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角下宗教对话可能性的探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俗化进程的加剧,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范围逐渐缩小,但却依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下,各个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和冲突愈加显现,甚至在局部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最主要的冲突热点。对宗教间对话模式的探寻不可避免,而约翰希克和他的宗教多元论在这条道路上有着哥白尼式革命的地位。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希克的理论也显现出了特有的局限性,如何在当代的视角下寻求不同宗教的对话模式,仍然有待探究。
  【关键词】:宗教对话;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
  孔汉思(HansKung)说过:“如果没有世界各宗教之间的和平,便没有世界人民的和平。”[1]在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浪潮中,各宗教也从其传统地域蔓延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观念和传统的碰撞势必会带来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相关领域的学者们试图寻找宗教对话的合理模式,但是无论是最先的排他主义还是后来的兼容主义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中心论”的标签,以基督教为中心或者以某一个宗教为中心的对话模式是不可取的,第一个找寻诸宗教间的共同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平等对话的这一“哥白尼式革命”的宗教学者就是约翰希克。
  英国人约翰·希克是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他最先是个基督教徒,但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与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人士互动之后,他发现了诸宗教理论和传统在方方面面都有相似之处,在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之后撰写了著作《上帝到成肉身的神话》,标志着其以图破除基督宗教为中心而以共同的哲学基础寻求诸宗教间平等对话的意图。
  一、希克和他的宗教多元论
  希克将宗教多元论的问题聚焦在“救赎(salvation)”的问题上面,从救赎论入手,进而对本体论的终极实在(the one ultimate divine Reality)、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相关问题上做了重新的解释,论述了:“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有理由在提供救赎的问题上优于其他宗教”这一事实。救赎一词来自于基督教,对于基督徒来说,它象征着通过圣子所传的福音,走向上帝获得永生。摒弃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思想,希克对它的意义做了扩大,救赎对他而言不再是耶稣拯救了世人,上帝的谅解和人类的复活,而是包括了其他的功能性类似物(functional analogues),也就是说,救赎不再是如基督教所言的有具体内容的特有词汇,而是带有普遍意義上的提供某种共同功能的方式。在这里这种方式代表了各个宗教都可以对全人类提供对终极实在(the divine reality or the Real)的解释,提供通向这个终极实在的道路,而每个宗教所提供的救赎是没有孰优孰劣的差别的。这样,救赎就并不为某一个特殊的宗教所独有了,诚然,基督教是获得救赎的一条道路,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道路。希克为它的多途径提供救赎的观点做了解释,之所以会将“救赎”的问题看作各宗教沟通的平台,主要由于宗教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由个人中心论(self-centeredness)转向了实在中心论(Reality-centeredness)。这一转向集中体现在当今诸多重要宗教形成的时期——轴心时代。
  从个人中心主义转向实在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无论是上帝、梵天或者道,都被希克看作是实在中心论的体现,它们都被认为是与终极实在相关的。每一个实在中心论的宗教都表达了凡人的恶,或者说是一种缺乏(wrongness),这种恶源于与终极实在的分离或,每一个个体都承载着与终极实在有关的“善的种子”,没有与终极实在相统一的个人是焦虑的、不愉快的、不完整的,因此,每一个实在中心论的宗教都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提供了走向终极实在的道路,也就是所谓救赎。它们传达了这样的福音,那就是,更加地接近无限是可能的,是可以达到,或者是可以从此时此刻开始着手达到的。
  诸多这些宗教都建立了一些有效的内容来说明存在的个人可以就自我中心主义转向实在中心主义,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地发现人类内在的精神品质与终极实在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终极实在犹如一个潜藏在最深处但是又无所不在的方向,影响着个人的精神品质,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我们只能通过观察这个救赎工程在人类生活中产生的结果来尽可能地揭开救赎的面纱。这个成果只能通过人类的经验以窥见一斑,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先知或者说圣人们(saints),他们的出现代表了实现救赎的可能,通达彼岸世界的可能,为人类达到救赎提供了行为模式。圣人们被描述为成为了神的生活的一个部分,他们极大程度地脱离了此岸世界,脱离了个人中心主义,而成为了上帝或者真理或者实在的一种工具。圣人们给了俗世中凡人获救的希望,毕竟圣人们曾经也只是凡人,与这个世界的其他人并没有本质山东个区别,他们只是在救赎的道路上领先了其他人很多步。在伦理的意义上,圣人们提供了救赎道路上的行为模式,每个宗教在提供行为模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可以说他们运用了相同的标准,那就是爱和同情,既是不自私地对待他人,把他们看作是和自己等价的,并且无差别地对待他人。综合对诸宗教所提供的伦理价值作用的考察,希克认为,没有理由相信任何一个宗教在提供爱与同情的方面比其他宗教做得更有成效,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宗教能够站在道德的最高点睥睨其他宗教,在伦理层面上,没有哪一个宗教在救赎的道路上领先其他宗教一步。
  接下来,希克从三个层面考量了诸宗教在实现救赎的问题上的优劣性差别。首先,本体论上,每个宗教神圣的对象其实都只是同一个终极实在的表象。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祖、印度教的梵天、道教的道……每一个宗教都对终极实在有着不同的观念,但是他们和终极实在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虽然现象不同,但是本体却是唯一的终极实在。在认识论上,对于形而上学的体系也就是每个宗教提供的不同的宇宙论和诸神学问题,以及宗教历史背景的问题,希克认为虽然诸宗教间是存在关于这两方面的差别,但是这对救赎的效用并没有影响。就神学问题来说,希克认为神学的问题本来就是无从考证的,既然没有办法评论他们的对错,那么有对救赎的效用有什么影响呢?所以就算每个宗教对神学问题的解答各不相同,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提供救赎的道路,在这个层面上,没有哪个宗教能够优于其他宗教。同样,就历史背景的问题,虽然有些宗教在历史上存在交叉,并各执一词,但是这些历史一则太过遥远,重要的是和救赎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神学问题和历史背景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们的差别似乎并不能影响救赎的效用,所以,希克认为诸宗教间神学和历史上的差异并不能使得哪个宗教在救贖的问题上领先于其他宗教。   二、希克宗教多元论的乌托邦性质
  希克从救赎论入手,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上对宗教的理论做了哲学化的定义,他从哲学的范畴入手,将不同的宗教拉到同一个平面。诚然,约翰希克试图消除基督教的中心主义理论的做法是变革性的,他希望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点将诸宗教放在一个平等的层面对话,这样的做法也是十分有启发性的。但是希克的这种做法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混淆了宗教信仰和哲学理论。对于诸宗教来說,他的做法就是不被认可的。仅仅就基督教来说,基督教哲学已经将哲学的路径和信仰的路径同意指向了上帝,上帝在基督徒的眼里就是希克所说的那个终极实在,又怎么能够将基督教的上帝当作终极实在一个部分的现象呢。再者,希克提出来的终极实在在某种程度上过于哲学化,从而使得宗教的信仰对象失去了其应有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如果诸宗教都只是对这样一个者哲学性的终极实在的表现,那么宗教核心的神圣性和超越性就很难存在了。
  而且,悖论是,希克已经将宗教的对象哲学化了,但是却认为宗教的信仰是来自宗教经验,那么他的这个终极实在本身又是如何以脱离神圣的方式被人们以宗教经验的方式感知的呢。希克根本就没有为他的“终极实在”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本源。从希克的终极实在更进一步的话,是不是就能够发展成为宗教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映呢,但是这样的终极实在又是以超越性和非自然的宗教经验为起点的,如果要肯定这个哲学化的终极实在,到最后就会直接将宗教的本源脱离神圣而成为对人类社会的反映,这样的话宗教的对象就没有意义了,那又从何而来宗教的对话呢。希克最大的错误就是将哲学范畴和信仰无差别地揉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人为的强制设定,不仅仅不能使得他的本体有根可循,而且使得宗教也不再为宗教,简单地抹杀了哲学和宗教的界限。
  三、当代视角下宗教间求同存异的对话
  理论联系实际,诸宗教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他们平等对话的维度,希克试图将这一工作做到彻底,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将各个宗教混为一谈,这样的理论有着突破性,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却苍白无力,我们没有办法告诉穆斯林,他们的安拉和基督徒的上帝其实是同一个终极实在,因为诸宗教从创建的那一天起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赋予了他们的信仰对象最为独特的品质。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宗教的本质是人类的异化,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宗教和具体的人类历史也分不开的,我们没有办法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抹去,同样也没有办法将信仰对象的特殊性抹去。所以说从本质上消除信仰对象的差别,这样的方式注定得不到各个宗教的支持。
  信仰对象不可磨灭的差异性是不是代表着宗教对象对话是不可能的呢?如果一定哟啊找到宗教间的共同体,那么那个共同体毋庸置疑就是人类自身。如果将宗教看作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这种文化因为历史地理等背景的不同而各有所异,但是共同之处是在人类需求的层面。如希克所述,诸宗教的行为离不开爱的主题,实际上爱和和平一样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从本体的层面寻求一致性本来就是不必要的,但是宗教與宗教可以为共同的主题服务,诸如爱、和平。宗教对话本来也不是一条简单的道途,但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是在本质的层面无法调节也可以寻求社会其他方面的统一作用。因此求同存异的态度才是宗教间对话的基本,寻求沟通就不能一味地抱着彼此的差距,而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从人类的共同发展上协力前进,在持续的互动中寻找有利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对话模式。
  注释:
  [1]Hans kung等:《基督教与世界宗教》,Newyork1986,第443页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批评者的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段德智:《宗教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3][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 10 月.
  [4]斯图尔特、邢滔滔编译:《宗教哲学经典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影印.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论证学生社团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分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社团;建设  一、什么是通識教育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
期刊
除了英国、荷兰和丹麦,世界上还有近30个国家保留着君主政体,例如泰国就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在1932年以前,泰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能撼动他的权力。1932年发动政变,实行君主立宪的政体,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宪法的限制,但仍然是国家的元首。从古至今,泰国国王一直在社会和人民中扮演着及其重要角色。  从古至今,泰国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状态,宗教的地位至高无上。泰国宪法规定:
期刊
【摘要】:汉语言文字作为我们中国思维、交际、表达的工具和信息载体。既需要建立统一的汉语言文字标准,也需要在规范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创新语言文字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满足现今大众群体的传统文化需求。本人首先指出了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现状、重要性和规范措施,又介绍了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甲骨文在APP应用上的创新设计案例,指出了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的广阔前景。  【关键
期刊
【摘要】:自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艺术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非常突出的潮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觉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有很多曾专注于舞台表演的音乐家们也开始致力于音乐教育的事业中来,而这项伟大的教育事业也从少数人的视角中转向了提高全民素养的音乐生活中。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着。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了一
期刊
【摘要】:本文章将在柔韧素质对提高短跑成绩的影响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引起对柔韧素质的重视并为其科学合理的训练提供可靠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柔韧素质;短跑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山东管理学院篮球队篮球队员15名,受试者健康状况良好,均无病史;平均体重为(68.7±14.2)kg,平均身高为(180±10)cm。  本项测试
期刊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按照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而这些文化,很多都反映到建筑的装饰装修上,也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在造型上中国古代工匠善于利用木构架结构的特点在屋顶、门窗、房梁、柱子和石台基上做文章,他们常常把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技能应用到建筑装饰中,极大的增强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而不同地域的人民在具体建筑的装饰手法和装饰特征上又各有
期刊
【摘要】: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墨江哈尼族地区存在的民间象征性交换进行梳理,从象征性交换的理论研究、哈尼族民间宗教仪式研究两方面进行概述,总结关于哈尼族象征性交换研究成果以及结合目前田野实际丰富哈尼族研究中的个案。  【关键词】:哈尼族;象征性交换;传承;文献综述  一、关于象征性交换的研究  1、象征性交换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从民族志的角度对礼物交换的研究由来已久,从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
期刊
【摘要】:汉代盛行树碑立传之风与当时的以品行取仕制度有关。汉代碑刻艺术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汉代书法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特色。《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上承篆法下开魏晋之风,它处于书法艺术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关键词】:张迁碑;浑厚;古拙  《张迁碑》碑额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体通高2. 67米,宽1. 07米,厚0
期刊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凭着自己对摄影的爱好,我选择了摄影鉴赏这门选修课。没想到这节选修课竟影响了我的人生。  原以为选修课都一样:上上课,拿拿学分而已。于是和以前一样,我不大情愿地走进教室。而正准备上课时,电脑出现了故障,其实这对我们已习以为常。可当时担任主讲的曾尉老师的态度却让我大吃一惊:他一方面急忙向同学
期刊
【摘要】:儿童与成人钢琴启蒙教学需要关注的首先是儿童与成人在身型对比,手型对比和力度对比等方面的区别;其次是学习钢琴的动机, 学习钢琴的目标,学习钢琴过程的心理变化等心理的差异性,最后儿童和成人的钢琴启蒙教学还存在着教学基本特征和主要方法,钢琴启蒙教学实施等诸多差异。  【关键词】:成人钢琴启蒙;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方法;对比研究  钢琴启蒙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老师双方的全力配合与互动。成人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