把重点放在身体、身体活动和身体发展上的教育活动,系统性、循序渐进性是体育区别于其他偶然学习的显著特点,它包含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两个方面,即通过教育而学习运动,又将身体活动作为一个学习过程和手段去学习更多的活动技能,这种独特的双重学习过程将体育与其他形式的身体活动区分开来。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性,而不是以运动为中心的纯粹的动作技术的学习。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观念,必然会引发体育教学思想的变革与创新。体育教师应更新思想,树立主体体育观和科学体育观,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人而异,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倡殊途同归,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基本运动技术,适当的身体素质水平以及参加体育活动获得愉悦感的坚实基础,使他们理解在学校生活结束后自身的发展仍会继续下去即终身发展的过程。
体育的载体是教育环境下的身体运动,是把重点放在身体、身体活动和身体发展上的教育活动。那么在对待动作技术问题上,不在于是否将它们作为学习内容,而在于如何理解它们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和怎样表现它们。动作技术的学习应寻求以往在将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过程中存在的哪些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终生教育不一致地方的改进办法。应当明确
的是动作技术学习的功能不仅仅是促进身体健康与发展身体的能力,还包含体育素养与身体锻炼终身化意识的培养、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因素。動作练习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在实施体育课过程中,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对广大学生的生长、发展是必需的,教师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的身心特点,既考虑到动作技术学习对健身和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实效性,更考虑到动作技术学习的安全性和陶冶性。否则将适得其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发展。体育与竞技运动虽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码事,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应适当有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量力而行、科学锻炼的原则,将运动负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此外,身体运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和对抗性,学生的体育安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教会学生在体育的过程中逐渐懂得身体运动的规律,清楚运动动作的效用以及运动强化的利弊获得身体锻炼的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却是更应当加强的方面。只有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条件,去设计锻炼计划和方案,控制锻炼的强度,调节锻炼时间和运动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对运动危险的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运动损伤,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变的能力,解决自身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结语
健康的生存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于快乐的幸福生活,是新世纪体育的重要责任。新世纪呼唤新体育,这个新体育当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围绕核心就是全体学生,保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命全过程的完善和健康,这是世界体育的潮流。要使每个学习者在体育的环境中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帮助和指导学生身体的成长发育以及全面发展身体,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着眼于人的生命过程的优化发展,这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扩大视野、转变观念,从体育的历史与发展,体育运动的规律、体育鍛炼的作用与方式方法,体质强化与能力提高,身心调理与生命养护,体育与人的健康等诸多方面入手,树立体育新观念,还应具备身体的、心理的、道德的、语言的、医学的、营养的、教育的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熟练技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科学素养、自主体育和安全体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2]李明.现代社会与健康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韩丹.体育就是身体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5(5)
[4]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季三刘.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孙麒麟.体育与健康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李,女,汉族,1961年生于贵州赤水。教育学学士,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田径国家级裁判(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裁判),从事公共体育课与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