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晓光4岁之前,我们都没有花过心思去教育他,也不讲究什么说话技巧。
周末,同事带着她女儿来我家玩。晓光跟小妹妹玩得还不错,帮小妹妹搭积木、开汽车,还细心地拿起妹妹的手,把小妹妹手上粘着的发丝吹掉。
我去厨房端果盘时,他趁我不在欺负小妹妹,便大喝一声:“晓光,小心点,别弄疼了小妹妹。”再转头提醒我同事:“这小子手没轻没重的,上次把幼儿园一孩子打哭了。”
晓光很不高兴地瞪了我一眼,重重地放开小妹妹的手。
接下来,小妹妹想要一块圆形的积木,晓光故意把它举得高高的,笑着逗女孩:“你来抓啊,你来抓啊。”小妹妹高兴得“咯咯”笑,拽着他的袖子去抓积木。
我担心他又惹哭妹妹,赶紧冲他大喝一声:“晓光,把积木给小妹妹,她比你小,还要和她抢东西,真不懂事!你看小妹妹多乖啊。”
他随即噘起了嘴,狠狠地把积木扔在地上。女孩有点不明白玩闹的哥哥怎么突然生气,就过来继续拽晓光的袖子。他使劲一扯自己的袖子,小女孩差点扑倒在地。
小妹妹马上哭起来。我气得上前往他屁股上打了两巴掌,然后跟同事解释:你瞧,我没说错吧。这小子可坏了,老是动手打人,所以他和小朋友玩我很不放心。
被我教训了一通,晓光也大声哭起来。
等晚上我同老公谈起这事,老公竟批评我不会说话,而且跟我讲起他小时候的经历——那年夏天的傍晚他跟几个男孩子出去玩到天黑,大人们生怕他们下河游泳出什么意外。就在父亲准备拿上电筒去河边找他的时候,他跟几个男孩穿着裤衩光着膀子拎着拖鞋回来了。父母劈头就是火药味很浓的几句话:“你死到哪儿去啦?!”“怎么没让河水把你冲走?”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挫败感,觉得自己惹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麻烦;年纪大了再听父母如此说话,还产生了逆反心理:你们越这么说我,我就越这么做。
经过老公的点拨,我才觉得我说那些话是很伤孩子自尊的。毕竟父母对孩子具有最强大的影响力,父母的看法和评价几乎是预言性的,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和生存状态。
即便这孩子是顽劣的、难以教育的,但只要做父母的不放弃,衷心地赞美、鼓励自己的孩子,他也会得到自尊心的充分满足;而一个得不到父母认同和鼓励的孩子,即便全天下人都认为他无比优秀,他的心里也永远都有着深深的自卑和脆弱。
真没想到父母的话隐藏如此玄机,所以我收敛了挑剔与暴躁,尽量用最好的语言去评价晓光。慢慢地,晓光开始喜欢跟我多做交流,他也大胆发表意见,说他不喜欢妈妈用生气的方式跟自己讲话,或者动不动拿他与别的孩子比较。
幸好我及时做了调整,才不算太糟糕。
4岁之后在晓光的成长过程中,我时刻注意不用生气的方式表达爱,每次若遇上晓光调皮了,比如,他玩到很晚回家。我绝不像过去说的“时间还早得很,怎么不玩到明天再回来?”我直接告诉他:“你回来得太晚了,妈妈很担心。”
把一句话换个方式对他说,他更乐于接受,并按照我的要求变成了乖孩子。我相信,我把许多期待用好的话表达给渐已长大的他,就是对他未来的预言。
经验之谈:
1.担心、恐惧、不高兴、难过?你心里的感受,不妨直接同孩子讲清楚,这样孩子才可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告诉孩子你之所以说这么生气的话,都是因为很爱他,希望他做得更好。把心理感受和行为动机有效地结合起来,能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3.告诉孩子你的希望和要求。有了前面两点作为基础,父母再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会更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行为矫正。
责编/宿淇
周末,同事带着她女儿来我家玩。晓光跟小妹妹玩得还不错,帮小妹妹搭积木、开汽车,还细心地拿起妹妹的手,把小妹妹手上粘着的发丝吹掉。
我去厨房端果盘时,他趁我不在欺负小妹妹,便大喝一声:“晓光,小心点,别弄疼了小妹妹。”再转头提醒我同事:“这小子手没轻没重的,上次把幼儿园一孩子打哭了。”
晓光很不高兴地瞪了我一眼,重重地放开小妹妹的手。
接下来,小妹妹想要一块圆形的积木,晓光故意把它举得高高的,笑着逗女孩:“你来抓啊,你来抓啊。”小妹妹高兴得“咯咯”笑,拽着他的袖子去抓积木。
我担心他又惹哭妹妹,赶紧冲他大喝一声:“晓光,把积木给小妹妹,她比你小,还要和她抢东西,真不懂事!你看小妹妹多乖啊。”
他随即噘起了嘴,狠狠地把积木扔在地上。女孩有点不明白玩闹的哥哥怎么突然生气,就过来继续拽晓光的袖子。他使劲一扯自己的袖子,小女孩差点扑倒在地。
小妹妹马上哭起来。我气得上前往他屁股上打了两巴掌,然后跟同事解释:你瞧,我没说错吧。这小子可坏了,老是动手打人,所以他和小朋友玩我很不放心。
被我教训了一通,晓光也大声哭起来。
等晚上我同老公谈起这事,老公竟批评我不会说话,而且跟我讲起他小时候的经历——那年夏天的傍晚他跟几个男孩子出去玩到天黑,大人们生怕他们下河游泳出什么意外。就在父亲准备拿上电筒去河边找他的时候,他跟几个男孩穿着裤衩光着膀子拎着拖鞋回来了。父母劈头就是火药味很浓的几句话:“你死到哪儿去啦?!”“怎么没让河水把你冲走?”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挫败感,觉得自己惹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麻烦;年纪大了再听父母如此说话,还产生了逆反心理:你们越这么说我,我就越这么做。
经过老公的点拨,我才觉得我说那些话是很伤孩子自尊的。毕竟父母对孩子具有最强大的影响力,父母的看法和评价几乎是预言性的,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和生存状态。
即便这孩子是顽劣的、难以教育的,但只要做父母的不放弃,衷心地赞美、鼓励自己的孩子,他也会得到自尊心的充分满足;而一个得不到父母认同和鼓励的孩子,即便全天下人都认为他无比优秀,他的心里也永远都有着深深的自卑和脆弱。
真没想到父母的话隐藏如此玄机,所以我收敛了挑剔与暴躁,尽量用最好的语言去评价晓光。慢慢地,晓光开始喜欢跟我多做交流,他也大胆发表意见,说他不喜欢妈妈用生气的方式跟自己讲话,或者动不动拿他与别的孩子比较。
幸好我及时做了调整,才不算太糟糕。
4岁之后在晓光的成长过程中,我时刻注意不用生气的方式表达爱,每次若遇上晓光调皮了,比如,他玩到很晚回家。我绝不像过去说的“时间还早得很,怎么不玩到明天再回来?”我直接告诉他:“你回来得太晚了,妈妈很担心。”
把一句话换个方式对他说,他更乐于接受,并按照我的要求变成了乖孩子。我相信,我把许多期待用好的话表达给渐已长大的他,就是对他未来的预言。
经验之谈:
1.担心、恐惧、不高兴、难过?你心里的感受,不妨直接同孩子讲清楚,这样孩子才可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告诉孩子你之所以说这么生气的话,都是因为很爱他,希望他做得更好。把心理感受和行为动机有效地结合起来,能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3.告诉孩子你的希望和要求。有了前面两点作为基础,父母再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会更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行为矫正。
责编/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