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有效做法 作文教学 阅读 课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61
任何写作都要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而“写什么”是尤为重要的,它比“怎么写”更为关键,这就关系到文章材料的选择与取舍,需要同学们独具慧眼巧选材,想着课文写美文。
一、 写作文,想课文
课文本身就是我们写作文的材料宝库。如果我们实实在在地回归课本,咀嚼教材,从中“淘金”,充分调动课本材料,也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写作文想课文,想什么呢?
一想课文标题,借鉴拟题技巧。“题好一半文”,写作文首先得有一个漂亮且有意义的好标题。在这方面,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其技巧常用的有:1.高度概括法。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等,一看文题,其内容便了然于心。2.巧用修辞格。如:《变色龙》(比喻)、《谁是最可爱的人》(引用),等等。3.特写镜头法。如:朱自清的《背影》,撷取一个精彩画面,即用特写镜头做文章题目。
二想课文主旨,领悟立意方法。作文“意在先”,课文中一些揭示主旨的方法值得借鉴。通过表象,揭示本质。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写“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及其思想缘由,热情歌颂了他们的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课文题材,丰富写作库存。课文中丰富多彩的题材,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活生生的材料。课文的题材有的可直接引用,有的可变换角度使用,有的可浓缩概括后使用。将课文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同学们的写作库存就会日益丰富起来,作文时信手拈来,好不自在。
四是课文语言,提高表达效果。课文语言准确、简洁、形象、生动,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品位,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利用。比如从朱自清的《春》里,可领悟到动词和形容词的叠用对写景状物及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还可体悟到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古诗文和现代文中的名言警句,尤应做到耳熟能详,引用恰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
二、注重阅读教学,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入手,为学生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能够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和文化伟人的灵魂沟通,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对于深化阅读等方面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从而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多处都会触动作文的神经末梢。谈谈阅读教学中对作文的训练。
1.讲解字词与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讲解字词不能停留在字义的表面,而要更深层地剖析作者的遣词、造句,结合上下文来对词语进行讲解,这样不断扩大学生识字量与词汇量,并培养学生运用字词的能力。例如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出一根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 “一、二、三、四……”其中“凑近” “僵直”“拨弄”等词表面都很容易理解,但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每个词作者都赋予了它生命,一副凄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加上“一、二、三、四”这有气无力的数更让人联想到长征队伍的生死存亡。在阅读教学中讲解字词,结合语言环境,体味作者用词之妙。让学生反复改用其他词语,体味有何不同,自己再用所学词语遣词造句,从而达到作文的一个训练目的——锤炼字句。
2.分析课文与作文教学。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与作文教学最为紧密之环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方式,以便通过这种结构方式来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学习作者的习作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在讲此内容时,结合日常习作让学生明白,在构思时,一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在大脑中先储存,作文时就会思路清晰明了。二是对内容要素的分析。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脸是文章情节发展的线索,同时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就可以套用阅读中要素分析的原理进行作文。
3.写作技巧与作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写人写事写景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等。如写景的方法,文中每出现一处景物描写,教师都应分析。例:孙犁的《芦花荡》最后写“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作者的目的是烘托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而不是纯粹的写景。“景随情移”的写法,让文章更优美。在阅读教学中,讲到每一种方法,我们都可以花点时间让学生当场尝试,这也是在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
4.分析语言与作文教学。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要想作文写得出色,必须得规范文章的语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语法、修辞以及语言风格的分析。特别是文章当中的一些重点字词,以及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语句,更应认真分析,因为这些字、词、句往往是最具表现力的,准确鲜明而又意蕴深刻。这样的语句,在阅读教学中,先进行讲解分析,好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如鲁迅语言风格的一个特点就是警句特别多。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进一步仿写,锤炼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更加精炼,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5.重点分析与作文教学。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我们把重点突出。例如古今中外写父亲的文章确实很多,但是朱自清的《背影》是以特殊的视角、特写的镜头推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背影,凸显父爱的伟大。通过这样的分析联系作文来讲。在写作时,要抓住重点来写,反向思维进行构思,突出文章的中心,提升文章的主旨。 三、坚持实践的观点,从练笔入手,培养学生写作文能力,作文教学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每一次作文练习,无论是写一句话,写片断,都是要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能力
(一)见识名人,借鉴写作
仿写就是对优秀文章的模仿训练,包括其构思立意、结构特征、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方面面。在仿写的过程中,应该要多仿手法,而少仿内容,争取做到仿中求新意。
借鉴八年级下册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我的同学》。学习茨威格写人可以通过“先抑后扬”的写法,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原来可以先写“丑陋的、失调的脸”,多层次、多角度地放大“眼睛”,人物才能写得鲜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作文的高度
读书和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好像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必然能拓宽人的视野,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与书中人物对话,还可以与作者对话,进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通过思考,我们必然会产生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对世事的看法,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类别的书,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书读得多的人,知识面广的人,下笔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有如神助,与众不同了。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作文的高度。
(三)厚积才能薄发
要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坚持积累。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生只有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觉读书,才能发现、感悟生活的美。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者文中一些出色的段落进行诵读,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与作者的情感,而且通过对文章的精读背诵,有助于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文字所创造的美妙意境当中去,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能引发自身的联想与感悟。
如以“沟通”为主题,积累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积累相关成语2个;②名言警句2~3个;③名人轶事2个;④最新社会事例2个;⑤哲理美文精段2段;⑥古诗词名句或俗语2个等。积累了一些主题材料,自然就能辐射出相近的主题。积累成习惯,习惯出能力。
现实生活本身就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会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对自然、人生与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悟。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多关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生活,让其成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能说的话,以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也就不会再为写作没有素材,无话可写而苦恼了。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时时留心,常抓不懈,学生的作文就一定会精彩起来。
关键词:有效做法 作文教学 阅读 课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61
任何写作都要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而“写什么”是尤为重要的,它比“怎么写”更为关键,这就关系到文章材料的选择与取舍,需要同学们独具慧眼巧选材,想着课文写美文。
一、 写作文,想课文
课文本身就是我们写作文的材料宝库。如果我们实实在在地回归课本,咀嚼教材,从中“淘金”,充分调动课本材料,也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写作文想课文,想什么呢?
一想课文标题,借鉴拟题技巧。“题好一半文”,写作文首先得有一个漂亮且有意义的好标题。在这方面,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其技巧常用的有:1.高度概括法。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等,一看文题,其内容便了然于心。2.巧用修辞格。如:《变色龙》(比喻)、《谁是最可爱的人》(引用),等等。3.特写镜头法。如:朱自清的《背影》,撷取一个精彩画面,即用特写镜头做文章题目。
二想课文主旨,领悟立意方法。作文“意在先”,课文中一些揭示主旨的方法值得借鉴。通过表象,揭示本质。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写“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及其思想缘由,热情歌颂了他们的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课文题材,丰富写作库存。课文中丰富多彩的题材,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活生生的材料。课文的题材有的可直接引用,有的可变换角度使用,有的可浓缩概括后使用。将课文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同学们的写作库存就会日益丰富起来,作文时信手拈来,好不自在。
四是课文语言,提高表达效果。课文语言准确、简洁、形象、生动,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品位,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利用。比如从朱自清的《春》里,可领悟到动词和形容词的叠用对写景状物及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还可体悟到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古诗文和现代文中的名言警句,尤应做到耳熟能详,引用恰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
二、注重阅读教学,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入手,为学生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能够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和文化伟人的灵魂沟通,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对于深化阅读等方面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从而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多处都会触动作文的神经末梢。谈谈阅读教学中对作文的训练。
1.讲解字词与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讲解字词不能停留在字义的表面,而要更深层地剖析作者的遣词、造句,结合上下文来对词语进行讲解,这样不断扩大学生识字量与词汇量,并培养学生运用字词的能力。例如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出一根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 “一、二、三、四……”其中“凑近” “僵直”“拨弄”等词表面都很容易理解,但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每个词作者都赋予了它生命,一副凄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加上“一、二、三、四”这有气无力的数更让人联想到长征队伍的生死存亡。在阅读教学中讲解字词,结合语言环境,体味作者用词之妙。让学生反复改用其他词语,体味有何不同,自己再用所学词语遣词造句,从而达到作文的一个训练目的——锤炼字句。
2.分析课文与作文教学。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与作文教学最为紧密之环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方式,以便通过这种结构方式来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学习作者的习作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在讲此内容时,结合日常习作让学生明白,在构思时,一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在大脑中先储存,作文时就会思路清晰明了。二是对内容要素的分析。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脸是文章情节发展的线索,同时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就可以套用阅读中要素分析的原理进行作文。
3.写作技巧与作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写人写事写景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等。如写景的方法,文中每出现一处景物描写,教师都应分析。例:孙犁的《芦花荡》最后写“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作者的目的是烘托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而不是纯粹的写景。“景随情移”的写法,让文章更优美。在阅读教学中,讲到每一种方法,我们都可以花点时间让学生当场尝试,这也是在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
4.分析语言与作文教学。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要想作文写得出色,必须得规范文章的语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语法、修辞以及语言风格的分析。特别是文章当中的一些重点字词,以及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语句,更应认真分析,因为这些字、词、句往往是最具表现力的,准确鲜明而又意蕴深刻。这样的语句,在阅读教学中,先进行讲解分析,好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如鲁迅语言风格的一个特点就是警句特别多。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进一步仿写,锤炼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更加精炼,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5.重点分析与作文教学。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我们把重点突出。例如古今中外写父亲的文章确实很多,但是朱自清的《背影》是以特殊的视角、特写的镜头推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背影,凸显父爱的伟大。通过这样的分析联系作文来讲。在写作时,要抓住重点来写,反向思维进行构思,突出文章的中心,提升文章的主旨。 三、坚持实践的观点,从练笔入手,培养学生写作文能力,作文教学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每一次作文练习,无论是写一句话,写片断,都是要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能力
(一)见识名人,借鉴写作
仿写就是对优秀文章的模仿训练,包括其构思立意、结构特征、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方面面。在仿写的过程中,应该要多仿手法,而少仿内容,争取做到仿中求新意。
借鉴八年级下册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我的同学》。学习茨威格写人可以通过“先抑后扬”的写法,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原来可以先写“丑陋的、失调的脸”,多层次、多角度地放大“眼睛”,人物才能写得鲜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作文的高度
读书和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好像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必然能拓宽人的视野,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与书中人物对话,还可以与作者对话,进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通过思考,我们必然会产生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对世事的看法,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类别的书,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书读得多的人,知识面广的人,下笔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有如神助,与众不同了。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作文的高度。
(三)厚积才能薄发
要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坚持积累。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生只有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觉读书,才能发现、感悟生活的美。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者文中一些出色的段落进行诵读,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与作者的情感,而且通过对文章的精读背诵,有助于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文字所创造的美妙意境当中去,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能引发自身的联想与感悟。
如以“沟通”为主题,积累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积累相关成语2个;②名言警句2~3个;③名人轶事2个;④最新社会事例2个;⑤哲理美文精段2段;⑥古诗词名句或俗语2个等。积累了一些主题材料,自然就能辐射出相近的主题。积累成习惯,习惯出能力。
现实生活本身就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会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对自然、人生与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悟。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多关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生活,让其成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能说的话,以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也就不会再为写作没有素材,无话可写而苦恼了。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时时留心,常抓不懈,学生的作文就一定会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