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圣谟,字孔彰,号易庵。明代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因其曾在苏州太湖东岸胥口之南的胥山隐居,故又号胥山樵。因好松,故号松涛散人,还有烟波钓徒、莲塘居士等别号。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
项圣谟,自幼受家风熏陶,工诗文,善书画。绘画上善作山水,兼工花卉。山水画,初学“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后又师法宋、元两代画风,融宋、元、明三代画风和笔法,又不拘泥于先师之法,自成一家风格。其一生科举不畅,只是个秀才,虽经人推荐入朝中的国子监,但他厌恶官场,无心于仕途,不久即绝然归里隐居,专心于绘事。因家财已尽,靠卖自己的画作以养家糊口。几十年的艰辛磨砺,终成“设色明丽,笔法清隽”的著名画家,成为“嘉兴派”中的骨干画家和代表人物之一。他这位“松涛散人”尤擅画松,因其松画的功力至深,以致社会民间将其此类画作,均誉之为“项松”,为收藏界乐于收藏的品类。
下面来鉴赏松涛散人的六幅“项松”画。六幅画全为纸本。画面的大小一致,均为纵28厘米,横2l厘米。从六幅中各自呈现出的松的具体形象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发育期、成熟期、苍虬期三个年轮段。每两幅代表一个年轮段。以人的年龄比譬,即少年期、壮年时、老年期。我们依松的年轮段来加以赏析。
先赏发育年轮段的两幅。这一阶段,也就是现实中的“小松”期。
两幅画面相较,第一幅(图1)显得更加年轻。松体扎根于山石之中,拔地而起,大有种刺破天空无止尽的冲天气势。全画突出树干,枝叶虽少,亦任竞相向外伸展。两山之间,有河相隔,河中有水草、礁石,过河乃一高峰,山脚乃至山腰和顶部,有稀疏的山林相绕。平视之中,此山的孤松独秀,远远高出彼山的峰顶。读后退想,仿佛让人感悟到成长中小松的无穷力量,正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境界(唐·杜苟鹤《小松》)。画面的右下侧,有“项圣谟”三字落款。第二幅(图2)中的松,扎于山石里的树根,显得比第一幅多,更增强了扎根的猛劲和力度。众根吸取的营养,源源输进了松的全身,树干较前粗壮了,松枝和松叶的伸展力度和遮掩面积大大增加,给人一种“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的感悟(唐·王睿《松》)。画面的左上方有作者的自题诗。诗云:“松梢不住云,窗外常闻雨。涛彩走砚池,雷声起庭户。”自题诗告诉我们,这幅墨松图作于雨天里,是在又雷又雨的天气环境下完成的。款落“项圣谟”。左下侧底端钤有“识味”两字的椭圆形收藏印章。
下面来看表现松成熟期的两幅,即第三、四两幅。
第三幅(图3)画面上松的形象,已比成长发育期的“小松”显得成熟。新枝绿叶,向天空四面八方、上下左右的伸展和延长,给人以茂盛、饱满的印象,表达出一种“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意境(唐·李白《南轩松》)。因松根扎在山石的缝壁之上,枝和叶都呈现出悬崖凌空的态势,让人感到惊险和振奋。松的底部巨石的另一面,露出稀疏的竹林,说明这幅图的构思是松、竹、石“三友”的组合。画面的左下侧落款处,没有留下作者名或字,而仅有一草书的“写”字,这与其他各幅不同,给人以新颖和别致的感觉。钤有“项圣谟”、“孔彰”两印。画面的右下角钤有“识味”收藏印章。第四幅画(图4),没有展现松树的整体,袒露的只是部分主干和全部枝和叶,并将枝叶当作本幅松的主体来表现。干与枝呈曲折盘旋形态,类似一庞大龙体盘于树上,又呈整体向下的弯曲态势。茂盛、发达的簇簇松叶,大有种遮天蔽日的劲头在舒展,观之给人以力,赏之给人以趣。以“闲在高山顶,缪盘虬与龙”的诗句(唐·元稹《松树》)来形容它的整个形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密布的松枝群中,有两三枝出现了干枯现象,说明松虽处于鼎盛时期,但也开始出现了衰老的预兆。画面右下角,有“项圣谟画”的落款,款文上钤有“项圣谟”和“孔彰”上下两印。画面左下角,则钤有“识味”收藏印。
最后我们再赏两幅老龄段画面的松树,也就是松的苍虬期的形象。
松画的第五幅(图5),虬根深扎于山石薄土中的一株巨松,挺立于悬崖之巅,呈倾斜状地伸向碧空,显现出傲视一切的苍健、雄伟。但毕竟是老年了,粗大有力的树干上,有新枝舒展,也有为数不少的枯枝裸露。一种老而不衰、老而奋进、敢抵风雨、纵傲霜雪的英雄气概,在松涛散人笔下得到充分的展现。松根之处、悬石之上,敷着厚厚的一层莓苔,唐诗人唐彦谦《松》中“托根蟠泰华,倚干蚀莓苔”的形象,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展现。画面右下角有“项圣谟”三字落款,“项圣谟”、“孔彰”两印,正压在“项”、“谟”两字之上。左下角同样钤“识味”收藏印章。第六幅(图6)的“项松”写法,令人感到奇特和别致,整个画面几乎被虬干所占满,显得缺枝少叶。虬干的顶部被折断,迫使两枝干往下盘起,和发出的新叶,护卫着受伤的虬干。一种坚毅不摧、逆境中怒发求新的精神,昭然若揭,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栽松》诗中称松为“君子”,“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诗句,正是这株虬松精神的大好写照。画面的左上端,有作者的两句自题诗:“古干如偃虬,碧髯发清啸”,正是反映作者作这幅松画的思想意境。
综览六幅“项松”,每幅布局各不相同,展示的主体内容也各有侧重,笔法严谨又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厚重沉郁而又隽永开阔的境界。每幅表现的均足一株独松形象,正表现了松树“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的独立品质(唐·元稹《松树》),令人遐想,让人琢磨。
诗言志,画如人。项圣谟六幅三个年轮段的独松形象,正是他人生经历的曲折写照,他出身书香门第,家风的熏陶,使他度过愉快的少年时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他艺术造诣的沃土,使其步入书画名流之中;中年时节,他生活潦倒,但艺术追求上依然是奋进如初,达到了“绿叶扶疏自结阴”的高度;步入老年,他更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打造自己像苍松那种“好是特凋群木后,护霜凌雪翠逾深”的意境(唐·王睿《松》),达到“莫言只是人长短,须作浮云向上看”(唐·章孝标《小松》)致远的人生坐标。六幅画都未留下创作的年份,以笔者之见,应是他的老年之作。
六幅中的“识味”,即四味书屋主人、前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安徽寿县人孙大光先生。他是六幅“项松”的最后私人收藏者。由于他1987年的捐赠,才成为现在安徽省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责编:唐陌楚)
项圣谟,自幼受家风熏陶,工诗文,善书画。绘画上善作山水,兼工花卉。山水画,初学“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后又师法宋、元两代画风,融宋、元、明三代画风和笔法,又不拘泥于先师之法,自成一家风格。其一生科举不畅,只是个秀才,虽经人推荐入朝中的国子监,但他厌恶官场,无心于仕途,不久即绝然归里隐居,专心于绘事。因家财已尽,靠卖自己的画作以养家糊口。几十年的艰辛磨砺,终成“设色明丽,笔法清隽”的著名画家,成为“嘉兴派”中的骨干画家和代表人物之一。他这位“松涛散人”尤擅画松,因其松画的功力至深,以致社会民间将其此类画作,均誉之为“项松”,为收藏界乐于收藏的品类。

下面来鉴赏松涛散人的六幅“项松”画。六幅画全为纸本。画面的大小一致,均为纵28厘米,横2l厘米。从六幅中各自呈现出的松的具体形象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发育期、成熟期、苍虬期三个年轮段。每两幅代表一个年轮段。以人的年龄比譬,即少年期、壮年时、老年期。我们依松的年轮段来加以赏析。
先赏发育年轮段的两幅。这一阶段,也就是现实中的“小松”期。
两幅画面相较,第一幅(图1)显得更加年轻。松体扎根于山石之中,拔地而起,大有种刺破天空无止尽的冲天气势。全画突出树干,枝叶虽少,亦任竞相向外伸展。两山之间,有河相隔,河中有水草、礁石,过河乃一高峰,山脚乃至山腰和顶部,有稀疏的山林相绕。平视之中,此山的孤松独秀,远远高出彼山的峰顶。读后退想,仿佛让人感悟到成长中小松的无穷力量,正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境界(唐·杜苟鹤《小松》)。画面的右下侧,有“项圣谟”三字落款。第二幅(图2)中的松,扎于山石里的树根,显得比第一幅多,更增强了扎根的猛劲和力度。众根吸取的营养,源源输进了松的全身,树干较前粗壮了,松枝和松叶的伸展力度和遮掩面积大大增加,给人一种“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的感悟(唐·王睿《松》)。画面的左上方有作者的自题诗。诗云:“松梢不住云,窗外常闻雨。涛彩走砚池,雷声起庭户。”自题诗告诉我们,这幅墨松图作于雨天里,是在又雷又雨的天气环境下完成的。款落“项圣谟”。左下侧底端钤有“识味”两字的椭圆形收藏印章。
下面来看表现松成熟期的两幅,即第三、四两幅。
第三幅(图3)画面上松的形象,已比成长发育期的“小松”显得成熟。新枝绿叶,向天空四面八方、上下左右的伸展和延长,给人以茂盛、饱满的印象,表达出一种“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意境(唐·李白《南轩松》)。因松根扎在山石的缝壁之上,枝和叶都呈现出悬崖凌空的态势,让人感到惊险和振奋。松的底部巨石的另一面,露出稀疏的竹林,说明这幅图的构思是松、竹、石“三友”的组合。画面的左下侧落款处,没有留下作者名或字,而仅有一草书的“写”字,这与其他各幅不同,给人以新颖和别致的感觉。钤有“项圣谟”、“孔彰”两印。画面的右下角钤有“识味”收藏印章。第四幅画(图4),没有展现松树的整体,袒露的只是部分主干和全部枝和叶,并将枝叶当作本幅松的主体来表现。干与枝呈曲折盘旋形态,类似一庞大龙体盘于树上,又呈整体向下的弯曲态势。茂盛、发达的簇簇松叶,大有种遮天蔽日的劲头在舒展,观之给人以力,赏之给人以趣。以“闲在高山顶,缪盘虬与龙”的诗句(唐·元稹《松树》)来形容它的整个形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密布的松枝群中,有两三枝出现了干枯现象,说明松虽处于鼎盛时期,但也开始出现了衰老的预兆。画面右下角,有“项圣谟画”的落款,款文上钤有“项圣谟”和“孔彰”上下两印。画面左下角,则钤有“识味”收藏印。

最后我们再赏两幅老龄段画面的松树,也就是松的苍虬期的形象。
松画的第五幅(图5),虬根深扎于山石薄土中的一株巨松,挺立于悬崖之巅,呈倾斜状地伸向碧空,显现出傲视一切的苍健、雄伟。但毕竟是老年了,粗大有力的树干上,有新枝舒展,也有为数不少的枯枝裸露。一种老而不衰、老而奋进、敢抵风雨、纵傲霜雪的英雄气概,在松涛散人笔下得到充分的展现。松根之处、悬石之上,敷着厚厚的一层莓苔,唐诗人唐彦谦《松》中“托根蟠泰华,倚干蚀莓苔”的形象,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展现。画面右下角有“项圣谟”三字落款,“项圣谟”、“孔彰”两印,正压在“项”、“谟”两字之上。左下角同样钤“识味”收藏印章。第六幅(图6)的“项松”写法,令人感到奇特和别致,整个画面几乎被虬干所占满,显得缺枝少叶。虬干的顶部被折断,迫使两枝干往下盘起,和发出的新叶,护卫着受伤的虬干。一种坚毅不摧、逆境中怒发求新的精神,昭然若揭,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栽松》诗中称松为“君子”,“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诗句,正是这株虬松精神的大好写照。画面的左上端,有作者的两句自题诗:“古干如偃虬,碧髯发清啸”,正是反映作者作这幅松画的思想意境。
综览六幅“项松”,每幅布局各不相同,展示的主体内容也各有侧重,笔法严谨又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厚重沉郁而又隽永开阔的境界。每幅表现的均足一株独松形象,正表现了松树“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的独立品质(唐·元稹《松树》),令人遐想,让人琢磨。
诗言志,画如人。项圣谟六幅三个年轮段的独松形象,正是他人生经历的曲折写照,他出身书香门第,家风的熏陶,使他度过愉快的少年时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他艺术造诣的沃土,使其步入书画名流之中;中年时节,他生活潦倒,但艺术追求上依然是奋进如初,达到了“绿叶扶疏自结阴”的高度;步入老年,他更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打造自己像苍松那种“好是特凋群木后,护霜凌雪翠逾深”的意境(唐·王睿《松》),达到“莫言只是人长短,须作浮云向上看”(唐·章孝标《小松》)致远的人生坐标。六幅画都未留下创作的年份,以笔者之见,应是他的老年之作。
六幅中的“识味”,即四味书屋主人、前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安徽寿县人孙大光先生。他是六幅“项松”的最后私人收藏者。由于他1987年的捐赠,才成为现在安徽省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