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的三大基本功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多年来培养地质学研究生的经验,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在野外基本功和文献阅读两个方面进行严格训练,以及激发他们的好奇与质疑精神,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地学人才。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却遭人诟病。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是:在目前体制下如何要求研究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强化训练?结合多年来培养地质学研究生的经验,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在野外基本功和文献阅读两个方面进行严格训练,激发他们的好奇与质疑精神,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地学人才。下面我围绕这几个方面与大家讲讲我指导研究生的故事,欢迎大家讨论。
  
  野外实践
  
  地质学是每个研究者一生的科学,实践越多,认识才能越深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地质学实验室。鉴于此,我每次招进研究生后都要想方设法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认识野外地质现象,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地学原理的过程,也有机会发现前人没有识别的新现象,为创新获取第一手实际资料。
  我在中国石油大学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每年都随我出野外1~2个月,在沉积构造、构造变形等方面获得了很多野外经验,读研时便被多次邀请与其他老师一起到山东新汶带本科生进行野外实习。我招收的第二个研究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转过来的,本科期间没有进行过地质学的野外训练。入学前的暑假我就要求他到秦皇岛、新汶等地与本科生一起实习,深入认识不同的岩石、地层与常见的褶皱与断裂构造等。他也非常勤奋,每当观察到不认识的现象就与老师讨论并及时做笔记,野外实习过后地学基本功明显提高,很快填补了本科期间地学野外训练的空缺,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我曾经一年同时招收三名女生,照样让她们跟本科生一起完成了野外实习。尽管野外实习都在炎热的暑假,需要在烈日下爬山,体力消耗巨大,但三位女生都坚持下来,回来后感觉收获不小。不过我还是建议如果本科阶段不是地学专业的学生,最好别转专业攻读地质学研究生,特别是女生。这不是歧视女生,而是野外考察性质决定的,因为野外徒步考察有时需要翻越很陡的山峦,加之装着工具和标本的地质包有时非常重,体弱的女生难以应付。当然地质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女科学家。
  我常对学生讲:如果想真正成为地质学家,就不能省却野外实习的环节。我每次带学生出野外,都会就典型现象当场讲解清楚,并鼓励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回到学校后也会鼓励他们查阅基本定义并找出不同点,以便发现创新之处。这样的反复训练虽然辛苦和枯燥,却能为他们今后成为合格的地质学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阅读
  
  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光靠野外也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过去的研究基础等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否则就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做起,即使野外看到某重要现象,也不知道前人是否已经研究过。缺乏高的起点就无从把握研究方向,无法从理论上真正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文献阅读,同时也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
  我曾经的一个研究生,跟随我野外考察训练的时间最多,因此野外能力提高很快。然而他经常偷懒,不能自己独立阅读文献,结果硕士阶段在地学理论掌握方面一直未能让我满意。这就说明,仅有野外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经常追踪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而这些都必须通过阅读文献获得。
  而那位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转过来的研究生,野外努力观察,勤做笔记,平时刻苦读书,掌握了许多重要文献。比如我安排他查阅地幔柱相关文献,掌握地幔柱研究现状时,他几周就将反映国内外现状的上百篇重要文献阅读完毕,并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到硕士毕业时他已经具备很高的地学文献阅读能力,相应地科研写作能力也提高很快。后来我鼓励他报考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的博士生,在南大深得导师信赖,完成了重要的科研任务。现在他即将到某国家级地学研究机构工作,顺便祝福一下他。
  上述两个实例告诉我,只靠学生自觉读文献是不够的,导师必须有意识地尽早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文献训练。2011年我录取了两名硕士生,都是本校地质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为了尽早让他们过文献阅读关,我在暑假前就给两位新生布置作业:如果愿意就别回家度假,利用暑期阅读Davis and Reyholds的原版教材《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学习地点是我的办公室(我的研究生很少,向来常驻我的办公室,同事调侃说“享受教授待遇”,我则一般在家办公,要与学生讨论时才到办公室)。
  我要求他们每阅读完一章,都用word 文档向我汇报:每章讲解要点(英文要点、重要图表、中文要点翻译)与难点(特别标记)。我则根据二人的笔记看是否理解,并就难点给以详细解释并标注到他们的笔记文档中。第一周他们进展缓慢,而且给我的文档里充斥着黄色条带(难点),要点翻译也错误很多,让我费了好几天才订正、解释完毕。第二周他们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且理解能力也增强了,而相应地我的“订正”工作强度也有所减轻。第三周开始,发现他们大有进步,很多专业词汇即使没有翻译对,也能大致猜测出来。一个暑假他们完成了六章,虽然不能读完全书,但已经感觉到他们的构造地质学理论基础明显提高。这就为第二年的野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献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好奇与质疑
  
  地质学的诸多重大发现往往源于野外实践,而由于地质工作者的水平与经历不同,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就会千差万别,因此前人的理论认识难免存在着错误和遗漏。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开始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包括对导师的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前人有所创新。
  有一年我们在白云鄂博野外考察,司机发现一块椭球形砾石一侧长满了纤维状的矿物晶体,我一看见觉得非常奇特,仔细观察后凭直觉判断是一种新的压力影构造,于是将想法与大家现场说了。当时我带的研究生惊讶地说:“刚才我看见一块类似的标本,好像比这块还漂亮,但当成普通砾石扔掉了。”我赶紧让他回去寻找,但没找到。我告诉他:“奇特的东西往往就是发现的礼物,错过了就失去发现的机会。”他吸取教训,回到学校后找材料阅读压力影构造相关文献,在后来的考察中仔细观察,结果在附近发现常规压力影构造,为韧性剪切带的厘定提供了重要的实际材料。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每次随我出野外,都能主动观察并往往有所发现,不仅野外地质基本功提高很快,而且分析问题能力也很强。现在他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发展势头良好。
  责任编辑:曹晓晨
  
  前人的理论认识难免存在着错误和遗漏。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开始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包括对导师的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前人有所创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