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仪不仅是衡量个人修养程度、道德水准的砝码,还是衡量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准。然而“礼”在如今孩子们身上却出现了缺失现象,所以对小学生加强礼仪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家庭、学校、社会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礼仪不仅是衡量个人修养程度、道德水准的砝码,还是衡量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准。它能帮助每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藝术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因为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家庭、学校、社会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在礼仪教育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丰富班级文化,营造礼仪教育的环境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不仅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整洁、优美、充满生气的班级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和规范着整个群体的行为,使校园的每一个人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我们针对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班级文化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精髓作用,为他们创设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独具特色的班风、学风,真正做到让每一个角落都让孩子驻足,每一面墙都能抒情。班级展示栏各处张贴的提示语时时提醒着学生的言行,处处关注着学生的举止。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要用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用端正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影响学生的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多元平台,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生活的血液。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为每个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落实于言行。
1. 学会尊重,引导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加强礼仪教育要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开始。我们教育学生尊重人,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不说脏话、粗话伤人;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和宗教信仰,不伤和气;尊重自己,不说有损自己尊严的话,不做有损自己尊严的事,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2. 牢记礼仪知识,奠定礼仪教育
得体的衣着、文雅的举止、恰当的问候、彬彬有礼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礼仪的简单体现,更是个人才能、自信心等积极心态的展现。礼仪知识分为“言”“行”“衣着”三大部分。在“言”方面,一是教会学生牢记并正确使用“礼貌用语50句”,例如初次见面要说“您好”,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和帮助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请求原谅时说声“对不起”,等等;二是教会学生能用尊称正确称呼各类各层次的人,如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左邻右舍及各种年龄、各种职务的人。在“行”方面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做到各种场合的站、立、坐、行自然得体,待人接物大方有礼。在“衣着”方面教学生在服饰上要有符合自己身份和尊重他人的打扮,衣着得体,整洁自然。
3. 学科教学,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是实施学生礼仪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礼仪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实施集队、练习、竞技的礼仪训练;品德课是礼仪教育的主课堂,许多课文都是礼仪教育的好教材;数学综合实践课安排学生在访问或调查前,讲授必要的礼仪并能运用,等等。
4. 班队活动,拓展礼仪教育
班队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类校园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对学生实施礼仪训练的最佳途径。它的轻松和愉悦让学生忘却各种压力,全身心地融入活动中。我们只需创设一个能使学生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班队会中开展“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讲礼的故事”“我们身边的礼仪”等主题会,让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由地说、议、辩,辅以游戏、竞赛等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礼仪的认识和运用。我们还利用艺术节进行礼仪知识竞赛,评选“礼仪之星”“文明观众”“好习惯之星”,外出活动训练公共场所礼仪,评比“礼仪天使”,让礼仪易见易行。
5. 节日活动,实践礼仪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而尊敬长辈、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善良孝顺的良好品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有力举措。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的范畴,无不提示我们要发挥节日的育人作用。父亲节、母亲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为父母做张贺片,为父母梳头、洗脚;中秋节开展家庭聚会,把快乐带回家庭;重阳节让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打扫卫生、唱歌跳舞、讲故事,给老人一个开心的节日。
6. 家庭教育,强化礼仪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相接,才能保证教育效果。一方面,我们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家庭礼仪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自觉做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求家长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校外时间礼仪技能的实践和提高。如在2017年6月,我校响应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开展的以“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各班迅速行动,通过“小手”与“大手”的牵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把文明礼仪带进家庭、带进社会,带动家长,用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参与“创文”活动,成立了曲江区第一小学家长义工服务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努力营造践行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三、多元评价,促进礼仪教育的深化
评价具有导向性功能,它不仅是手段,更是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始终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实践”的原则,对学生的品行、习惯、综合能力等实施多元化、人性化、赏析化评价。一是改革了礼仪成绩的评定方法,根据自评、生评、师评进行多元化评定;二是建立检查、督导、评比制度,做到每周一小结,期中一初评,期末一总评,使礼仪训练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促进知行转化,形成良好礼仪习惯;三是把学生的礼仪表现以激励性语言写入评语,填入“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卡”,给予学生导向性评价。
礼仪是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它来自于个人的优良道德风尚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人格品位与魅力。这种无形的“软实力”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清.浅谈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礼仪不仅是衡量个人修养程度、道德水准的砝码,还是衡量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准。它能帮助每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藝术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因为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家庭、学校、社会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在礼仪教育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丰富班级文化,营造礼仪教育的环境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不仅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整洁、优美、充满生气的班级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和规范着整个群体的行为,使校园的每一个人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我们针对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班级文化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精髓作用,为他们创设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独具特色的班风、学风,真正做到让每一个角落都让孩子驻足,每一面墙都能抒情。班级展示栏各处张贴的提示语时时提醒着学生的言行,处处关注着学生的举止。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要用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用端正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影响学生的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多元平台,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生活的血液。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为每个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落实于言行。
1. 学会尊重,引导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加强礼仪教育要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开始。我们教育学生尊重人,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不说脏话、粗话伤人;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和宗教信仰,不伤和气;尊重自己,不说有损自己尊严的话,不做有损自己尊严的事,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2. 牢记礼仪知识,奠定礼仪教育
得体的衣着、文雅的举止、恰当的问候、彬彬有礼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礼仪的简单体现,更是个人才能、自信心等积极心态的展现。礼仪知识分为“言”“行”“衣着”三大部分。在“言”方面,一是教会学生牢记并正确使用“礼貌用语50句”,例如初次见面要说“您好”,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和帮助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请求原谅时说声“对不起”,等等;二是教会学生能用尊称正确称呼各类各层次的人,如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左邻右舍及各种年龄、各种职务的人。在“行”方面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做到各种场合的站、立、坐、行自然得体,待人接物大方有礼。在“衣着”方面教学生在服饰上要有符合自己身份和尊重他人的打扮,衣着得体,整洁自然。
3. 学科教学,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是实施学生礼仪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礼仪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实施集队、练习、竞技的礼仪训练;品德课是礼仪教育的主课堂,许多课文都是礼仪教育的好教材;数学综合实践课安排学生在访问或调查前,讲授必要的礼仪并能运用,等等。
4. 班队活动,拓展礼仪教育
班队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类校园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对学生实施礼仪训练的最佳途径。它的轻松和愉悦让学生忘却各种压力,全身心地融入活动中。我们只需创设一个能使学生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班队会中开展“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讲礼的故事”“我们身边的礼仪”等主题会,让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由地说、议、辩,辅以游戏、竞赛等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礼仪的认识和运用。我们还利用艺术节进行礼仪知识竞赛,评选“礼仪之星”“文明观众”“好习惯之星”,外出活动训练公共场所礼仪,评比“礼仪天使”,让礼仪易见易行。
5. 节日活动,实践礼仪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而尊敬长辈、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善良孝顺的良好品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有力举措。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的范畴,无不提示我们要发挥节日的育人作用。父亲节、母亲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为父母做张贺片,为父母梳头、洗脚;中秋节开展家庭聚会,把快乐带回家庭;重阳节让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打扫卫生、唱歌跳舞、讲故事,给老人一个开心的节日。
6. 家庭教育,强化礼仪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相接,才能保证教育效果。一方面,我们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家庭礼仪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自觉做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求家长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校外时间礼仪技能的实践和提高。如在2017年6月,我校响应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开展的以“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各班迅速行动,通过“小手”与“大手”的牵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把文明礼仪带进家庭、带进社会,带动家长,用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参与“创文”活动,成立了曲江区第一小学家长义工服务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努力营造践行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三、多元评价,促进礼仪教育的深化
评价具有导向性功能,它不仅是手段,更是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始终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实践”的原则,对学生的品行、习惯、综合能力等实施多元化、人性化、赏析化评价。一是改革了礼仪成绩的评定方法,根据自评、生评、师评进行多元化评定;二是建立检查、督导、评比制度,做到每周一小结,期中一初评,期末一总评,使礼仪训练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促进知行转化,形成良好礼仪习惯;三是把学生的礼仪表现以激励性语言写入评语,填入“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卡”,给予学生导向性评价。
礼仪是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它来自于个人的优良道德风尚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人格品位与魅力。这种无形的“软实力”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清.浅谈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