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转千回菲斯古城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从酒店拿到菲斯古城的地图时,真的震惊了。这哪里是地图,简直就是一张网,那些地图上细如蛛丝的线条,都是老城里一条条古老的巷子。于是,我更加相信朋友的话:在菲斯(Fez)古城,是不需要地图的。因为无论拿着多么详细的地图,你始终都会迷路。
  迷失在古城中
  既然怎么都会迷路,不如索性抛开地图,就让自己彻底迷失在老城之中吧。
  Fez古城有十几公里保存完好的城墙,城门十几个,但你必须从布日卢蓝门进入菲斯,这才算走的是正路……
  几乎在踏入蓝门的一瞬间,就如回到了费斯最繁荣昌盛的年代,时间也仿佛一下子跨越了千年……
  据说,12世纪的菲斯,甚至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号称非洲的雅典。在我看来,菲斯古城,仿佛依旧像那个年代一样热闹。毛细血管一样四通八达的小巷,身不由己地,就让你迷失了自己。这里不愧曾经是手工业之都,各种手工店铺应接不暇,石匠铺、皮革店、香料店,还有制衣、刺绣、地毯、铁匠等等各种店铺,以及菲斯特有的陶器制作、蓝陶马赛克(Zillige)、铜器加工店……数不胜数!漫步其中,听铜匠铺里终日叮叮当当,敲打着别具风情的铜盘;看石匠铺灰尘弥漫,一幅精致的马赛克画已接近完成;还有隔壁老银匠,无视游客的存在,眯着眼全神贯注雕琢着自己的作品……
  关于菲斯古城中小店的数量,有很多个版本,最多的说有九百多,最少的也有五百多。
  漫无目的地在老城闲逛,感受费斯人平和的生活。随意走进某个店铺,即使不买东西,也可以拍拍照,聊聊天,甚至试试装,店主不会伸手跟你要钱。在一家铜器店,我看到店主正专心地将金银丝镶嵌在铜盘中。店主告诉我,这种叫做大马士革工艺的铜器加工手艺,在今天的摩洛哥只有菲斯才能找到。摩洛哥的蓝陶马赛克(Zillige)非常有名,随便走进一家店,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蓝陶制品。在一间卖衣服的店铺,店主甚至很有兴致地让我试穿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之后,还让我上到店里的天台,那里的风景十分震撼:鳞次栉比的老屋上,密密麻麻安装了很多卫星电视接收器,这样古老和现代的结合,恰恰说明,在千年历史的尘埃下,菲斯其实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
  实用的毛驴宅急送
  行走在费斯的千年古巷中,时光宛如倒流数百上千年。工匠铺奏着旧时的音乐,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气息。迷宫般的小巷里,总能与满载货物的小毛驴擦肩而过,地上还不时看到新鲜的驴粪。
  古城密密麻麻的老巷对游客来说毫无规则和方向可言,一切或许源于当地人对于规划这门学问的“轻视”。古时,人们只按需求建造房屋,只要在房子中间留下足够两头牲口擦肩而过的距离即可。今天的菲斯古城里,十几万间房屋的九曲连环,最宽的大街不超过5米,而最窄的巷子,一人还要侧身才可通过,在商业与旅游业发达的今天,老城的交通和运输便成了大问题,于是才有了有趣的“毛驴宅急送”,毛驴成了古城里各家各户的主要运输工具。
  摩洛哥的毛驴,真的是吃苦耐劳的典范呢。它们为居住在老城里的人运送食物、水果、甚至还有可口可乐,也为老城中的这些商铺运送原料、成品。在费斯,如果你遇到穿着五彩长袍的摩洛哥女子,牵着一头运送皮革的毛驴,走在一条羊肠小巷中,那就是你的福气了,在我的镜头中,那是费斯最美丽的画面。
  午间祷告时间,充满磁性、怡然悠远的宣礼声中在古巷中回荡,此时,石匠铺清脆的凿击声、毛驴身上悦耳的铃铛声、还有不用去祷告的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愉悦的场景……这样的时光,菲斯人过了一千多年,却仍旧历久弥新。
  臭名远扬的古染坊
  正迷失在小巷中,忽然一股奇怪的味道扑鼻而来,这味道非常刺鼻,让我不由自主地捂住口鼻,想转身逃走。可是无论走到附近的哪条巷子,这臭臭的味道却总是摆脱不掉,环绕在周围。于是,在下一条巷子里,我看到了很多皮货店,我忽然明白这怪味,一定是费斯臭名昭著的皮革染坊的味道。
  可是染坊在哪里呢?怎么只闻气味,却不见“芳踪”?原来,染坊都藏在皮货店的背后,有点“前店后厂”的意思。想参观著名的染坊,只有先进店铺。沿街的店家,都对外开放自己店铺二层和三层的天台,爬上去,就可以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染缸了。
  随意走进一家店铺,店家都会贴心地给每位顾客发一支薄荷,用来驱散刺鼻的臭皮革味儿。沿着狭窄的楼梯走到天台,那一片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染缸,伴着气味,立时出现在眼前。在古老的房屋包围中,是一片各色的染缸。那些五颜六色的染缸矩阵排列,估计数量至少有几百个之多!工人们就劳作在这些赤橙黄绿染缸中,或赤脚站在其中,或穿行于其间,有的在浸染皮革,有的在挥刀修理皮毛,有的在给染缸添水…………在摩洛哥灼热的阳光下,他们不仅需要辛苦工作,还要忍受染缸散发着的刺鼻气味。只有一会儿的功夫,就有不少游客受不了这刺鼻的气味,而工人们却要整天“沐浴”其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感觉有点五味杂陈,真是不能简单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菲斯是世界上极少的仍保持古老皮革制造方法的地区之一,他们用传统搓揉及风干皮革,再将皮革放入那些砖造的染缸中,用天然植物的颜色在皮革上美丽地呈现出来,比如绿色是从薄荷而来,咖啡色是从指甲花而来。不过现在,很多作坊都改用化学染料了。菲斯的染坊,从18世纪建成以后,就再也没有变化过模样。当年费斯古城能入选世遗,这些染坊绝对功不可没,它仿佛是这座悠久的手工业城市不老的传奇。
  就像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进菲斯古城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来的。古城内外,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我,用一天时间,穿越了千年。
其他文献
问:你如何看待当前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邵鸿:我认为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对所负重大历史责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他们破除积弊、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迫切愿望和切实努力。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急切希望于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住了当前人心所向和治国理政
但凡遇到天气晴好的周末,成都人的第一个念头多半是:约上朋友出去玩一天吧。做一个幸福的成都人,就是这么简单。套用一句流行的表述:从现在起,面朝田园,春暖花开,种菜,摘果,喝茶,发呆……  如此诗意的生活,其实就在遍布成都的农家乐。  找到农家的乐  说起农家乐,可能全国只有成都人最能体会其精髓。据专家考证,农家乐本是舶来品,源自欧美发达国家一种由农户向都市人提供的乡村旅游方式。是成都人的“拿来主义”
人常说,布拉格最著名的东西有三样:大桥,“抛人出窗”,以及城堡。最近,我就亲身体验了一回布拉格的“抛”和大桥。    布拉格之“抛”    布拉格人似乎有着把仇人从窗户"抛"出去的习惯,这个似乎也成了布拉格的话柄。  我所知道的第一"抛"得退回到伟大的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新国王的名字叫文塞斯拉斯四世,虽然他有着和"圣君"相同的名字,可是脾气不好。一个叫做约翰奈普穆克的主教得罪了他,于是他下令处以极刑
十堰地处我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地理上的南北分界、东西交汇处。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怀武当山,南靠神农架,西连巴山脉,北系秦岭脉,境内苍山似海莽莽起伏,吞入云霄气势恢弘;三千里汉江穿境而过,丹江、金钱河、天河、堵河、官渡河、泗河等奔流不息,汇入汉江,绘制出一幅秀美山河图。十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九月、十月更是凉爽清心、红枫满山,是现代都市人登山、观水、赏枫、品秋的好去处。  登仙
近年来,密云县委县政府以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工作思路,以“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理念,启动民俗旅游提升工作。从村庄的绿化美化、景观创意、文化展示,到民俗户院落布置、房间装饰都悉心参与指导。此外,通过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经营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民俗旅游村“六有”,即:有停车场,有公共卫生间,有游客服务中心,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村级网站,有wifi;在管理上,实现“四统一”,
爱情就是彼此珍爱的两个人共同开启一场独一无二的旅程。在南非这片与众不同的土地上,你可以在古老的丛林里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婚礼,在非洲大陆苍茫的天地间说出“我愿意”;也可以徜徉在那马夸兰一望无际的灿烂花海之间,让你们的幸福像那些多如繁星的花朵一般绚烂地绽放;你也可以与爱人携手漫步在好望角,让大西洋和印度洋成为你们不朽爱情的伟大见证,或者登上一班豪华列车深入广袤神秘的旷野之中,迎着落日在列车上举办一场优
寻芳波尔多  当然,小城在波尔多的地位,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白马、奥松酒庄这样的顶级酒庄,更因为当年在波尔多葡萄产业最衰败的年代,大片葡萄园消失殆尽,唯有圣埃米利翁,还保留着波尔多硕果仅存的葡萄园。来到圣埃米利翁,你会发现,这里几乎被葡萄园包围着,通往圣埃米利翁的公路,就像葡萄藤间的迷宫一般,不管如何蜿蜒,最终都会曲径通幽。  从波尔多开车半个多小时,就来到这座中世纪的古城,事实上,如果不是世界各地慕
7月27日至8月3日,为更好地宣传推广“亮丽内蒙古”整体形象,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特色,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邀请区外媒体、旅行商参加“相约草原 激情体验”—2015百名媒体旅行商内蒙古旅游踩线活动。  在为期8天的活动中,近百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内蒙古自治区等12个省市的媒体记者和旅行商共赴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参观考察。踩线团先后参观游览了多处著名景区,其中不仅囊括了喀喇沁亲王府、赤峰博物馆、
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120年前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人们常用“一片甲骨惊天下”形容它给世界带来的震惊。此后,代代中国学人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3000年间,它突破造字、书写、拼音化和信息化等重重危机,顽强“活”到了今天并不断焕发青春,成为当今中华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11月1日,社会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此刻,作为一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1820年,她随父亲迁至偏僻山村哈沃斯。1824年,她被送到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831年,她进入伍勒小姐所办的学校学习,后任教于该校,于1838年辞职。此后,她曾两度到富人家担任家庭教师,最终因自己的孤傲性格和世人的歧视而放弃这一职业。  1845年,夏洛蒂·勃朗特与两个妹妹商议并出版了一本诗集。这极大地增强了姐妹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