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发展活力。为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基于西部自身发展、西部各个省市发展和东西部地区差距三个视角,对西部大开发20年的实施成效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提升明显;东西部地区在人均GDP方面的相对差距有所减小,但其他多项指标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增大。对此,通过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城乡发展、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实施成效 东西部差距 发展对策 绝对差距 相对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11—0052—11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大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区域发展领域的伟大创新。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亟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因而西部地区必然成为新时代国内改革发展的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同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也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发展活力。因此,“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批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应“制定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的指导意见”。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些足见中国政府对西部发展的重视,但实际上,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多年,其核心使命始终没有改变,即不断促进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对此,本文首先对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民生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目的在于了解西部地区自身发展变化;其次,本文基于东西部差异视角,对东西部地区绝对差距与相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变化情况。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本文回顾总结了西部大开发20年的实施成效;最后,通过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城乡发展、扶贫开发、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旨在为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演进
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就提出了沿海和内地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出应在内地增建新的工业基地,并鼓励沿海大力支持内地发展。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强调允许沿海地区首先快速发展起来,待时机成熟时反哺内地,给予内地发展更多的帮助。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央政府应给予西部地区在财政转移、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并激励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直到1999年6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认为我国已具备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我国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部署着手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开始实施。可以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关注的结果,它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多项相关政策规划相继出台,各项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得到部署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首次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实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针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制定作出了指导,指出应在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资金投入、发展科技教育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200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联合发布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以及“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重点区域和政策措施,这标志着西部大开发第一个五年规划正式形成。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强调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仍面临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并针对进一步推进西部的开发建设部署了多项工作。2007年正式出台《西部大开發“十一五”规划》,重点围绕九个方面进行规划批示,具体包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坚持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及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内容。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取得了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针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应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等多方面的措施建议。同年7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再次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以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成就与问题,深入分析了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并研究部署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工作。同年2月,《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主要围绕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优势产业、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科教与人才以及民生事业等多个方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了规划部署。自2013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多年发布西部大开发新开工的重点工程,并对上一年的工程进展进行公布。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围绕多个重点方面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新指示,主要包括“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开放引领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多个方面的规划措施。2019年3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此同时,自2000年我国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西部大开发“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四个五年规划,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这些都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2.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評价的研究综述
在以西部自身发展情况作为评价视角方面。白永秀从经济总量、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实施五年的发展效果,并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朱承亮等基于199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评价了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的成效,结果发现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视角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显著。肖金成等评估了近2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应,指出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增长极培育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整体发展环境和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在以东西部地区差异作为评价视角方面。岳丽萍、白永秀从东西部地区差距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大开发近10年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市场的体制差异、容量差异和政策差异是造成当前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主要因素。杨锦英等基于对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个角度出发,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的情况进行了验证和总结,指出尽管西部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并未缩小。
在以西部整体发展和西部各省市发展共同作为评价视角方面。彭晖、张丽淑运用单指标历史标准方法和多指标综合的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的纵向变化和西部地区十二省份的横向比较两个视角,分析总结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7年的效果。王新红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构建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各省份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各省市的全面发展,不过地域差异对省市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明显。
在以西部整体发展和东西部地区差异共同作为评价视角方面。林建华、任保平基于经济发展和地区差异两个视角,对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的实施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自身的经济发展,但东西地区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陆张维运用重心法,从社会经济投入、社会经济产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评价了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尽管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但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方面东西部差距却进一步拉大。彭曦、陈仲常从西部各个省份的综合发展和东西部差异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综合评价、系统GMM、DID等实证研究方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5年的效果进行综合考察,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发展成就巨大,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步扩大的局面。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西部各个省市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过,由于选取指标的不同,基于东西部地区差异视角的评价结果不尽相同,但整体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未显著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异。鉴于此,在西部大开发实施20年之际,基于西部整体发展、西部各省市发展和东西部地区差异三个视角全面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有着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西部各个省市也取得较全面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西部及各个省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变化明显。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东部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客观对比分析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能更准确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效。
1.基于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比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分析
(1)经济总量方面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00-2018年GDP总量由16654.62亿元增长到184302.11亿元,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8.63%增长到20.47%,GDP增速变化范围介于8%~15%之间。这期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影响,GDP增速出现大幅波动且逐渐放缓,但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18年西部地区GDP总量的变化(单位:亿元)
总体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不仅在总量方面得到持续增长,而且在质量与效益方面的成效同样明显。其中,“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由16654.62亿元增长到34085.72亿元,年均增长11.3%。这五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新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西部地区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不断探索加快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思路,经济总量得到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由34085.72亿元增长到81408.4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6%,均高于“十五”和“十二五”期问的增长速度。这期问,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西部地区的GDP增速在2008年前后产生了大幅波动,但这五年GDP总量仍表现出高速增长,增速最高达到14.84%;“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的CDP总量持续扩大,在2015年达到145018.92亿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虽然西部地区的GDP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增速下降到8.58%,但这一增速仍高于全国水平的6.9%。 从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来看,在GDP总量方面,2018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高达40678亿元,在西部各省市中排名第一,且大幅领先其他省市,陕西、重庆、广西的GDP总量均超过20000亿元;在GDP增幅方面,2000—2018年四川和陕西GDP分别净增36667.85亿元和22777.38亿元,增幅明显高于西部其他省市;在GDP增速方面,從2000年开始,陕西省以GDP年均增长16.3%位列西部12省市之首。可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和四川在经济总量方面相较于西部其他省市提升显著,为西部地区经济总体的较快速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2)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长期任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效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进行产业转移,稳步实现了部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初步构建出资源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整、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生态承载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不断转化,彻底改善了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落后面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0—2018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由3706.78亿元增长到20351.12亿元,净增16644.3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396.1亿元增加到10701.3亿元,净增4305.2亿元。“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2771.2增加到18842.85亿元,净增6071.65亿元。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0—2018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由6913.24亿元增长到70652.56亿元,净增63739.3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7879.6亿元增加到40693.9亿元,净增22814.3亿元,增长超过2倍。“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增加值由51039.3亿元增加到74357.88亿元,净增23318.58亿元。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00—2018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6034.6亿元增长到89298.43亿元,占GDP总量的比重由36.23%增长至48.45%。其中,“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5251.4亿元增加到30013.3亿元,净增14761.9亿元,增幅达96.79%。“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36424.5亿元增加到61113.17亿元,净增24688.67亿元,增幅达67.78%(如表1所示)。
从西部各个省市产业结构来看,在第一产业占比方面,2000—2018年西藏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降幅达到21.56%,明显高于西部其他省市,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藏地区第二、三产业占比显著提升;在第二产业占比方面,2000—2018年西藏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增幅达到16.01%,同样显著高于西部其他省市;在第三产业占比方面,2000—2018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占比净增18.53%,增幅高于西部其他省市。由此可见,相比西部其他省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藏和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基础和重大任务,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领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向西部地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万多亿元,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约3万亿元。20年来,通过持续不断优化民航布局、强化铁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加快水运发展、加强水利建设、畅通能源通道以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西部地区的铁路路网密度、干线等级和公路网络联通、通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河流航道和沿岸港口建设得到不断改造,能源布局得到持续优化,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数由2000年的22000公路增加到2017年的51899.62公里,公路里程数由2000年的553874公路增加到2017年的1944223.7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增长超过2倍,公路里程增长约3.5倍。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全国新增的铁路和公路建设里程多来自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36.4%和40.6%增长到2017年的40.7%和40.9%,这期间西部地区以铁路和公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4)民生社会方面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使西部经济实力稳步增强,而且使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覆盖面持续扩大,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显著改善,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同时,随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城市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农民市民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在2017年达到51.4%,相比2000年的28.96%提高了22.4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开发式扶贫的涓滴效应,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00—2010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7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低到2.8%,下降了7.4个百分点。2012—2017年,以现行的贫困标准测算,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从5086万人下降到1634万人,累计减少34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6%下降为5.6%,降低了12个百分点。可见,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的扶贫开发为我国减贫作出了突出贡献。 (5)生态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关注的重要领域和重点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成效显著,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日益完善。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西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与恢复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持续推进,耕地、水流、湿地、荒漠、草原、森林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在环境保护方面,经过多年的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土壤治理与修复、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主要措施稳步实施,西部地区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减少,整体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在节能减排方面,西部地区的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得到不断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持续落地生效,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的化学含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从3131.77万吨和3026.89万吨减少到2803.5万吨和2549.11万吨,降幅均达到10%以上。
西部大开发实施20年,西部各省份在重点生态区的综合治理方面亦是成效显著。西部大开发通过草原恢复、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恢复林草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稳步实现了以黑河流域、内蒙古草原、疏勒河流域及天山北麓等为主的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以陕西北部及中部、宁夏南部、甘肃东中部及青海东部为主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以青海三江源、西藏东北部、祁连山及四川西部等为主的三江水源涵养区综合治理,以四川南部、贵州、重庆东部、云南东中部等为主的西南石漠化防治区综合治理,以武陵山、秦巴山、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等为主的森林生态功能区综合治理。
2.基于东西部地区差距比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分析
比较分析以GDP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企业经营绩效、对外贸易以及居民收入为主要指标的东西部绝对差距,可以对东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投资、财政、贸易等方面的差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考察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效。
(1)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
①GDP总量方面的绝对差距
通过分析比较2000、2009、2017三年东西部地区的GDP总量比较可知,2000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为16654.62亿元,同期东部地区为49610.95亿元,东西差额为32956.33亿元。2009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达到66973.48亿元,同期东部地区达到209735.2亿元,东西差额扩大到142761.72亿元。这10年间,西部地区GDP总量净增50318.86亿元,东西部地区的差额总体扩大了109805.39亿元;2017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增长到168561.57亿元,同期东部地区达到474622.8亿元,东西差额进一步拉大到306061.23亿元。近10年来,西部地区GDP总量净增101588.09亿元,东西部地区的差额却扩大了163299.51亿元。不难发现,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东西部GDP差额却逐年增大。
②人均GDP方面的相对差距
衡量区域间相对差距的常用指标主要包括:变差系数、加权变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和锡尔系数等,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类似,其结论也大同小异。这里使用变差系数和加权变差系数两个相对差距指标来测度东西部差异情况,从而进一步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效。
a.变差系数(Vuw)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Vuw表示某一年份总体区域的变差系数,Yi表示当年各区域的人均GDP,Y表示当年总体区域的人均GDP,N表示区域的数量。
图2 2000-2017年我国西部地区变差系数(V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实施成效 东西部差距 发展对策 绝对差距 相对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11—0052—11
一、引言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大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区域发展领域的伟大创新。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亟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因而西部地区必然成为新时代国内改革发展的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同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也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发展活力。因此,“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批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应“制定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的指导意见”。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些足见中国政府对西部发展的重视,但实际上,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多年,其核心使命始终没有改变,即不断促进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对此,本文首先对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民生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目的在于了解西部地区自身发展变化;其次,本文基于东西部差异视角,对东西部地区绝对差距与相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变化情况。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本文回顾总结了西部大开发20年的实施成效;最后,通过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城乡发展、扶贫开发、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旨在为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回顾与相关研究综述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演进
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就提出了沿海和内地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出应在内地增建新的工业基地,并鼓励沿海大力支持内地发展。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强调允许沿海地区首先快速发展起来,待时机成熟时反哺内地,给予内地发展更多的帮助。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央政府应给予西部地区在财政转移、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并激励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直到1999年6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认为我国已具备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我国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部署着手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开始实施。可以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关注的结果,它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多项相关政策规划相继出台,各项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得到部署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首次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实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针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制定作出了指导,指出应在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资金投入、发展科技教育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200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联合发布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以及“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重点区域和政策措施,这标志着西部大开发第一个五年规划正式形成。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强调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仍面临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并针对进一步推进西部的开发建设部署了多项工作。2007年正式出台《西部大开發“十一五”规划》,重点围绕九个方面进行规划批示,具体包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坚持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及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内容。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取得了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针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应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等多方面的措施建议。同年7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再次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以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成就与问题,深入分析了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并研究部署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工作。同年2月,《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主要围绕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优势产业、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科教与人才以及民生事业等多个方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了规划部署。自2013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多年发布西部大开发新开工的重点工程,并对上一年的工程进展进行公布。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围绕多个重点方面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新指示,主要包括“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开放引领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多个方面的规划措施。2019年3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此同时,自2000年我国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西部大开发“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四个五年规划,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这些都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2.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評价的研究综述
在以西部自身发展情况作为评价视角方面。白永秀从经济总量、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实施五年的发展效果,并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朱承亮等基于199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评价了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的成效,结果发现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视角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显著。肖金成等评估了近2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应,指出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增长极培育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整体发展环境和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在以东西部地区差异作为评价视角方面。岳丽萍、白永秀从东西部地区差距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大开发近10年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市场的体制差异、容量差异和政策差异是造成当前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主要因素。杨锦英等基于对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个角度出发,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的情况进行了验证和总结,指出尽管西部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并未缩小。
在以西部整体发展和西部各省市发展共同作为评价视角方面。彭晖、张丽淑运用单指标历史标准方法和多指标综合的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的纵向变化和西部地区十二省份的横向比较两个视角,分析总结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7年的效果。王新红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构建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各省份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各省市的全面发展,不过地域差异对省市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明显。
在以西部整体发展和东西部地区差异共同作为评价视角方面。林建华、任保平基于经济发展和地区差异两个视角,对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的实施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自身的经济发展,但东西地区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陆张维运用重心法,从社会经济投入、社会经济产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评价了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尽管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但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方面东西部差距却进一步拉大。彭曦、陈仲常从西部各个省份的综合发展和东西部差异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综合评价、系统GMM、DID等实证研究方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5年的效果进行综合考察,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发展成就巨大,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步扩大的局面。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西部各个省市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过,由于选取指标的不同,基于东西部地区差异视角的评价结果不尽相同,但整体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未显著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异。鉴于此,在西部大开发实施20年之际,基于西部整体发展、西部各省市发展和东西部地区差异三个视角全面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有着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效分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西部各个省市也取得较全面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西部及各个省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变化明显。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东部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客观对比分析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能更准确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效。
1.基于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比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分析
(1)经济总量方面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00-2018年GDP总量由16654.62亿元增长到184302.11亿元,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8.63%增长到20.47%,GDP增速变化范围介于8%~15%之间。这期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影响,GDP增速出现大幅波动且逐渐放缓,但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

总体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不仅在总量方面得到持续增长,而且在质量与效益方面的成效同样明显。其中,“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由16654.62亿元增长到34085.72亿元,年均增长11.3%。这五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新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西部地区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不断探索加快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思路,经济总量得到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由34085.72亿元增长到81408.4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6%,均高于“十五”和“十二五”期问的增长速度。这期问,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西部地区的GDP增速在2008年前后产生了大幅波动,但这五年GDP总量仍表现出高速增长,增速最高达到14.84%;“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的CDP总量持续扩大,在2015年达到145018.92亿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虽然西部地区的GDP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增速下降到8.58%,但这一增速仍高于全国水平的6.9%。 从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来看,在GDP总量方面,2018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高达40678亿元,在西部各省市中排名第一,且大幅领先其他省市,陕西、重庆、广西的GDP总量均超过20000亿元;在GDP增幅方面,2000—2018年四川和陕西GDP分别净增36667.85亿元和22777.38亿元,增幅明显高于西部其他省市;在GDP增速方面,從2000年开始,陕西省以GDP年均增长16.3%位列西部12省市之首。可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和四川在经济总量方面相较于西部其他省市提升显著,为西部地区经济总体的较快速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2)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长期任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效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进行产业转移,稳步实现了部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初步构建出资源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整、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生态承载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不断转化,彻底改善了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落后面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0—2018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由3706.78亿元增长到20351.12亿元,净增16644.3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396.1亿元增加到10701.3亿元,净增4305.2亿元。“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2771.2增加到18842.85亿元,净增6071.65亿元。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0—2018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由6913.24亿元增长到70652.56亿元,净增63739.3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7879.6亿元增加到40693.9亿元,净增22814.3亿元,增长超过2倍。“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增加值由51039.3亿元增加到74357.88亿元,净增23318.58亿元。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00—2018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6034.6亿元增长到89298.43亿元,占GDP总量的比重由36.23%增长至48.45%。其中,“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5251.4亿元增加到30013.3亿元,净增14761.9亿元,增幅达96.79%。“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36424.5亿元增加到61113.17亿元,净增24688.67亿元,增幅达67.78%(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18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

从西部各个省市产业结构来看,在第一产业占比方面,2000—2018年西藏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降幅达到21.56%,明显高于西部其他省市,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藏地区第二、三产业占比显著提升;在第二产业占比方面,2000—2018年西藏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增幅达到16.01%,同样显著高于西部其他省市;在第三产业占比方面,2000—2018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占比净增18.53%,增幅高于西部其他省市。由此可见,相比西部其他省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藏和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基础和重大任务,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领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向西部地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万多亿元,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约3万亿元。20年来,通过持续不断优化民航布局、强化铁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加快水运发展、加强水利建设、畅通能源通道以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西部地区的铁路路网密度、干线等级和公路网络联通、通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河流航道和沿岸港口建设得到不断改造,能源布局得到持续优化,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数由2000年的22000公路增加到2017年的51899.62公里,公路里程数由2000年的553874公路增加到2017年的1944223.7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增长超过2倍,公路里程增长约3.5倍。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全国新增的铁路和公路建设里程多来自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36.4%和40.6%增长到2017年的40.7%和40.9%,这期间西部地区以铁路和公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4)民生社会方面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使西部经济实力稳步增强,而且使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覆盖面持续扩大,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显著改善,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同时,随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城市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农民市民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在2017年达到51.4%,相比2000年的28.96%提高了22.4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开发式扶贫的涓滴效应,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00—2010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7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低到2.8%,下降了7.4个百分点。2012—2017年,以现行的贫困标准测算,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从5086万人下降到1634万人,累计减少34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6%下降为5.6%,降低了12个百分点。可见,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的扶贫开发为我国减贫作出了突出贡献。 (5)生态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关注的重要领域和重点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成效显著,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日益完善。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西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与恢复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持续推进,耕地、水流、湿地、荒漠、草原、森林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在环境保护方面,经过多年的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土壤治理与修复、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主要措施稳步实施,西部地区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减少,整体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在节能减排方面,西部地区的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得到不断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持续落地生效,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的化学含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从3131.77万吨和3026.89万吨减少到2803.5万吨和2549.11万吨,降幅均达到10%以上。
西部大开发实施20年,西部各省份在重点生态区的综合治理方面亦是成效显著。西部大开发通过草原恢复、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恢复林草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稳步实现了以黑河流域、内蒙古草原、疏勒河流域及天山北麓等为主的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以陕西北部及中部、宁夏南部、甘肃东中部及青海东部为主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以青海三江源、西藏东北部、祁连山及四川西部等为主的三江水源涵养区综合治理,以四川南部、贵州、重庆东部、云南东中部等为主的西南石漠化防治区综合治理,以武陵山、秦巴山、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等为主的森林生态功能区综合治理。
2.基于东西部地区差距比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分析
比较分析以GDP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企业经营绩效、对外贸易以及居民收入为主要指标的东西部绝对差距,可以对东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投资、财政、贸易等方面的差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考察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效。
(1)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
①GDP总量方面的绝对差距
通过分析比较2000、2009、2017三年东西部地区的GDP总量比较可知,2000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为16654.62亿元,同期东部地区为49610.95亿元,东西差额为32956.33亿元。2009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达到66973.48亿元,同期东部地区达到209735.2亿元,东西差额扩大到142761.72亿元。这10年间,西部地区GDP总量净增50318.86亿元,东西部地区的差额总体扩大了109805.39亿元;2017年西部地区的GDP总量增长到168561.57亿元,同期东部地区达到474622.8亿元,东西差额进一步拉大到306061.23亿元。近10年来,西部地区GDP总量净增101588.09亿元,东西部地区的差额却扩大了163299.51亿元。不难发现,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东西部GDP差额却逐年增大。
②人均GDP方面的相对差距
衡量区域间相对差距的常用指标主要包括:变差系数、加权变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和锡尔系数等,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类似,其结论也大同小异。这里使用变差系数和加权变差系数两个相对差距指标来测度东西部差异情况,从而进一步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效。
a.变差系数(Vuw)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Vuw表示某一年份总体区域的变差系数,Yi表示当年各区域的人均GDP,Y表示当年总体区域的人均GDP,N表示区域的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