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有空就望向窗外。这是多年来保持的习惯,每当长大一岁或成长的印记更复杂一点时,有些东西便会随着过去的岁月远离,而这个习惯,却一直追随。
  谁能说清这个习惯的意义呢?或许是忙碌生活中的调味剂,在快节奏中得到片刻的喘息,或许可以看到窗外行色匆匆的人们,看到马路边的摊贩,背景是即将消失的暮色。又或许,当他抬眼望去时,便得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时刻,那是一个审视的好时机。
  在一个无风的下午,他被一阵争吵声吸引了注意。从窗户向下望,有两个人在争执些什么。于是他好奇地观看。只见一个戴着贝雷帽,形象却有点邋遢的中年男人拿着一个空布兜,布兜旁散落着颜料。由于距离,看不清他的神情,但可以看到他微微抖动着的肩膀。站在男人身边的是一个平凡打扮的女人,看不出她任何的形象特征,只见她插着腰,不解地质问着那个男人。也许这是在吵架吧?窗边的他边看边想。这种摩擦太常见了,他感到了些许无聊。正想着,一声清脆的声音划破他的思绪。那个女人打了男人一巴掌,打完后开始嚎啕大哭,他在窗边看得一紧,那个男人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只是低着头,捡起了那些颜料。听不清两人的对话,只见男人捡起了颜料,把它们放进了布兜,接着走向了垃圾桶,毫不留情地将布兜扔了进去。
  女人止住了哭声,而他在窗边同样呆住了。男人扔完后径直走过了女人,一言不发的,有点颤抖的走远了。窗边的他沉默了,猜想着这是不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他摇了摇头,不再看向窗外,而是下了楼。走到楼下,他看到了地上洒出来的颜料。那里已经没有人了,颜料的色彩格外澄澈纯粹,还没有被路人踩过,没有留下泥泞的痕迹。他看着颜料发呆,想起来前两天聽家人说过小区里一位画家家里出了变故,而画家常戴着顶破旧的贝雷帽。
  回到窗边,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街灯一盏盏亮起,整个城市翻了番景象,谁知道在哪个角落发生着些什么呢?肯定夹杂着五花八门的情绪吧。他从窗外看到过许多,有甜蜜的情侣,赶车的白领,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和那个落魄的画家。他只是偶尔看,在窗边呆的时间并不久,因为他终将会离开窗子,走下楼去,融入到窗外的人流中。不知道是否所有人还有从窗户向下看的时间,是否只记得下楼,记得踏上日复一日的相同的路程上去。这是错误吗?这是遗憾吗?谁能给出个正确答案呢?
  太多人妥协。有的出于无奈,有的出于放纵,每当他有空望向窗外出神时,他总希望着所有人都能做到对自己负责。这个愿望似乎并不可能实现,说不清道不明的,就像那些颜料。纯净的好看,被踩后却是另一种意义了。
  他依旧在向窗外看。他注视着——当既定的印象开始打破重塑,当审视的目光锋利亦或柔和,当残酷的竞争也许一笑置之,当等待的真相早已不动声色。他沉浸着——在想象和现实之间极致碰撞,在冷静和热情之间流动延伸,在自我和自我之间审视面对,在局限和无限之间懂得取舍。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充满了未知的变化,但我们可以借鉴前人或自己的经验来面对生活。经验,有人满心推崇,亦有人不以为意。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美国政治家亨利曾说过:我只拿一盏灯来指引我的脚步,而那盏灯就是经验。对于未来,我只是能以过去来判断。正如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所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有了“江山留胜迹”的经验,我
有句话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话很好。要补充的是,“诗”并非只在“远方”,“眼前”也有。关键是要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千家诗》的首篇是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淡云,轻风,花丛,柳树,这在春天郊野十分寻常,一般人往往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拥有“诗心”的作者却从这一生机盎然、幽美静谧的景致中,生发了天人一体的感
6月21日,某问答平台一则“有哪一瞬间让你为祖国激动得热泪盈眶”的帖子火了。一位网友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这位网友的母亲常驻阿曼,疫情期间没有回国。在阿曼这个知名度并不高的中东地区国家,约有3000中国人常年在此,其中不到2000人没有接种疫苗。而为了确保这些人能接种疫苗,中国给阿曼政府送来整整十万支!这十万支疫苗优先中国人接种。  而这只是我国为海外中国公民接种新冠疫苗的“春苗行动”的一
有人艳羡,有人愤懑,有人高呼“世界的参差”,有人辩解“我们也很努力”。别让教育资源不均,成为下一个流量“撕点”。  ——10:00击剑课,18:00看戏剧社表演,语文课是用线装本手抄《论语》午休有专门的午休室……随着话题“在北大附中上学有多幸福”登上热搜,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争论再次爆发。  这不仅是对道德良知的致命伤害,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发乎本性的团结互助精神。  ——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救助18名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关于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本则命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启超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的去“杀时间”。——梁实秋  往事不可追。不可挽住的,就不要过于纠结,百转千回间,反而误了眼前的好时机,以致来日更加遗憾。  把握现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充分利用好尚未流逝的时间,是成就一番
关键词一:生与死  露易丝·格丽克是一位以生死为核心母题来创作的诗人,在她的诗歌中,关于死亡的讨论蔓延纸间。“宁静面对宁静,淡漠面对淡漠,活下来,活在地下。死去的,不做挣扎地死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犹如小刀,在沉默的黑暗中,闪烁出银色光亮。她不回避沉重的主题,对她来说,死亡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缓慢、反复的过程,诗人如是说:“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每天,人
安徽省歙县二中新洲文学社成立于2002年,出版《新洲》杂志季刊和《新洲报》。2003年,在安徽校刊校报评比活动中获省级二等奖。2012年获安徽校报校刊评比“十佳校刊”。文学社定期开展活动,组织校园作文大赛、参观采风等活动。截止目前,先后有100多名同学在省级以上的作文比赛中获奖。  指导教师:江红波  上榜理由:★★★  他笑时,风华正茂  吴俊琪  我说“华”,是星河闪烁,耀我中华!我说“华”,
【技法点拨】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采用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如何提炼分论点”,具体方式有:  方式一:概念分析法  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一般以“话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话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
我家附近有个古怪的字画城,常年紧闭大门。终于某天,我叩开了它的大门。在目光从巨幅的牡丹、长卷的山水和黑白的书法丛中掠过时,一幅藏在角落里流光溢彩的葡萄彩墨画,载着几分魔幻的色彩牢牢地抓住了我。  准确地说,我从未见过这样彩色的葡萄,它们超越了生物属性自身的颜色,却无比真实。每一株葡萄的颜色都是异常丰富的,每一颗上都有细碎的光点,淋着奇妙的颜料。所有葡萄的色彩都是复合的,渐变的,有黄色向紫色的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