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被“围攻”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_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一生尽忠国事,待人厚道,深受士林尊敬。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早年曾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围攻”。
  1922年6月3日,北京教育界在国立美术学校隆重举行“六三”纪念会。在这次集会上,蔡元培、胡適等两百多名文化界人士致电孙中山和南方的非常国会,指出北方的非法总统徐世昌已被赶下台,护法目的已经达到,并且北方军队表示拥护代表民意的新政府,南北诉求一致,已无再动用武力的必要,望孙中山发表与徐世昌同时下台的宣言。
  事情的背景是,1921年5月,孙中山觉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遭到北洋军阀的严重破坏,在广州自任“非常大总统”,希望通过“北伐”,用武力统一中国,南北议和的形势再度紧张。不过,当时“粤中报纸三十余家,主和者十居其八”,迫于压力,孙中山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也将同时下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获胜,左右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指责徐世昌的总统为非法窃据,威迫其辞职,并提出恢复第一届国会,请前总统黎元洪复职的主张——目的是想既赶走现任总统徐世昌,又取消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军政府,然后将曹锟“选”为总统。徐世昌辞职后,未能洞悉军阀深层阴谋的蔡元培觉得孙中山应该履行承诺宣布下台。
  蔡元培等人的这份通电发表后,一些革命党人愤慨至极。在他们看来,蔡元培是老资格的同盟会会员,曾担任过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此时此刻,他理应站在国民党一边,怎能替北方军阀说话?上海的国民党报纸《民国日报》于6月7日和10日连续发表两篇专论,指出蔡元培已被吴佩孚等人利用。
  如果说《民国日报》上的文章还比较温和,章太炎发表在《申报》上的文章就颇有讨伐的意味了。章太炎本是蔡元培的旧友,与孙中山的关系并不好,多次跟孙中山发生过争执,他此时却毫不犹豫地开炮,说蔡元培本来就是南方人,却宁愿让北洋军阀占领南方的土地,“非愚者所敢知也”。
  与此同时,《申报》还同时发表某国民党大佬的通电,代表国民党声讨蔡元培,毫不客气地说他是北方军队的“傀儡”,不配当教育界人士。
  读到《申报》上的文章,蔡元培一时气急,晕了过去。李大钊、胡适等人赶到医院探望,蔡元培对报上称自己为“傀儡”深感屈辱 ,他对李、胡等人说:“受同营垒攻击,真使我斯文扫地!”话音未落,双眼泪水直流。
  公道地说,蔡元培并不是某个军阀的代言人,也从来没想过利用军阀的威权谋取个人的高官厚禄。他发表那样的通电,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交战双方就此放下武器,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北之间的争端,让连年遭受战乱的老百姓过几天安生日子。
  然而,蔡元培的善良愿望其实是很难实现的。其一,北方的军阀不会像他们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真正忠于民意政府。民国初年的军阀为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争个不停,他们口中的所谓“和平”只是一种公众表演。其二,作为一个有着自己政治理想的领袖,孙中山也肯定不会像蔡元培所希望的那样匆匆下台。从早年的同盟会开始,孙中山就是革命党人的灵魂,没有他的领导,国民革命很难继续,他当初承诺下台也只是迫于无奈。因此,蔡元培此时的通电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孙中山此后还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继续为中国革命奔走。说到底,卷入政治的蔡元培不过是个单纯的书生,他是因为没有看清当时的情况才被卷入了这场风波。
  编 辑 / 夏 涵
其他文献
小编心语:《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上古世界的奇书,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物产、医药等,是一部关于远古时代的百科全书。作家夏商周以小说形式讲述《山海经》中奇异种族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少女—— 一个多美的名词呀,仿佛这个词能把所有人带进五光十色的梦幻之中。  十二岁的少女羽茹很想做一个彩色的梦,但却毫无信心。  因为她是羽民人,浑身
“我以为,我会在意志消沉的时候想起你,想起你,就变得斗志昂扬;我以为,我会在惊慌失措的时候想起你,想起你,就变得淡定从容;我以为,我会在弱不禁风的时候想起你,想起你,就变成铜墙铁壁……”  “米卓卓,晚自习不可以念经。”阿北转过头敲卓卓的课桌。  “没有啊,我没有念经,你智商多少?连诗都听不出。我写的!”卓卓甩甩手上的信纸,抬着下巴回击。  “你写的?真的假的?”阿北伸着脖子饶有兴趣,“是情诗吧?
眼前是一座形状怪异的红色建筑物,笑笑有些猶豫,但她还是穿过一道道锈迹斑斑的门,再转一个弯,跟随着老师走进了校长办公室。  学着老师的动作,笑笑慢慢地脱下防辐射服,搭在门口的衣架上。这是一个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房间,地砖下有热量正源源不断地传来。房间的墙壁由一块块巨大的岩石砌成,据说这是一种新型材料,能有效地阻断火星表面传来的辐射。  笑笑看了一圈,目光落在那位站在房间最中间的男子身上。他身材魁梧,和蔼
编者按:很荣幸邀请到两位儿童文学作家——小山和萧萍来主持“鱼书雁信”这个栏目。我们的出发点很单纯,就是为了让溪迷朋友们能够接触到作家眼中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灵所想,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观察、如何创作的。如果你有想要同两位作家说的话,请发到xxlbjb@188.com。  小山:童话作家,诗人,本名贾秀莉。现为《福建文学》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获
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称赞建安七子的诗词文章一个比一个好,风骨苍劲,气韵饱满。不过,论在世道上混,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当数王粲,他可是三国最牛秘书。  王粲十四五岁时曾去拜访文艺界泰斗、朝廷重臣蔡邕。蔡邕府中高朋满座,来求他签名的、请他喝酒的、邀他前去授课的……名流荟萃一堂,好不热闹。突然听说王粲前来拜访,蔡邕撇下众人,赶紧“倒屣相迎”。王粲被迎进来后,大家大为失望:一个小孩子,五短身材,还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因为经常混迹于“孩子圈”,所以,我发现了很多同学心里的“小九九”,比如,同学们总爱“反”着来。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写作过程中,“反着来”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哦!  我们学过的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叶·诺索夫的《白公鹅》都运用了“反语”这种方法。丰子恺先生口口声声说白鹅“架子十足”,是“鹅老爷”,言语间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亲昵。《白公鹅》中写道:“有多少次,它徑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
自从接触到诗歌,它就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当忙完功课,我就会拿起汪国真老师的诗集,读上几篇,认真地品味其中的内涵。  还记得汪国真老师这首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當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字里行间传递出正能量,给了我前进的方向和勇气、自信,让我重新找回自己。  汪老师的诗歌多数是以“情”为素材,那些看似与我们这个年龄格格不入的诗句却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汪老师
北宋时,仁和(今属浙江杭州)县有一对颜氏父子,这爷儿俩在当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以各种违法手段控制当地大量商铺,胡乱收取保护费。同时,颜氏父子还豢养了一大批社会闲散人员充作打手,谁敢不服或是不守规矩,轻者暴打一顿,重者打死。  更嚣张的是,颜氏父子根本不把当地官府放在眼里,别说仁和知县,就是对杭州知州也不屑一顾。官府若是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他们就纠集大批黑社会人员到官府门口闹事。老百姓怨声载道,官府
跟历史上的大多数王朝相比,清朝统治阶级对商人并不刻薄,因为在清朝立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政府不收商税,清朝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田赋和盐税。然而,这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时期改变了,为了围剿太平天国,清廷的银子花得跟流水似的,财政很快捉襟见肘。  这时,江南有个读书人,给朝廷出了个主意,让朝廷向所有商家征税,称为厘金。这口子一开,各地官府纷纷行动起来,遍地设卡,雁过拔毛,提高标准,反复征收,弄得商家苦不堪言,
1924年春,戴笠还在上海滩与一帮小瘪三鬼混。他听说斧头帮幫主王亚樵正在招兵买马,就决定前去投靠。为了应聘成功,去湖州之前,戴笠把未来老板王亚樵的底细摸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此人屡受强权所迫,不为当局所容,尤对北洋军阀政府深恶痛绝,且平时最为推重人才,不拘小节。  戴笠来到王亚樵面前,当王亚樵问他为什么要投军时,戴笠立刻答道:“小时候,老师问我的志向,我回答说,效法圣贤、效法豪杰。现今曹锟、吴佩孚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