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电子新闻稿件 失实 报道
电脑进报社,实现无纸化办报,是纸质媒体办报手段的革命,它不但给我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也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率。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遇到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预防电子新闻稿件报道失实?
《滁州日报》经济实力薄弱,编采人员少,记者自采的稿件,仅占总用稿量的5%左右,其他稿件主要来源于各县市区通讯员(包括乡村通讯员)。在实现无纸化办报之前,通讯员主要通过邮寄和传真投稿,为确保稿件的真实性,来稿须经有关领导机关审核,并加盖公章,我们才能采用。这样稿件真实性比较有保障。二年前,实现了无纸化办报,当时我们就想到电子新闻稿件无法盖章、稿件的真实性怎么保证的问题。因为这是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而一时也没有现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半年前,我们建成了滁州日报网络版,开通了属于自己的电子邮箱(之前用免费邮箱),从此,纸质稿件越来越少,电子稿件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电子稿件已占总来稿量的95%以上。为确保稿件的真实性,我们规定来稿必须写明作者单位地址、单位电话号码和作者的手机号码,以便随时联系和查核。尽管如此,还是引发两起失实报道,带来两次“强震”。
失实报道一:2006年3月,凤阳县文化局的一位老通讯员采写的“凤阳五带五帮体现党员先进性”稿件。“五带五帮”即农村党员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生产发展、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生活宽裕、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乡风文明、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村容整洁、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管理民主。我们感到这篇稿件道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如何体现的重大问题,颇有新意,指导性强,立即在头版开设的先进性教育专栏发表。安徽省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看到这篇稿件后,十分重视,立即派人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想在全省推广。没想到,调查的结果却是,凤阳县确实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全县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五带五帮”活动,但是支撑整个稿件的主要事例却系作者杜撰。这篇失实报道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严重损害了报社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失实报道二:本报一版“皖东纵横”专栏刊登了一条简讯“滁全路滁州段基础设施‘花费’2000万”。此稿有两处失实,一是把市交通局投资2800万元说成是市城建局投资2000万元;二是开工日期也错了。消息发表后,引起市交通局领导的气愤,受到分管副市长的批评。
这两起失实报道,让我们感到震惊,我们不得不从确保新闻真实性、捍卫党报权威性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认真加以解决。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第一篇失实报道作者是县文化部门的干部,而他写的稿件内容却是全县的先进性教育。这位作者是跨行业、跨部门来写稿件。第二篇失实报道的作者是市公路局直属分局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是下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却写了本系统全局性的稿件。我们认为这是两起失实报道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根据以往的采编经验提出了在编辑过程中“三勤、三看、三不用”的应对之策。
“三勤”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对待来稿,编辑要带着问题、甚至怀疑来看稿,看看稿件内容合不合情理、违不违反常识、常规,符不符合实际情况等等。如有疑问立即打电话询问作者,询问新闻发生的地区或单位领导、直至主管部门领导,如遇到不懂、不知的事或知识等等,立即问同事问领导,直到搞清楚、搞明白为止。“勤”字不仅可以预防失实,也是当好一个编辑的基本素质。切不可大而化之、马马虎虎,切不可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变懒,切不可因为编辑工作时间干长了而感到厌烦。因为编辑是整个办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看”即看来稿作者是什么单位的;看是不是熟悉可靠的;看稿件内容是什么。通过“三看”基本可以摸清来稿的情况,然后决定是否编发,是否该询问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弄清情况。比如,一位编辑收到一篇某县如何建设新农村的电子新闻稿件,如果作者是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内容也没有疑问,就可以大胆编发。因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是报社的“编外记者”,是熟悉可靠的骨干通讯员。如果作者是我们不熟悉的,又不是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农委等有关单位的人,那就一定要谨慎小心,在没有搞清情况之前不能贸然编发,否则就有失实的可能。
“三不用”即身在局部写全局性的稿件不用;跨地区、跨行业写的稿件不用;写稿常出纰漏的通讯员稿件不用,除非经过核实新闻事实是真实无误的。前文所说的两篇失实报道就属于身在局部写全局性的稿件和跨地区、跨行业写稿件这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人写出稿件为何不用呢?首先是新闻采访的渠道有问题。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无权采访上级单位、外地区外行业的领导或权威人士,纵然去采访,人家往往也不会接待。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之外,很难写出事实真实的新闻稿件来。其次,身在局部写全局性稿件和跨地区、跨行业写稿件的人,大多对新闻工作半通不通,这种素质决定了他们难免写出失实的新闻稿件。
自从采取“三勤、三看、三不用”的应对之策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一个县的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村村通水泥路的消息。看到稿件后,我们感到和已知的情况有出入,立即打电话询问有关部门,原来通讯员把计划中的事,写成了已经实现了的事,我们把关否定了稿件,从而避免一次失实报道。一位宣传部的领导向我们反映该地一位老通讯员曾写了几篇内容不实的报道,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我们立即停用这位老通讯员稿件。
此外,我们还通过编前会、新闻部例会、业务培训等形式,加强编辑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教育,要求编辑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县以下的通讯员,基本没有学过新闻,而且变动较大,有些同志甚至分不清新闻和文学的界限,分不清新闻与历史的区别。为此,我们常常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努力提高通讯员的新闻素质,从源头把好新闻真实性的关口。
2年多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办报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三勤、三看、三不用”的应对之策,较好地预防和杜绝电子新闻稿件报道失实的问题,确保了新闻的真实性,捍卫了党报的权威性。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任编辑:程世来 姚少宝
电脑进报社,实现无纸化办报,是纸质媒体办报手段的革命,它不但给我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也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率。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遇到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预防电子新闻稿件报道失实?
《滁州日报》经济实力薄弱,编采人员少,记者自采的稿件,仅占总用稿量的5%左右,其他稿件主要来源于各县市区通讯员(包括乡村通讯员)。在实现无纸化办报之前,通讯员主要通过邮寄和传真投稿,为确保稿件的真实性,来稿须经有关领导机关审核,并加盖公章,我们才能采用。这样稿件真实性比较有保障。二年前,实现了无纸化办报,当时我们就想到电子新闻稿件无法盖章、稿件的真实性怎么保证的问题。因为这是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而一时也没有现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半年前,我们建成了滁州日报网络版,开通了属于自己的电子邮箱(之前用免费邮箱),从此,纸质稿件越来越少,电子稿件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电子稿件已占总来稿量的95%以上。为确保稿件的真实性,我们规定来稿必须写明作者单位地址、单位电话号码和作者的手机号码,以便随时联系和查核。尽管如此,还是引发两起失实报道,带来两次“强震”。
失实报道一:2006年3月,凤阳县文化局的一位老通讯员采写的“凤阳五带五帮体现党员先进性”稿件。“五带五帮”即农村党员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生产发展、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生活宽裕、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乡风文明、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村容整洁、带头并帮助邻居实现管理民主。我们感到这篇稿件道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如何体现的重大问题,颇有新意,指导性强,立即在头版开设的先进性教育专栏发表。安徽省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看到这篇稿件后,十分重视,立即派人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想在全省推广。没想到,调查的结果却是,凤阳县确实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全县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五带五帮”活动,但是支撑整个稿件的主要事例却系作者杜撰。这篇失实报道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严重损害了报社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失实报道二:本报一版“皖东纵横”专栏刊登了一条简讯“滁全路滁州段基础设施‘花费’2000万”。此稿有两处失实,一是把市交通局投资2800万元说成是市城建局投资2000万元;二是开工日期也错了。消息发表后,引起市交通局领导的气愤,受到分管副市长的批评。
这两起失实报道,让我们感到震惊,我们不得不从确保新闻真实性、捍卫党报权威性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认真加以解决。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第一篇失实报道作者是县文化部门的干部,而他写的稿件内容却是全县的先进性教育。这位作者是跨行业、跨部门来写稿件。第二篇失实报道的作者是市公路局直属分局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是下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却写了本系统全局性的稿件。我们认为这是两起失实报道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根据以往的采编经验提出了在编辑过程中“三勤、三看、三不用”的应对之策。
“三勤”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对待来稿,编辑要带着问题、甚至怀疑来看稿,看看稿件内容合不合情理、违不违反常识、常规,符不符合实际情况等等。如有疑问立即打电话询问作者,询问新闻发生的地区或单位领导、直至主管部门领导,如遇到不懂、不知的事或知识等等,立即问同事问领导,直到搞清楚、搞明白为止。“勤”字不仅可以预防失实,也是当好一个编辑的基本素质。切不可大而化之、马马虎虎,切不可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变懒,切不可因为编辑工作时间干长了而感到厌烦。因为编辑是整个办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看”即看来稿作者是什么单位的;看是不是熟悉可靠的;看稿件内容是什么。通过“三看”基本可以摸清来稿的情况,然后决定是否编发,是否该询问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弄清情况。比如,一位编辑收到一篇某县如何建设新农村的电子新闻稿件,如果作者是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内容也没有疑问,就可以大胆编发。因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是报社的“编外记者”,是熟悉可靠的骨干通讯员。如果作者是我们不熟悉的,又不是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农委等有关单位的人,那就一定要谨慎小心,在没有搞清情况之前不能贸然编发,否则就有失实的可能。
“三不用”即身在局部写全局性的稿件不用;跨地区、跨行业写的稿件不用;写稿常出纰漏的通讯员稿件不用,除非经过核实新闻事实是真实无误的。前文所说的两篇失实报道就属于身在局部写全局性的稿件和跨地区、跨行业写稿件这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人写出稿件为何不用呢?首先是新闻采访的渠道有问题。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无权采访上级单位、外地区外行业的领导或权威人士,纵然去采访,人家往往也不会接待。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之外,很难写出事实真实的新闻稿件来。其次,身在局部写全局性稿件和跨地区、跨行业写稿件的人,大多对新闻工作半通不通,这种素质决定了他们难免写出失实的新闻稿件。
自从采取“三勤、三看、三不用”的应对之策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一个县的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村村通水泥路的消息。看到稿件后,我们感到和已知的情况有出入,立即打电话询问有关部门,原来通讯员把计划中的事,写成了已经实现了的事,我们把关否定了稿件,从而避免一次失实报道。一位宣传部的领导向我们反映该地一位老通讯员曾写了几篇内容不实的报道,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我们立即停用这位老通讯员稿件。
此外,我们还通过编前会、新闻部例会、业务培训等形式,加强编辑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教育,要求编辑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县以下的通讯员,基本没有学过新闻,而且变动较大,有些同志甚至分不清新闻和文学的界限,分不清新闻与历史的区别。为此,我们常常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努力提高通讯员的新闻素质,从源头把好新闻真实性的关口。
2年多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办报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三勤、三看、三不用”的应对之策,较好地预防和杜绝电子新闻稿件报道失实的问题,确保了新闻的真实性,捍卫了党报的权威性。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任编辑:程世来 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