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关键词:情境;兴趣;能力;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主体活动去亲近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儿歌情境,让学生“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用一首儿歌导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请学生继续说下去,4只、10只、100只青蛙呢?这首儿歌反映了青蛙只数和青蛙嘴的数目、眼睛的数目、腿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青蛙眼睛数目等于青蛙数目二倍,腿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的四倍,青蛙嘴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假如有a只青蛙,那么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呢?由此说明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思”数学
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源于学生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参与,产生探知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电影院放映一部电影,每张票价为5元,购买30张票以上为团体票,每张3元,某班组织26个学生去看电影,他们应付多少钱?在怎样的情况下买团体票最划算.有学生就会想,要给130元,但学生会想到,好像给90元就可以了呀!这样的学生的大脑思维被高度激活,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高效。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让学生”做”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记忆,但如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5㎝、6㎝、8㎝、10㎝、12㎝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3)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如在进行轴对称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教学生剪一些窗花,学生在学了以后就会产生疑问:想,为什么能剪成这样美丽的窗花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轴对称的教学了。教学完成后,又可以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维,产生疑问,在做的过程中将知识掌握.自我操作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创设尝误情境,让学生“议”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较多,有些概念之间非常相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应创设尝试情境,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如: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0,求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生1:另外两个都是500。
生2:一个角是800,一个角是200。
生3:好像不对,给出的这个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还是底角呢?
生4:對!如果是顶角,那么两底角就应该是500,如果是底角,那么另两个角就是一个底角,一个顶角,就应该是800和200。
生5:哦?!对了的,有两种情况。
有时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倒不如让学生在尝误情境中自评自改,“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定能从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发现错误,吸取教训,改正认知。
五、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数学
知识来源实践,知识又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就应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春节将至,小明家要去购置年货,有A、B两家商场商品完全相同,A商场的所有商品打八折;B商场的所有商品购买100元内不打折,超过100元的打七折;问小明家应在哪家商场购物更划算。这道题就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把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指导了我们的实际生活。
六、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看”数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在九年级数学讲述《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日食》的全过程,让学生一下子就看清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将这两个实物图形抽象成两个圆,分情况加以说明,使学生很快就知道两个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同时还结合前面的知识加以对照比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生活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最佳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情境;兴趣;能力;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主体活动去亲近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儿歌情境,让学生“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用一首儿歌导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请学生继续说下去,4只、10只、100只青蛙呢?这首儿歌反映了青蛙只数和青蛙嘴的数目、眼睛的数目、腿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青蛙眼睛数目等于青蛙数目二倍,腿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的四倍,青蛙嘴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假如有a只青蛙,那么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呢?由此说明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思”数学
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源于学生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参与,产生探知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电影院放映一部电影,每张票价为5元,购买30张票以上为团体票,每张3元,某班组织26个学生去看电影,他们应付多少钱?在怎样的情况下买团体票最划算.有学生就会想,要给130元,但学生会想到,好像给90元就可以了呀!这样的学生的大脑思维被高度激活,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高效。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让学生”做”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记忆,但如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5㎝、6㎝、8㎝、10㎝、12㎝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3)通过上述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如在进行轴对称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教学生剪一些窗花,学生在学了以后就会产生疑问:想,为什么能剪成这样美丽的窗花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轴对称的教学了。教学完成后,又可以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维,产生疑问,在做的过程中将知识掌握.自我操作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创设尝误情境,让学生“议”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较多,有些概念之间非常相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应创设尝试情境,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如: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0,求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生1:另外两个都是500。
生2:一个角是800,一个角是200。
生3:好像不对,给出的这个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还是底角呢?
生4:對!如果是顶角,那么两底角就应该是500,如果是底角,那么另两个角就是一个底角,一个顶角,就应该是800和200。
生5:哦?!对了的,有两种情况。
有时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倒不如让学生在尝误情境中自评自改,“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定能从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发现错误,吸取教训,改正认知。
五、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数学
知识来源实践,知识又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就应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春节将至,小明家要去购置年货,有A、B两家商场商品完全相同,A商场的所有商品打八折;B商场的所有商品购买100元内不打折,超过100元的打七折;问小明家应在哪家商场购物更划算。这道题就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把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指导了我们的实际生活。
六、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看”数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在九年级数学讲述《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日食》的全过程,让学生一下子就看清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将这两个实物图形抽象成两个圆,分情况加以说明,使学生很快就知道两个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同时还结合前面的知识加以对照比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生活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最佳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