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这一群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学生的发展来检验课堂是否有效。如今,教育研修部门倾力倡导的半小时课堂,实质也是为打造高效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做了一些反思和探索。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对所教授内容及知识的前后联系要了然于胸。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十分紧密。教材呈现着若干知识点,作为教师,不能只盯住这个知识点;而应围绕着这个知识想想之前学了什么,该知识点的立足点是什么?以什么知识为基础?在哪些方面要有发展和提高?学习它,又是为后面的什么知识打好基础?只有以这样整体解读的思想来梳理教材,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把握住每课的重难点,最大化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选取了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分数除法二》,让几个年轻教师说课,并进行辩课活动。当时一些老师拿到教材后,就认为本课重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很显然,这样来把握教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本课是分数除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以后学习的,主要是分数除以分数;所以,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偏离了这个重点,课堂演绎再精彩,也是一堂低效课。
创设简洁生动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主题明确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时,可以在课始,创设走进电影院的情境,让学生算算电影院里每个区块各有几个座位?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提起来;在课进行过程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玩具店的情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虽是练习课,但有了这些生动、与学生非常贴近的情境,使得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投入的状态中。这样的学习效率,比课外完成几张练习要有效得多。当然,教师创设情境时不能丢了数学味。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小学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习惯很多,影响到课堂效率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倾听习惯 心理学家指出:“工作成功的人八成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使别人倾听。”倾听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必需品格。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倾听技巧指导、倾听意识培养。作为一种品格,那我们应该关注一种氛围的熏陶,在交流氛围上下功夫。用基本规范去约束,是任何一种习惯养成的基本方法,所以倾听习惯培养时,应该尝试着进行一些规范要求。比如说规矩,先从学生的标准动作要求起,让学生先都静下来;二要从学习内容、参与体验等角度,让学生体会到倾听的价值,进而激活学生的自主倾听欲望,养成认真倾听、用心倾听的习惯,才能事半功倍,获取最大的效益。
思考习惯 学习数学首先要学会思考。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只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给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不明就里,给再多的时间也是浪费,更谈不上效果了。有一次听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执教教师让学生操作理解“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独立操作的分饼环节很顺利,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地分,有的学生把3个饼叠起来一起分。但是分完以后,要出现四分之三时,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就一遍又一遍地演示、讲解,并且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跟着老师说。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在强化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内化。这样的独立思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老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良好思考习惯,才能成就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教师在设计课时,要关注教学设计,也要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做到精心设计练习。有效的课堂练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呢?首先,对教材里的习题,做到“用准、用足、用好”。教材里的习题是编写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在使用时,适当做一些调整或整合也未尝不可。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做一题算一题,而要做一题,懂一类,会一片。其次,要设计一些教材外的习题作为补充,这些题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选择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习题,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层次性,所选的习题一定要有梯度。
在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得出面积概念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有面积?
(2)在( )里填面积或周长。绕舞台一圈的长度就是舞台的( );给舞台铺上地毯,地毯的大小就是舞台的( );给相框装上玻璃,玻璃的大小就是相框的( );给相框装饰一圈花边,花边的长度就是相框的( )。
第一题通过判断来诠释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这一层次。安排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是为了避免负迁移,让学生通过判断、填空感受面积和周长的含义不同。学生通过这一题组练习,对面积概念有了清晰、深刻的理解。在课尾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作为拓展题。如:3个图形被纸片盖住了,但小红数出了它们的方格数,请你判断它们的大小。学生都会凭方格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待拿掉盖着的纸片后,结果与学生预想的不一样,在认知上发生了冲突,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面积的大小不能仅凭方格数的多少,还要看每个方格的大小。
这道题涵盖了本堂课用数格法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又渗透了下次学习面积单位的内容,不失为好题。教师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避免题海战术,做一些无层次的、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要遵循“有练必有得”的原则让学生去做练习题,争取在“做中学”,在“练中悟”。设计这样的练习,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优举措。
重视练习的反馈
精心设计的练习,是否有效、高效,还取决于练后的反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练习环节的反馈呢?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反馈时,常问的是“你哪儿错了?”再来一句“错了要订正回来”,就结束了反馈。这样的反馈成了“过堂式”,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采用同桌交换,同桌互看,或用实物投影展示作业等方式,可以增强练习效果的真实性、反馈效果的有效性。
在练习中,学生的错误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教师不能每题都一一讲解。学生的某些错误,完全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比的应用》一课,重点是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练习当中如果仅仅是计算错,只需提醒他们下一次细心一点。但是如果学生在关键步骤上有了错误——不会列式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应慎重对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有序解答。
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反馈时,可以这样去操作:反馈前,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你是怎么避免出错的?这样,一方面提醒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错在哪里,怎么改?可以先问问学生:你觉得他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再让做错的学生自己来订正,效果远比直接予以订正要好得多。做完一组练习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些问题后有什么发现?进一步提炼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反馈到位、及时,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练习的作用。课堂练习的反馈有效了,课堂练习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创建有效课堂,就是要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受益,为学生今后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福田小学)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对所教授内容及知识的前后联系要了然于胸。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十分紧密。教材呈现着若干知识点,作为教师,不能只盯住这个知识点;而应围绕着这个知识想想之前学了什么,该知识点的立足点是什么?以什么知识为基础?在哪些方面要有发展和提高?学习它,又是为后面的什么知识打好基础?只有以这样整体解读的思想来梳理教材,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把握住每课的重难点,最大化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选取了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分数除法二》,让几个年轻教师说课,并进行辩课活动。当时一些老师拿到教材后,就认为本课重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很显然,这样来把握教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本课是分数除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以后学习的,主要是分数除以分数;所以,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偏离了这个重点,课堂演绎再精彩,也是一堂低效课。
创设简洁生动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主题明确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时,可以在课始,创设走进电影院的情境,让学生算算电影院里每个区块各有几个座位?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提起来;在课进行过程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玩具店的情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虽是练习课,但有了这些生动、与学生非常贴近的情境,使得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投入的状态中。这样的学习效率,比课外完成几张练习要有效得多。当然,教师创设情境时不能丢了数学味。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小学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习惯很多,影响到课堂效率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倾听习惯 心理学家指出:“工作成功的人八成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使别人倾听。”倾听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必需品格。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倾听技巧指导、倾听意识培养。作为一种品格,那我们应该关注一种氛围的熏陶,在交流氛围上下功夫。用基本规范去约束,是任何一种习惯养成的基本方法,所以倾听习惯培养时,应该尝试着进行一些规范要求。比如说规矩,先从学生的标准动作要求起,让学生先都静下来;二要从学习内容、参与体验等角度,让学生体会到倾听的价值,进而激活学生的自主倾听欲望,养成认真倾听、用心倾听的习惯,才能事半功倍,获取最大的效益。
思考习惯 学习数学首先要学会思考。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只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给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不明就里,给再多的时间也是浪费,更谈不上效果了。有一次听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执教教师让学生操作理解“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独立操作的分饼环节很顺利,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地分,有的学生把3个饼叠起来一起分。但是分完以后,要出现四分之三时,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就一遍又一遍地演示、讲解,并且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跟着老师说。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在强化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内化。这样的独立思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老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良好思考习惯,才能成就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教师在设计课时,要关注教学设计,也要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做到精心设计练习。有效的课堂练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呢?首先,对教材里的习题,做到“用准、用足、用好”。教材里的习题是编写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在使用时,适当做一些调整或整合也未尝不可。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做一题算一题,而要做一题,懂一类,会一片。其次,要设计一些教材外的习题作为补充,这些题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选择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习题,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层次性,所选的习题一定要有梯度。
在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得出面积概念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有面积?
(2)在( )里填面积或周长。绕舞台一圈的长度就是舞台的( );给舞台铺上地毯,地毯的大小就是舞台的( );给相框装上玻璃,玻璃的大小就是相框的( );给相框装饰一圈花边,花边的长度就是相框的( )。
第一题通过判断来诠释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这一层次。安排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是为了避免负迁移,让学生通过判断、填空感受面积和周长的含义不同。学生通过这一题组练习,对面积概念有了清晰、深刻的理解。在课尾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作为拓展题。如:3个图形被纸片盖住了,但小红数出了它们的方格数,请你判断它们的大小。学生都会凭方格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待拿掉盖着的纸片后,结果与学生预想的不一样,在认知上发生了冲突,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面积的大小不能仅凭方格数的多少,还要看每个方格的大小。
这道题涵盖了本堂课用数格法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又渗透了下次学习面积单位的内容,不失为好题。教师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避免题海战术,做一些无层次的、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要遵循“有练必有得”的原则让学生去做练习题,争取在“做中学”,在“练中悟”。设计这样的练习,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优举措。
重视练习的反馈
精心设计的练习,是否有效、高效,还取决于练后的反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练习环节的反馈呢?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反馈时,常问的是“你哪儿错了?”再来一句“错了要订正回来”,就结束了反馈。这样的反馈成了“过堂式”,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采用同桌交换,同桌互看,或用实物投影展示作业等方式,可以增强练习效果的真实性、反馈效果的有效性。
在练习中,学生的错误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教师不能每题都一一讲解。学生的某些错误,完全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比的应用》一课,重点是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练习当中如果仅仅是计算错,只需提醒他们下一次细心一点。但是如果学生在关键步骤上有了错误——不会列式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应慎重对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有序解答。
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反馈时,可以这样去操作:反馈前,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你是怎么避免出错的?这样,一方面提醒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错在哪里,怎么改?可以先问问学生:你觉得他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再让做错的学生自己来订正,效果远比直接予以订正要好得多。做完一组练习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些问题后有什么发现?进一步提炼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反馈到位、及时,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练习的作用。课堂练习的反馈有效了,课堂练习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创建有效课堂,就是要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受益,为学生今后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福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