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目前分宜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体系中存在监测体系断层、服务体系不完善、防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机制、加强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力度等方面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植保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对策;江西分宜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33-02
分宜县社会化植保服务体系是具有公益职能的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占主体地位,存在监测体系断层、推广体系不完善、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分宜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1 分宜县植保服务体系现状
1.1 组织形式
现今分宜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有政府公共职能的县级植保植检站、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或农办、村级农业技术干部。二是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包括农药经营者、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有关植保专业化合作社等几种形式[1-2]。
1.2 地位和作用
分宜县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水稻、果树、蔬菜、西瓜、油菜、花生、大豆、红薯、莲藕等。严重危害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为有效防控病虫危害,植保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有效措施。近年來,植保工作每年为全县农作物挽回经济损失8 000万元以上,为分宜县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起着主导作用,不但担负着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组织开展全县大面积病虫害应急防治、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及对植保人员进行培训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植物检疫和农药监管任务。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或农办植保员本应从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起到上传下达、布置大面积防治任务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乡镇植保员仅起到了下达作用,很多数据工作很难上传。村级农业技术干部本应辅助县乡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而事实上只是张贴病虫打药通知。农药经营者、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有关植保专业合作社担负着农药(械)经销、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和病虫专业防治服务等职责。相关植保服务组织一般要求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在植保服务体系中起辅助作用。不过随着植保服务组织数量逐年增加和防治技术服务日渐成熟,统防统治面积逐年增加,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3]。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监测体系出现断层
县、乡、村3级植保网络面临断层。近年来,县植保植检站人员过少,乡镇没有专职植保员,并且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少。乡镇植保员大多数身兼数职,任务繁重,不懂专业或没有精力从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主要只起到下达作用,村级组织几乎没有植保技术人员。全部监测预警任务主要由县植保植检站承担。但县植保植检站现今人员过少,由20世纪90年代的5人减少到近3年只有2人,业务工作多,不能全面做好全县植保植检工作。县测报站设置不全,且代表性不全面,乡镇测报监测点设置少且不能正常监测汇报,造成分宜县农作物监测种类以及监测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全县预测预报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全县大面积病虫害防治工作。
政府对植保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是造成分宜县植保人员少且不专业的重要因素。全县植保植检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重,待遇不高,责任重大。植保植检工作异常辛苦,特别是水稻病虫害测报工作,待遇却与其他农业工作相同甚至偏低,本应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有毒有害补贴等)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予以实施。这种现状造成农业局很难招聘到植保人才,很难留住植保人才。乡镇植保人员素质不高和村级没有植保人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专门测报经费和人员经费[4]。
2.2 推广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2.1 组织机构不健全。县植保植检机构无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和独立财务。县植保植检站人员过少,由20世纪90年代年代的5人减少到近3年只有2人,无法全面做好全县植保植检工作。
2.2.2 保障机制脆弱。县植保植检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列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由20世纪90年代年代的3万元减少到2017年的1.6万元,植保工作经费主要在上级部门的项目经费开支,影响了植保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镇植保员没有专门的植保经费,人员不稳定、变化快、年龄老化严重,后备人员不足,植保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植保员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多,无法专注于植保工作。乡镇村级植保力量薄弱,信息传递不畅通,病虫情报到户率不高。县植保站采取发放纸质病虫情报和手机短信传递2种方式,但内容简单,农户无法精确地领会植保信息的内容[1-2]。
2.3 防控体系不健全
分宜县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主要为农户自行分散防治,对药剂选择、防治时机把握不准,存在着盲目用药、定期打保险药、随意加大药量等问题。部分农药经营人员贪图赢利,常误导农民错误用药[1-2]。分散防治造成防治不科学,人为增加防治成本,农药利用率不高, 加重破坏生态环境。
近年来,虽然专业化统防统治得到大力宣传推广,但是专业化统防统治仍存在诸多推广问题,进而造成分宜县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化程度低、覆盖面小。分宜县施药器械仍以背负式电动小型喷雾器为主,防治效果难以保证,大型施药器械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
3 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对策
新型植保方向是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为引导。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3.1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做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县、乡镇、村监测体系网络建设,使各级植保工作人员到位、技术到位、监测设施到位。首先加强各级植保工作人员到位、技术到位。县植保植检站应增加3人以上,开创完善经济作物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水稻监测预警、大面积防治工作、植物检疫和农药监管工作。乡镇植保人员要明文规定非专业人员不录用,在职的乡镇、村不懂业务的人员要进行专门培训,创造条件设立村级病虫协查员。重点加强县植保植检站和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田间监测系统、改善监测技术和工作手段。特别要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测报工具,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做到人员和工作经费得到保障。建好3~4个现代测报监测点,并保证好测报监测点所需工作及人员专项经费开支。另外,应建立完善各级测报点快速信息通道,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科学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1-2]。 3.2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要大力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植保工作经费的支持,便于开展好各项植保工作。要提高植保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及时招录植保专业人员,补充县乡植保人员,同时要对在职业务不精人员和新进植保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乡镇植保员要专职专用,乡镇要固定植保工作推广经费,重点乡镇监测点要增加植保人员编制。村级要设置植保技术人员,政府对村级植保技术人员要列入专项经费。
3.3 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3.3.1 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县级植保部门应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为理念,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为指导,积极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进程,在防治重要病虫害的同时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鼓励农民发展植保服务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逐步增加统防统治覆盖面[1-2]。
3.3.2 县、乡植保机构要积极扶持、培训农药械经销服务组织、生产经营性植保技术服务企业或专业化合作社,提升他们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等政策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等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鼓励专业防治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质量优良、性能稳定、操作简便、作业效率高且效果好、安全性好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植保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
3.3.3 完善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将农业重大病虫和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上升为政府行为并纳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范畴,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和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1-2]。建立全县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建立应急防控物资仓库,购买应急防控物资农药和高效药械并健全储备制度。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的同时,积极倡导、鼓励农民参与农作物保险,若因病虫害造成减产或绝收,同样能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
3.3.4 完善农业植保执法机构建设。加强植保执法人员补充和植保执法经费保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深入宣传贯彻植保植检和农药管理条例,提高植保植检和农药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坚决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各方权益。加强植物检疫执法,防控检疫性病虫害入侵,保障分宜县农作物安全。加强全县农药监管,保证农药质量;加强科学用药宣传,提高全县农民用药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张光伟,金红云.北京市通州区植保服务体系现状及建设对策[J].北京农业,2010(33):60-61.
[2] 欧高财,郑和斌,罗莉娅.关于建立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J].湖南農业科学,2010(6):133-135.
[3] 杨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现状、做法及发展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3(2):62-65.
[4] 郭金龙,侍爱邦,蔡长庚,等.关于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13-214.
关键词 植保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对策;江西分宜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33-02
分宜县社会化植保服务体系是具有公益职能的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占主体地位,存在监测体系断层、推广体系不完善、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分宜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1 分宜县植保服务体系现状
1.1 组织形式
现今分宜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有政府公共职能的县级植保植检站、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或农办、村级农业技术干部。二是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包括农药经营者、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有关植保专业化合作社等几种形式[1-2]。
1.2 地位和作用
分宜县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水稻、果树、蔬菜、西瓜、油菜、花生、大豆、红薯、莲藕等。严重危害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为有效防控病虫危害,植保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有效措施。近年來,植保工作每年为全县农作物挽回经济损失8 000万元以上,为分宜县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起着主导作用,不但担负着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组织开展全县大面积病虫害应急防治、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及对植保人员进行培训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植物检疫和农药监管任务。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或农办植保员本应从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起到上传下达、布置大面积防治任务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乡镇植保员仅起到了下达作用,很多数据工作很难上传。村级农业技术干部本应辅助县乡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而事实上只是张贴病虫打药通知。农药经营者、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有关植保专业合作社担负着农药(械)经销、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和病虫专业防治服务等职责。相关植保服务组织一般要求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在植保服务体系中起辅助作用。不过随着植保服务组织数量逐年增加和防治技术服务日渐成熟,统防统治面积逐年增加,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3]。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监测体系出现断层
县、乡、村3级植保网络面临断层。近年来,县植保植检站人员过少,乡镇没有专职植保员,并且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少。乡镇植保员大多数身兼数职,任务繁重,不懂专业或没有精力从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主要只起到下达作用,村级组织几乎没有植保技术人员。全部监测预警任务主要由县植保植检站承担。但县植保植检站现今人员过少,由20世纪90年代的5人减少到近3年只有2人,业务工作多,不能全面做好全县植保植检工作。县测报站设置不全,且代表性不全面,乡镇测报监测点设置少且不能正常监测汇报,造成分宜县农作物监测种类以及监测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全县预测预报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全县大面积病虫害防治工作。
政府对植保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是造成分宜县植保人员少且不专业的重要因素。全县植保植检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重,待遇不高,责任重大。植保植检工作异常辛苦,特别是水稻病虫害测报工作,待遇却与其他农业工作相同甚至偏低,本应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有毒有害补贴等)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予以实施。这种现状造成农业局很难招聘到植保人才,很难留住植保人才。乡镇植保人员素质不高和村级没有植保人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专门测报经费和人员经费[4]。
2.2 推广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2.1 组织机构不健全。县植保植检机构无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和独立财务。县植保植检站人员过少,由20世纪90年代年代的5人减少到近3年只有2人,无法全面做好全县植保植检工作。
2.2.2 保障机制脆弱。县植保植检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列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由20世纪90年代年代的3万元减少到2017年的1.6万元,植保工作经费主要在上级部门的项目经费开支,影响了植保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镇植保员没有专门的植保经费,人员不稳定、变化快、年龄老化严重,后备人员不足,植保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植保员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多,无法专注于植保工作。乡镇村级植保力量薄弱,信息传递不畅通,病虫情报到户率不高。县植保站采取发放纸质病虫情报和手机短信传递2种方式,但内容简单,农户无法精确地领会植保信息的内容[1-2]。
2.3 防控体系不健全
分宜县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主要为农户自行分散防治,对药剂选择、防治时机把握不准,存在着盲目用药、定期打保险药、随意加大药量等问题。部分农药经营人员贪图赢利,常误导农民错误用药[1-2]。分散防治造成防治不科学,人为增加防治成本,农药利用率不高, 加重破坏生态环境。
近年来,虽然专业化统防统治得到大力宣传推广,但是专业化统防统治仍存在诸多推广问题,进而造成分宜县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化程度低、覆盖面小。分宜县施药器械仍以背负式电动小型喷雾器为主,防治效果难以保证,大型施药器械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
3 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对策
新型植保方向是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为引导。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3.1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做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县、乡镇、村监测体系网络建设,使各级植保工作人员到位、技术到位、监测设施到位。首先加强各级植保工作人员到位、技术到位。县植保植检站应增加3人以上,开创完善经济作物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水稻监测预警、大面积防治工作、植物检疫和农药监管工作。乡镇植保人员要明文规定非专业人员不录用,在职的乡镇、村不懂业务的人员要进行专门培训,创造条件设立村级病虫协查员。重点加强县植保植检站和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田间监测系统、改善监测技术和工作手段。特别要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测报工具,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做到人员和工作经费得到保障。建好3~4个现代测报监测点,并保证好测报监测点所需工作及人员专项经费开支。另外,应建立完善各级测报点快速信息通道,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科学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1-2]。 3.2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要大力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植保工作经费的支持,便于开展好各项植保工作。要提高植保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及时招录植保专业人员,补充县乡植保人员,同时要对在职业务不精人员和新进植保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乡镇植保员要专职专用,乡镇要固定植保工作推广经费,重点乡镇监测点要增加植保人员编制。村级要设置植保技术人员,政府对村级植保技术人员要列入专项经费。
3.3 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3.3.1 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县级植保部门应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为理念,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为指导,积极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进程,在防治重要病虫害的同时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鼓励农民发展植保服务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逐步增加统防统治覆盖面[1-2]。
3.3.2 县、乡植保机构要积极扶持、培训农药械经销服务组织、生产经营性植保技术服务企业或专业化合作社,提升他们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等政策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等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鼓励专业防治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质量优良、性能稳定、操作简便、作业效率高且效果好、安全性好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植保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
3.3.3 完善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将农业重大病虫和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上升为政府行为并纳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范畴,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和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1-2]。建立全县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建立应急防控物资仓库,购买应急防控物资农药和高效药械并健全储备制度。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的同时,积极倡导、鼓励农民参与农作物保险,若因病虫害造成减产或绝收,同样能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
3.3.4 完善农业植保执法机构建设。加强植保执法人员补充和植保执法经费保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深入宣传贯彻植保植检和农药管理条例,提高植保植检和农药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坚决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各方权益。加强植物检疫执法,防控检疫性病虫害入侵,保障分宜县农作物安全。加强全县农药监管,保证农药质量;加强科学用药宣传,提高全县农民用药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张光伟,金红云.北京市通州区植保服务体系现状及建设对策[J].北京农业,2010(33):60-61.
[2] 欧高财,郑和斌,罗莉娅.关于建立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J].湖南農业科学,2010(6):133-135.
[3] 杨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现状、做法及发展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3(2):62-65.
[4] 郭金龙,侍爱邦,蔡长庚,等.关于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