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8-01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师能准确地掌握学情,并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全班的学生及时地进行合理指导,取得现有学情条件许可范围内的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一、提出问题的合理性
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首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通过提出问题调控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自学提纲和研讨练习中的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要素在于以下几点:
1.是否突出教材重点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教材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所要掌握的知识,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
2.是否符合学情
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3.是否具有启发性
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要尽可能避免只机械地抄课文就能回答的问题。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探究、研讨、合作才能够回答。
二、指示方法的有效性
老师提出了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后,接着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率。老师指示的方法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
1.是否突破难点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这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学习的障碍,教师指示方法时,就应该抓住关键,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知识性或心理性障碍,启迪学生的学习思路,指明解决问题的恰当的途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扫除“拦路虎”。
2.是否切合实际
老师指示的学法及学习的途径应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所能运用的。也就是说,学生能够运用老师所指示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如果全班有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能运用老师所指示的方法或运用其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老师所指示的方法就是脱离学生实际的,当然也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是否具有启发性
老师所指示的方法应能够启迪学生的学习思路,点拨学习技巧,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明了学情的准确性
明了学情就是老师通过观察、细听、交谈了解自己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是不是大多数学生努力能够渐进,所指示的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在解决想问题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老师明了学情是否准确,基本要素是:
1.课堂指导针对性强
老师通过观察、细听、交谈准确明了学情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指导的内容页应是依学情而定,有知识性的、有方法性的、有过程性的、有心理性的,还有习惯性的。
2.教学过场严谨
“三学一反思”课堂教学,虽提前备课,制订好了导学方案,但由于学情不同,常常出现随机调整状况,此时老师不明了学情,或明了学情不准确,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近乎是格式化、程序化,甚至手忙脚乱。
四、研学的目的性
研学是教师通过明了学情,发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将学生不正确的思路引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亦即是老师对学生进一步指示方法。如果老师明了学情准确,那么组织的研讨学习就目标明确、及时。该指导哪个学生、该指导什么内容是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方式,选取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而不是走到哪里指导到哪里地走形式。
五、反思的效益性
反思环节除课堂检测外,老师的强化小结更是重要的一步。强化是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的学习结果、良好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重要的知识点给予强调。
强化小结是否有效益,基本要素有以下几点:
1.定位准确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都有其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四维、四领域”而言,也有其侧重,因而,强化小结的的内容也有所侧重。是对学生正确的学习结论给予肯定,还是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给予归纳,还是对主要的知识点给予强调,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2.方式得当
“三学一反思”借鉴异步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理论,阐明强化的方式有结论强化、重点强化、过程强化、要领强化、方法强化。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强化的方式随之不同。当学生用某种正确的思维过程解决了某一些学习问题时,采用结论强化;当某一解决了的问题包含有极其重要的关键内容时,采用重点强化;若解决某一学习问题的推理、思维过程相当典型,采用过程强化;若解决某一学习问题必须形成某一技能,采用要领强化;若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是建立在某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方法强化。
3.策略灵活
强化依学情的不同有不同的策略。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研学,解决了学习问题,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文化知识,這时,采用正强化,对学生的正确的学习结果给予肯定,以达到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知识性、方法性错误时,采用负强化,指出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以达到堵洞补缺,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的目的。
六、检测设计的科学性
检测是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生活化、智能化,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自觉性的提高的过程。检测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1.目标明确
学生完成检测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老师设计的检测题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要领的理解;要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要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沟通各类知识间的联系;要有利于学生基本思维方法、生活观念的形成。
2.类型齐全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题目内容也应相应不同,老师设计的检测题除题型的变化外,题目内容也应体现教材特点。一是概念型:旨在学生再次理解题目所反映的基本概念,抓住其特征,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对概念的理性认识;二是基础型:旨在促使学生通过分析解答,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三是技能型:旨在增强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四是规律型:主要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想象能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目具有指导性,揭示解题规律;五是综合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符合规律
老师设计的检测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认识规律及心理规律。基于此,设计的检测题必须体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特点;题型灵活,规范性强的特点;知识覆盖面大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师能准确地掌握学情,并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全班的学生及时地进行合理指导,取得现有学情条件许可范围内的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一、提出问题的合理性
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首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通过提出问题调控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自学提纲和研讨练习中的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要素在于以下几点:
1.是否突出教材重点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教材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所要掌握的知识,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
2.是否符合学情
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3.是否具有启发性
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要尽可能避免只机械地抄课文就能回答的问题。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探究、研讨、合作才能够回答。
二、指示方法的有效性
老师提出了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后,接着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率。老师指示的方法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
1.是否突破难点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这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学习的障碍,教师指示方法时,就应该抓住关键,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知识性或心理性障碍,启迪学生的学习思路,指明解决问题的恰当的途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扫除“拦路虎”。
2.是否切合实际
老师指示的学法及学习的途径应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所能运用的。也就是说,学生能够运用老师所指示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如果全班有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能运用老师所指示的方法或运用其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老师所指示的方法就是脱离学生实际的,当然也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是否具有启发性
老师所指示的方法应能够启迪学生的学习思路,点拨学习技巧,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明了学情的准确性
明了学情就是老师通过观察、细听、交谈了解自己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是不是大多数学生努力能够渐进,所指示的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在解决想问题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老师明了学情是否准确,基本要素是:
1.课堂指导针对性强
老师通过观察、细听、交谈准确明了学情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指导的内容页应是依学情而定,有知识性的、有方法性的、有过程性的、有心理性的,还有习惯性的。
2.教学过场严谨
“三学一反思”课堂教学,虽提前备课,制订好了导学方案,但由于学情不同,常常出现随机调整状况,此时老师不明了学情,或明了学情不准确,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近乎是格式化、程序化,甚至手忙脚乱。
四、研学的目的性
研学是教师通过明了学情,发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将学生不正确的思路引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亦即是老师对学生进一步指示方法。如果老师明了学情准确,那么组织的研讨学习就目标明确、及时。该指导哪个学生、该指导什么内容是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方式,选取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而不是走到哪里指导到哪里地走形式。
五、反思的效益性
反思环节除课堂检测外,老师的强化小结更是重要的一步。强化是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的学习结果、良好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重要的知识点给予强调。
强化小结是否有效益,基本要素有以下几点:
1.定位准确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都有其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四维、四领域”而言,也有其侧重,因而,强化小结的的内容也有所侧重。是对学生正确的学习结论给予肯定,还是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给予归纳,还是对主要的知识点给予强调,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2.方式得当
“三学一反思”借鉴异步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理论,阐明强化的方式有结论强化、重点强化、过程强化、要领强化、方法强化。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强化的方式随之不同。当学生用某种正确的思维过程解决了某一些学习问题时,采用结论强化;当某一解决了的问题包含有极其重要的关键内容时,采用重点强化;若解决某一学习问题的推理、思维过程相当典型,采用过程强化;若解决某一学习问题必须形成某一技能,采用要领强化;若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是建立在某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方法强化。
3.策略灵活
强化依学情的不同有不同的策略。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研学,解决了学习问题,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文化知识,這时,采用正强化,对学生的正确的学习结果给予肯定,以达到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知识性、方法性错误时,采用负强化,指出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以达到堵洞补缺,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的目的。
六、检测设计的科学性
检测是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生活化、智能化,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自觉性的提高的过程。检测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1.目标明确
学生完成检测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老师设计的检测题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和基本要领的理解;要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要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沟通各类知识间的联系;要有利于学生基本思维方法、生活观念的形成。
2.类型齐全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题目内容也应相应不同,老师设计的检测题除题型的变化外,题目内容也应体现教材特点。一是概念型:旨在学生再次理解题目所反映的基本概念,抓住其特征,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对概念的理性认识;二是基础型:旨在促使学生通过分析解答,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三是技能型:旨在增强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四是规律型:主要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想象能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目具有指导性,揭示解题规律;五是综合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符合规律
老师设计的检测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认识规律及心理规律。基于此,设计的检测题必须体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特点;题型灵活,规范性强的特点;知识覆盖面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