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从哪来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ind54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黃金与贪欲


  1532年11月16日,西班牙侵略者西斯科·皮萨罗与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在秘鲁高原卡哈马卡相遇。皮萨罗只带了168名西班牙士兵。印加帝国的皇帝带着八万之众,他听闻这些士兵军容不整,完全是乌合之众,于是毫无防备地与这些西班牙人欣然会面,允许他们站在距离自己很近的地方交谈。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些西班牙人装备着远比自己部队先进的钢制盔甲、刀剑和火器。战争开始后,皇帝顷刻被皮萨罗俘虏,几乎所有的贵族和有能力指挥战斗的人也同时被消灭,印加帝国的军队随即土崩瓦解。
  为了赎回自己的性命,阿塔瓦尔帕供上了一笔史上闻名的赎金——足以装满一间房屋(使用面积32平方米,挑高2.4米)的黄金。西班牙和印加帝国远隔重洋,差不多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处。但无论是侵略者皮萨罗,还是皇帝阿塔瓦尔帕,显然都深知黄金的价值。西班牙人为了黄金之国的诱惑不惜远渡重洋,印加皇帝也同样有收集黄金的爱好。在印加帝国,黄金被用于供奉神灵,装饰神庙和御座。

炼金,古来皆有之


  黄金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它非常地“懒惰”:硫酸和强碱都不会侵蚀它,风吹雨淋也不会让它变质;它又很柔软,几乎无法胜任任何有实际作用的工具。即使黄金真的可以做些器物,那也注定是少数人的玩物;它的产量非常低,全世界每年开采的黄金总量,可以轻易地放入到一个普通人家的卧室里,而人类历史上所有开采出的黄金的体积还不到一个体育馆大。
  黄金最大的用处在于它极为适合制作首饰及其它奢侈装地物,这是因为黄金具有极高的延展性,无需加热就可以加工,一克的黄金甚至可以被拉成上千米的金丝。经过锤打,同样重量的黄金甚至可以被展开成近一平方米的金箔。
  黄金是如此地诱人,古今中外寄望能在自己的丹鼎或是坩埚中“点铁成金”的术士史不绝书。中国古代大炼丹家葛洪在著作《抱朴子》中开辟专篇,论述黄金炼制之道。他认为:水火是天生的,却可以通过方诸(一种承接露水的工具)、阳燧(打火工具)获取;铅本来是白色的,却可以转化为赤丹;丹本性是红色的,却也可以变化为白色的铅。
  葛洪声称自己就生成了黄金,也亲眼见到过其他术士炼成黄金,并且也在自己的书中记录了炼制黄金的若干方法。其中一种使用雄黄、牛胆、赤土、石胆、戎盐等先炼出一种似铜的金属,用这种金属做成筒,再经过若干炼制后加入丹砂和水银即可炼成黄金。
  炼金者往往迷惑于黄金的外表,执着于还原黄金的色泽和其它外在性质,却没有理解到黄金之所以为黄金在于其完全由金原子构成。
  如果我们拿起一块黄金,将其切割为原状的一半,之后继续将每一半再次分割为二,并且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最后,我们将得到一颗颗完全相同的代表黄金最基本单元的黄金微粒,也就是金原子。要想将黄金变为其它的金属,或者想要将其它金属转化为黄金,就必须在原子的层次上对其进行改造。
  一小块金子解析到原子分辨率的样子,其实大多数地方是空的。几乎所有金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心极小的区域里,绝大多数的空间由金原子的电子占据。
  这些电子就好像是黄金别墅里的巡逻犬,围绕金原子核疯狂地运动。电子带有负电,而原子核带有正电。在黄金中,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吸引力将原子绑在一起,原子核彼此之间,同种电荷的电磁斥力又阻止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常见的金原子核中包含79个带正电的质子和118个不带电的中子。单个质子和单个中子的质量差不多,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具有同样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金原子有5种主要的同位素,但只有包含118个中子的这种是稳定的。
  葛洪在炼丹炉里将赤丹加热转化为水银,不过是让汞原子和硫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发生了一些变化。事实上,直到1932年,查德威克用一束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轰击硼原子,敲出了硼原子核中的中子,并且将硼原子转化成了氮的同位素(13N),人类才第一次真正解锁了操作原子核的技能。
  不过,除了在少数的物理学实验室或者是大型对撞机里,原子在地球上是相当“安全”的。那么,问题来了:地球上为什么会存在黄金呢?更进一步地,地球上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种不同的元素呢?

太阳能生成黄金么?


  黄金的起源需要到宇宙空间中追寻。从宇宙历史中看,大规模的“炼金活动”只有两种可能的场所:宇宙大爆炸和恒星熔炉。在这些极端环境中,原子核携带了极高的动能。当它们互相碰撞时,原子核之间的库伦斥力也无法阻挡原子核的结合。新的元素可以从中诞生。
  在宇宙诞生早期,宇宙空间是充斥着纯粹能量的海洋。随着宇宙膨胀,宇宙空间的温度会下降,基本粒子开始从热平衡中冻结出来。在宇宙大爆炸后1秒,宇宙充满了自由的质子(也就是氢原子核)和自由的中子。在随后的3分钟里,几乎所有的中子都被原子核俘获,净效应是产生了大量的氦元素。宇宙中普通物质总量的1/4变成了氦。
  宇宙大爆炸早期合成元素虽然很高效,但很快后力不继。在氦原子(4He)合成后,宇宙中的温度和密度已经不再适合更高序号的元素合成,只有极为少量的锂元素(7Li)合成。
  宇宙在锂元素形成后陷入了无聊,没有光,也没有生气。在宇宙大爆炸大约1亿年后,第一批恒星诞生了。在这些恒星的核心,氢元素和氦元素被加工为更高序数的元素。
  地球的主星——太阳的核心也在进行着这样的元素加工活动。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在这样的温度下,两个氢原子核会携带很高的动能互相碰撞,聚合成更高序号的原子。不过,太阳当然不会是地球上黄金的来源,因为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形成(约为50亿年前),还来不及合成重元素,更不要说将重元素传递给地球。   太阳已经在它的核心处进行了50亿年的元素创造,但依然在产生氦原子。具体来说,两个氢原子核也就是两个质子相互碰撞,形成包含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氘原子核(2H),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氘原子核随后可以结合一个氢原子核转化为氦的同位素3He。两个3He原子核可以合成一个4He原子核并且释放出两个质子。
  这一系列反应中,氘和3He只不过是中间产物,净效果是4个氢原子核合成了一个氦原子核(4He)。一个氦原子的质量略小于四个氢原子的质量之和。这中间的质量差别都转化为了太阳的光和热。
  太阳可以再继续工作50亿年。之后,恒星会转入短暂的氦燃烧阶段。在那个时候,太阳中心的温度将会升高到足以让氦元素发生聚变反应,生成碳元素。但因为太阳的质量不够大,无法在合成碳以后继续聚变反应链条。
  不过,太阳这样质量较小的恒星并非无法生成更重的元素。在低质量恒星的演化晚期,恒星内部存在很多的中子。中子不带电,更容易和原子核结合。如果原子核只是积累中子,那么它并不会变成另一种元素。但是随着中子的积累,原子核开始变得不稳定,其中的一些中子会自发地转变为质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原子核增加了质子数,变成了序号更高的元素。
  太阳这样的低质量恒星甚至可能在演化晚期炼出一些金和银。但这种缓慢的中子积累方式,不足以生成地球上最重的一些元素,例如铀238。而理论计算显示,黄金的主要炼成地,也不是太阳这样的“初级炼金家”。

合成黄金的另一道坎


  完成黄金的“魔术”需要更大质量的恒星。理论计算表明,如果一个恒星的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其核心就有足够的温度发生碳聚变之后的反应。更重的原子核会像搭积木一样被快速地制造出来。有趣的是,原子核的积木并不是依照原子序数按部就班地增长的。有一些积木的组合要比其它的组合更容易产生。
  这是因为较重的元素的原子核中因为质子数量变多,带的正电荷也会变多。两个重元素之间的结合难度要大于结合一个较轻的原子核的难度。在大质量恒星的演化中,原子核倾向于不断地结合氦核增长。
  那么在大质量恒星内部,可以一直这样下去,进而合成黄金吗?答案是否定的,还有一个巨大的障碍横亘在合成黄金的道路上,那就是铁。
  铁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26号元素。包含30个中子和26个质子的铁原子核是所有原子核中最稳定的。在大质量恒星演化后期,原子核俘获氦核会使得原子数为4的倍数的原子核更容易形成。硅28俘获7个氦核后就可以形成镍56,但镍56不稳定,会经历两次衰变成为铁56。
  一旦原子核演化到铁,它就很难通过聚变继续成长为更重的原子核。这样铁在恒星的中心自然地就富积起来。一旦铁在恒星中心形成,恒星的末日也就不远了。因为任何试图改变铁原子核的反应,都会吸收能量。
  换句话说,当恒星的中心被铁占据,那么恒星的熔炉就熄灭了,不再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的供给。失去中心能源支撑的恒星会迅速地垮塌,星体在自身引力的拉扯下,无可救药地落向中心,最后报复性地反弹膨胀,形成璀璨的爆发——超新星爆发。
  有趣的是,铁的形成虽然杀死了恒星,阻止元素的合成继续进行,但铁引发的超新星爆发却提供了另一条形成重元素的途径。在超新星爆发前夕,恒星中心极为致密。大量的质子和电子结合变为中子,创造了富含中子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铁和比铁更重的原子核可以迅速地获得中子,提升核子数,变成很重的原子核,再通过衰变,形成更高序数的元素。这个过程和低质量恒星演化晚期的炼金方式类似,但原子核获得中子的速度要快得多,一般被称为r-过程,其中r代表快速(rapid)的意思。

黄金发源地——千新星


  人们一度认为超新星炼金炉已经解决了宇宙中重元素的问题,但是,在计算了大质量恒星超新星爆发速率,和每次能够抛出的重元素量后,研究者开始怀疑,超新星熔炉也许远不足以生成银河系中所有的黄金。怎么办?理论家们的解答倒也很简单,如果杀死一颗恒星造不出足够的黄金,那就杀死两颗!
  大质量恒星死亡后,根据质量的不同,死亡的遗迹可能是一个黑洞,也可能是一颗中子星。有时,两颗相互绕转的恒星可以都变成中子星。1974年,麻省大学的天文学家泰勒和罗素发现了一对绕转非常快的中子星,在经过多年的监测后,泰勒发现中子星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小了。
  这是因为中子星在相互绕转过程中会产生引力波,损失动能而靠得越来越近。也就是说,终有一天,这对双中子星会合并到一起。有科学家猜想,在最终的合并过程中,双中子星会将部分物质抛射出来,形成一个富含中子,可以炼制重元素的环境,这可能才是宇宙重元素的来源。
  如何从观测上验证这个猜想?人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观测双中子星的合并。中子星是非常致密的天体,会扭曲周围的时空。当中子星合并的最后时候,它们会搅动很强的时空涟漪,以引力波的形式传播开来。同时,理论家普遍相信双中子星合并会产生短时标的伽马射线暴。这种短伽马射线暴已经多次被空间伽马射线卫星探测到。
  最后,双中子星在合并过程中会抛出富含中子的物质,这部分物质会在短时间里衰变,放出能量。这个过程中,天体会在短暂时间内在可见光波段变得极亮。
  这种观测渠道最早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李立新和帕钦斯基提出。这种天体爆发现象后来被称作“千新星(kilonova)”。只有观测到千新星,研究者才能确认黄金的产生。
  2017年8月,一次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被LIGO探测到。同時,在伽马射线波段工作的费米卫星也在同一天区监测到了一次短伽马射线暴现象。这是第一次,人类从观测上正式确认了中子星合并和伽马射线的联系。此前的所有引力波探测事件,都是由双黑洞合并引起的,这也是第一次人类有可能同时用引力波和电磁波两种手段探测天体爆发事件。
  讯息一经公布,引起了全球天文学家热情的跟踪观测,超过70家天文台对这个天区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观测。很快地,这个天区如理论预期般,短暂地出现了明亮的天体——千新星。
  通过分析它的光谱和亮度变化,研究者们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在这次双中子星合并事件中,确实产生了重元素。另一些研究者的计算表明,如果我们看到的这次合并现象不是纯然的巧合,那么中子星合并也许真的足以产生宇宙中大多数的黄金。
  Joni Mitchell的歌中唱道:“我们是星尘。”这是真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来自宇宙。黄金,虽然形成历史曲折,但也同样是来自宇宙的尘埃。天文学家研究黄金的来源,并非为了获取黄金,而是醉心于了解宇宙万物间的联系。
  (摘自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
其他文献
虽不是自己寫错的  却急急忙忙擦掉虽不是自己说的谎  却急急忙忙擦掉虽不是自己弄脏的污迹  却急急忙忙擦掉于是每当擦掉什么  结果自己变小了  消失没有了  急急忙忙急急忙忙地只把以为是正确的  只把以为是真实的  只把以为是美好的  如同自己的替身一般留了下来妞妞选自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山羊的信》
大概除语言学者之外,一般学者学外语本算不上学术,不宜放到学术回顾中来谈。但对我们这一代早年不得不失学的学人来说,学外语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一代人中有思想力的人不少(他们一下被抛到社会底层,也不能不逼着对许多问题进行思考),但其中很多人却被外语所拖累,不能报考大学或研究生而难以得到专事学术研究的环境,而一些终于进了大学之门的人,又往往还要继续艰难地补课,把相当一部分本可用于思考和研究的时间和精力
明月将上   微露银光   看哪,一轮满月   已经在空中浮荡   这想必是   上帝在   用一把神妙的银勺   捞星星熬的鱼汤  (司空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穿褲子的云》)
一塊新近被流水冲出的大石躺在宜人的树林边,置身于各色花草中。树林下方是一条石子路,上面堆积着大量的石子。  大石看着下方成堆的石子,动了滚下去的念头。它暗想:我在这里与这些花草为伍,有什么意思?我要去和姐妹们结伴生活。于是,它滚动起来,迅速落至所热望的同伴中间。  可是,它在石子路上没待多久,便发现不断往来的车轮、马匹的铁蹄,以及行人的脚步一会儿将它碾过,一会儿把它践踏,令它不胜痛苦。虽然有时覆盖
那时我在小镇念书,读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是落户在镇上的上海女知青,教数学,四十岁不到。她脾气不太好,经常骂学生,骂得不解气的时候,便举起手掌或教鞭,劈头盖脑一顿打。班上的小孩子,谁都吃过她的“生活”,谁都会说两句上海话,“侬哪能噶戆额啦!”“侬只黄鱼脑子!”  彼时,在小镇家长的意识中,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任凭处置的。小孩子嘛,不打不成器。家长们甚至可能觉得,老师骂得越凶,打得越狠,越是说明负责任。
公安局长当“保镖”    青岛,这颗美丽的“黄海明珠”,这座独具魅力的海滨城市,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个温柔海风轻抚的半岛上,也掩藏着种种罪恶。  在一家住着国际大赛运动员的假日酒店,冲进一伙手持砍刀、棍棒的黑恶组织人员,见人就砍,见东西就砸。一番大发淫威之后,不法分子扬长而去……  在一次公安干警抓捕犯罪团伙过程中,一辆载着不法分子逃亡的车,左冲右突,接连撞毁多辆警车。而驾驶该车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由于汉字笔画复杂、结构繁杂等基本特点,其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汉字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字的本体研究,对于偏误现象的研究,大多为形声字偏误研究、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现象、偏误语段等。本文以泰国初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为例,试对初中级阶段汉语水平的泰国学生在汉字书写中成系统性出现的、半包围结构汉字书写偏误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浅析造成系统性偏误的原因,并
小时候被大人教导“给食”的原则:“不是不给你吃,也不是舍不得钱,是怕你吃坏了。”所以经常要限着吃巧克力,限着吃螃蟹,限着吃橘子,限着吃鱼子。但后来略大一点点,发现所有限食的东西竟都是非稀即贵的,真是奇怪啊,不知道是因为容易吃坏店家才故意卖得贵,以限制人吃,还是因为店家卖得贵,大人才骗说容易吃坏。长大了才发现,原来店家没有那么多公益心肠,大人也并不都为小孩着想,明明是上帝造物公平,容易坏事的,就造得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希望能够快乐学习,成名趁早。但是,我不得不说,学习只有先苦后甜,成名千万要晚,成大事无捷径,快乐学习是扯淡。  揠苗助长伤身心   举两个我朋友的例子。   女书法家许静跟我说,她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去西安玩。大家知道,西安是古都,有碑林。許静看到《多宝塔碑》,呱唧就吐了,吐在自己衣服上,没吐在碑上。“为什么会吐?”我就问许静。许静说:“我从四岁开始练书法,我爸逼着我每天都要
以前我们如果喜欢一本书、一首乐曲、一个演员,总要说出些理由来,你要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说出个一二三四,才能令从信服。现在简单多了,基本上“我喜欢”三个字就已经足够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变得这么重要了呢?  这并不是坏事。“我愿意”变得如此重要,其中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而对个人的尊重,则是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打破旧有等级体系的力量,是民主化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又会让我们困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