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结构倒置现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mao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宋词中,或限于格律要求,或出于表达需要,特意把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变成不合语法规律的句式;或者不按通常的顺序描孽景物、叙事抒情,这种现象叫倒置。
  唐诗宋词中的结构倒置现象,首先是由于格律的需要。唐诗大多为格律诗,不仅要求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严格按照韵书押韵,而且还有平仄的要求,尤其是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还要注意“对”与“粘”,同样是看第二、四、六个字,一般是同一联内出句与对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后一联的出句与前一联的对句平仄必须相同相粘。为此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妙用倒置的典范。正常顺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为了适应平仄的要求,诗人巧用心思将宾语前置,从而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小仅使句法新奇,而且构思新颖,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象,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整首诗富有情致。又因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而不是“鹦鹉”与“凤凰”,这样才合乎“秋兴”的题目,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而李商隐《安定城楼》巾的“永忆江湖归白鬓,欲回天地人扁舟”,本应作“永忆江湖白鬓归,欲回天地扁舟人”。这两处倒置,不仅适应了平仄与押韵的需要,而且诗意浓郁,令人回味。
  宋词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写词要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所以叫“填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依据词谱的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加点的可不拘平仄),做了改动,而“前”又与词中“蝉、片、见”押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李清照《醉花荫》中的“帘卷西风”,都是适应声律的要求,分别将“应笑我多情”,“西风卷帘”做了改动,给人以新鲜奇特的语言美感。这些都体现了词人驾驭语文音律的能力。
  唐诗宋词中的结构倒置现象,也是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杜甫在《宿府》一诗的首联写道:“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而人物夜不能寐、沉郁悲抑的复杂心境已见于言外。写景叙事时,先说后面的,再追溯以前的,这是篇章上的倒叙。如李煜《浪淘沙令》的上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起笔“帘外雨潺潺”是实写景物,虽并不使人觉得突然,但不能不让人猜想:这帘外的雨声是谁感觉到的呢?紧接着交代观景的,是那“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之人。原来这人在睡梦中,由于感到寒冷,冻醒了,梦破了。于是听见“帘外雨潺潺”,从雨声想到春天将过,“春意阑珊”。先点最,再点出观景之人,虽然是倒置,却并不会引起误解。只首句是景,其余都是抒情,却自然妙合。而这一切,对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来说,真是“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无法自遣了。晏几道《临江仙》一词:“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梦后”两句写眼前高楼深锁、凝尘冷落的景象;“落花”二句写去年无知之燕犹能双飞、有情之人反倒独立的情景;“记得”二句写过去初见之时两心相许、终身难忘的情境。三幅深情款款的画面,由现在写到先前,巧妙糅合了现实的哀婉、离别时的愁怨、欢聚时的缠绵、追寻时的惆怅等情绪,更好地表现了词人的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它也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是婉约词中的绝唱。
  唐宋人注意锤炼语句,不大在乎选词用语的典雅富赡,而更多的者眼于句法组织上的灵动变化,采用句法上的倒装,或是篇章上的倒叙,以期达到表情达意的最佳功能。在唐诗宋词中,他们把声律对于文辞的限制转化为对文句的改造和语言功能的积极开发。由此,锻造出一种精练、含蓄而又明快、生动的语言风格;同时,使本来生硬的语句在适应声律的基础上,真正成为诗的语言,增添了诗词的韵味。
其他文献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生活的结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语文与生活本是相通的,我校语文课题组正在做“通透式”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研究“阅读与写作”的通透、“课内与课外”的通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通透、“语文与生活”的通透。这里,笔者仅就子课题“阅读与写作的通透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阅读与写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原实验中学)前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霍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迎来了相对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要求;语文考试试卷中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多;不少开放性的题目取消了标准答案;新教材中的一批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富有生活趣味的作品也走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对课文的理解不再仅仅听命于教参,而呈现出符合阅读规律的多元化倾向。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还有一大亮点,即综合性学习,它突破了以往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学习
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尝试。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被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教得呆板,教了也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了也不会用。由湖南省新化县教育局举办的首届“星台杯
各位老师好,各位同学好。  在我来瑞士之前,我得到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谈谈我和文学的关系。我叫毕飞宇,那我就聊聊毕飞宇和文学的关系吧。  我要谈的第一个字是“毕”。在汉语里,这是一个姓,在中国,祖上、家庭是重要的,比个体重要,这是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把姓放在前面。一个人如果做出了成就,受到了人们的尊敬,那么,姓就很突出了,我们把这个叫光宗耀祖。从姓氏和名字的关系我们看得出,中国的文化是服务的文化,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已经脱落的一边的对联,小说中没有说,是什么呢?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呐喊〉自序》中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由此看来,出现的这副对联,恰似“添了一个
但凡评点作文的优劣,无不重言审题立意的高下,而每年对语文高考作文的总结评价,也无一例外地会将审题是否到位列为重中之重。次次强调审题对于作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却又每每叹息作文失误的根子仍在审题。是因为审题深奥难把握,还是由于审题复杂难操持?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横比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就不难看出:审题的症结实际还是考生的语文基础功力不够。  谈到语文基础,我们切不要以为只是字词句的识记
低幼化指发表低于其应有水平的言论或做出低于应有水平的事。在作文中表现为低于写作者应有水平的见解或感情。这种毛病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高一学生的写作之中,其主要表现如下:  题材低幼化。在记叙文写作中,高一学生喜欢选择低年龄段的经历作为题材。如在写作“留存心灵深处的记忆”一文时,有的学生苦于无素材可供选择,就记叙幼年时代与伙伴在老家桑树下躲猫猫、捉金龟子、摘桑葚的事,还有的学生记叙小时候因为一支铅笔跟好伙
最近听了由如东实验中学李旭东执教的《幽静悲剧》一课,我感受到教者对作者季羡林思想的认识之深入,对作品悲剧内涵理解之深刻,对学习主体点拨之适时。而这一切,皆源于教者有效设计的“主问题”,唤醒了学生思维的潜能,促进思维活动紧张充分。使課堂教学呈现教与学的生命的丰盈。下面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中的案例。  情境描述之一:感知凄美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后,老师请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一位学生借用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