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需要的途径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教师所要掌握的教学技巧重心要从引导学生学教案转移到如何观察并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上来。
  关键词 关注需求 以生为本 教学重心 以学定教
  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现,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需要是他们受到各种刺激从而在内心深处一种想获得某种满足感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影响学习活动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指出:“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很好得说明了这个问题。
  但是需要具有独特性和阶段性,不同的学生往往需要不同,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的需要也不相同,班级授课制又很难做到在一节课中逐个了解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需要尤为重要。以下四点是我平时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种观察方法。
  一、鼓励质疑,从问题中发现学生的需要
  问题往往是学生需要的直接表现。一般情况下,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需要解决的疑惑和矛盾。但我们平时让学生质疑是为了展开自己的教学,或通过质疑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很少通过问题去发现学生的需要是什么。
  在教学《石灰吟》这一首诗时,我让学生提出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总是说‘粉身碎骨’,为什么这一首诗中用的是‘粉骨碎身’?”这个问题好像并不重要,完全可以用“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来解释。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学生是真的不懂其意而问吗?当然不是。学生是隐隐感到调换了词序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自己又不明白,于是心中就有了一个急切了解的需要。这时候,教师要从学生们的需要出发,以这个需要为线索展开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二、耐心倾听,从遣词中发现学生的需要
  每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就形成了师生交流的局面。有些教师却认为这只是检查学生听课情况的手段,很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发言中的用词。
  听了一节《天鹅的故事》,其中一个环节的处理有不当之处。教师先让学生谈读了课文后有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有一个学生动情地先读了一段有关描写老天鹅飞起来撞冰的段落说:“老师,我觉得这老天鹅有着一种牺牲精神……”学生还想说下去,教师却只是让他坐下,另外叫一人回答。“牺牲”这个词包含了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不能体会到老天鹅为了大伙不顾自己性命的精神,怎么可能用到这个词呢?学生的内心充满着一股对老天鹅的崇敬之情,这正是学生内心所急需表达的激情。可是教师却放过了一次极好的教学机会。
  这位教师就没有走出以教定学的传统思路,学生的回答不在自己的预设范围内就换一个学生回答直至符合自己的想法。赞可夫强调:“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如果这个教师能发现学生的需要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稍作引导:“你从哪儿读出了它的牺牲精神?”给一个机会满足学生需要,那么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三、仔细观察,从神色中发现学生的需要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这是孔子有关于观察人的名言。对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需要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我们不需要做得这么细致,但对学生的神情仪态的观察是不可缺少的。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一定會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察言观色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想举手又犹豫不决,这肯定有所需求,但又胆怯或不自信。教师应该主动给予其机会。这样的学生考虑问题追求全面周详,因为担心遗漏而不果断。所以,发现他们的需要就像发现一座宝藏一样,一旦发掘必会大有收获。还有一些学生撑着脑袋,目光专注,他需要的是思考的时间……
  我国新课程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均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就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以学为本的第一步便是要了解学生,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发现他们的学习需要尤为重要。
  四、整体关注,从群情中发现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容易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陷入只对单个学生的关注,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遇到学生议论,总是强调要注意纪律从而制止他们交流。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鸦雀无声。教师对学生们的状态不去关注,而是立刻变换问题或化解问题。学生的思路一会被打断一会又不得不跟着教师问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一位教师教学《早》这一课时,问:“梅花的香味与鲁迅有什么关系?”学生们一时没有回应。教师因为授课不能延续,就提示学生:“梅花开得最早和鲁迅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经常说梅花有什么品质,鲁迅又有什么品质呢?”学生一会听这一句,一会儿又听那一句,虽然回答出来了,但又有多少学生是自己的学习所得呢?显然这位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整体情况。学生的寂静反应了学生需要的是思考的时间,需要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从关注学生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调整教学,而是为了让课更加流畅而选择这种代替学生思考过程的提示性语言来暗示学生,结果只能是培养学生懒于思考的习惯。
  我们总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教学中面对这么多学生,只关注其中一两个显然是不够的。以生为本,最重要的是以所有学生为本,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本。
其他文献
随着绿色化学的不断推广,微波以其节能、高效以及选择性加热等特点而越发地受到重视,在纳米材料、药品研发、生物科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微波辐射(MW)作为有机合成中的加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走向娱乐化的道路,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但目前因新闻娱乐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因此,新闻娱乐化在较好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从新闻娱乐化的简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新闻娱乐化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新闻媒体应该的做法这几方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现象    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
多姿多彩的植物不仅能带给人类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为人类提供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例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作为美食被人们享用,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作为治病救人的良药。基于以上原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特别是天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包括其生物合成途径,催化各步反应的酶和基因,通过微生物生产的方法和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或半合成各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以及其前
胼胝质,即β-1,3-葡聚糖,在植物抵抗病毒侵染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其在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侵染中的作用所知甚少。本试验选用8个大豆品种与4个不同的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