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助力奔小康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shou4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以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定点帮扶甘孜州白玉县,巴中市通江县,乐山市金口河区、沐川县等3县1区4村48户贫困户的工作。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学院充分发挥交通职教资源优势,从思政工作“扶志”、专业培训“扶智”、技术帮扶“破瓶颈”三个方面,多路径探索四川交通系统教育扶贫的新路子。目前,白玉县、通江县、金口河区、沐川县已成功“摘帽”,以学院6名驻村干部为骨干的12个帮扶团队实现了帮助47户152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目标任务。
  着力思政工作,促进观念转变
  扶正思想,移风易俗,是对口帮扶的第一步。学院充分发挥党建思政工作优势,学院的5个党总支与4个帮扶村的党支部组成共建小组,结对共建。通過开展红色基地现场教学、特色党日活动、互访互动、党建知识竞赛、党建歌咏比赛等活动,携手带动贫困村基层党建工作呈现新风貌。
  截至今年2月,学院先后为白玉县、金口河区、沐川县35个乡镇、199个贫困村举办递进干部、党务干部培训等培训班,培训基层党组织负责人300人次,基层干部队伍政治理论素质明显提升,工作能力显著提高。
  学院还组建“思政宣讲+乡村美化”思政宣传小分队,开发接地气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小组、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分别前往对口帮扶乡开展政策宣讲、暑期课外辅导、乡村美化、大学生夜校等活动共计14次。近年来,4个村48户贫困户在师生们持续的影响和带动下,思想观念有了巨大转变。
  着力专业培训,提升造血功能
  扶贫必扶智。学院党委和扶贫领导小组认为只有强化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斩断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此,学院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为贫困户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引导就业。
  从2016年开始,针对扶贫区县适龄青年,学院开展了工程机械操作技能、汽车美容维修、电子商务操作技能等15期技能培训,培训学员318人,80%学员顺利就业。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学院通过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等形式为贫困地区交通系统开展了23期培训,累计培训1620人次,培训内容涵盖道路施工技术与管理、公路养护、路政管理、交通执法等多个方面,为地方建设培育了一批本土人才。
  除了对口帮扶的贫困户,学院还针对在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完善的“奖、贷、助、勤、免、补”帮扶体系,为寒门学子解除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近三年来,学院为全省88个贫困县151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以及7378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各类补助4048.06万元,其中,学院事业支出506.81万元,企业赞助25.88万元。
  着力技术帮扶,破解发展瓶颈
  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然而,贫困地区山高道险、资源短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欠缺、技术人员不足、专业技术欠缺等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学院先后组建17个专业团队,为定点帮扶的3县1区完成了县编制机械化养护中心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旅游规划编制等技术服务与咨询21项,帮助节约建设资金690万元。
  2018年,学院组织建筑工程系、人文艺术系、经济管理系专业骨干教师,为白玉县金沙乡作英村新村建设义务进行整村规划设计、美化装饰设计、乡村旅游规划。老师们不顾高原缺氧,先后5次前往作英村实地踏勘测量,高质量完成了设计规划任务,为地方节约设计费60余万元。2019年10月,作英村村民喜迁新居,新村成为国道G215沿途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成为全县易地搬迁的典型项目。随后,白玉县政府将此设计成果运用到了县内最大的一个易地搬迁点,房屋总建设数200余栋。
  学院还与白玉县共建了道桥检测中心实验室。学院专业教师通过轮流顶岗的方式负责日常检测工作,通过传帮带方式,培养本土人才,解决了白玉县在检测技术上的短板。检测中心2018年8月底投入使用以来,累计对27个扶贫建设项目完成1100余次抽样检测工作,既节约了时间,又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障,同时也为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学院还与四川捷通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四川跃通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为沐川县勘测农村公路148条264 公里,为金口河区勘测设计乡、村道路322公里,共节约建设资金360余万元。学院还承担了白玉县、通江县22个公路建设项目的监理任务,涉及总投资6亿元。
  此外,针对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学院还累计帮助4个县区部分贫困户推销农副产品共计31余万元,并投入资金89.9万元,援助4个对口帮扶贫困村开展实施1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8年,为解决通江县板桥口镇石院子村枳壳种植资金问题,学院倡议发起“春风助力奔小康,我为山区披绿装”活动,全院师生共捐款40137元,认购13379株枳壳树。2019年,学院再次为石院子村的农业合作社援助资金10000元,帮助村民发展富硒兔养殖业。(供稿、供图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责编/冯雅可)
其他文献
“在这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安顿好刚满1周岁的儿子,我将在这里站好每一班岗。”依果觉乡椅子垭口检疫点医生米学英说。依果觉乡椅子垭口检疫卡点海拔近3000米,温度低,条件恶劣。疫情发生后,依果觉乡卫生院30名医护人员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方便面、土豆是她们的“主食”。面对艰苦的环境,“女汉子”们没有退缩,在检疫点临时党支部带领下坚守防控第一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期刊
瑞雪消融,万物复苏时节,暖阳当空。迎着春阳,普格县荞窝镇洛哈村村主任吉夫阿海打开蜂箱,一箱一箱仔细查看他的心肝宝贝—代村集体管理的中华小蜜蜂。短短6个月,这群小蜜蜂就为村集体创收6000多元。“今年有了技术和经验,村上准备再养20箱中华小蜜蜂。”吉夫阿海喜上眉梢。  “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建档立卡户“1+N”巩固提升计划,疫情防控不误农时、不负春光,抓产业、抓劳务。普格县乡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各级
期刊
三月的南江大地,春和景明。疫情防控还在继续,脱贫奔康的冲锋号角也已吹响。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南江县坚持疫情防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两手抓”“两不误”,扎实推进驻村帮扶、产业发展和复工复产,全力保障已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乡村振兴有序开展。  ? 暖春帮扶战疫情,巩固脱贫成效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一大早,关路镇邻江村2组的贫困户赵其驹接到了村上帮扶干部张轩跃的电话。电话中张
期刊
“你们真是好人啊,以前你们动员我们种蔬菜、养家禽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如今,疫情期間又是你们来帮我们解决蔬菜销售难题。”邻水县合流镇灯盏村4组贫困户孙龙安一边给成捆的莲花白称重,一边对帮扶干部感激地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灯盏村原本畅销的蔬菜滞销,种植户们心急如焚。合流镇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该村对口帮扶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邻水支行共商对策,决定将村民滞销的5000余公斤蔬菜和1000多枚蛋
期刊
“准备外出务工的,请在村副主任那里登记,免费体检办健康证。”“渝成制鞋产业园正在大量招工,工资高福利好,父老乡亲们都积极报名啊,后天我们统一乘车去企业参观。”“各位农民工朋友,有想留下担任村干部的,请告诉我们……”连日来,这样的声音传遍在资阳市农村。  资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07万人。以往这个时候,这些农民工早已返岗复工了,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农民工滞留家中。如何兼顾好
期刊
特补乃乌村,一个位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普格县的彝族村落,多年来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致富难“六难”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  2016年,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烟草”)开始定点帮扶特补乃乌村。领导挂帅出征,绘制脱贫蓝图;构建保障机制,输血造血并进;强化党建引领,汇聚各方合力;聚焦民生工程,彰显为民情怀……四年多的时间,四川烟草人毫不懈怠为之奋斗,让特补乃乌村实现了“一
期刊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有关要求,2015年底,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启动了对阿坝州壤塘县上壤塘乡仁朋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截至2019年底,省妇幼保健院在产业发展、教育扶持、健康扶贫等方面投入帮扶资金80余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由1650余元提升到6800余元,实现了“户脱贫,村摘帽”。  医院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卫生健康委驻村帮扶工作考核优秀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唐欣宇先后被评为壤塘县优秀第一书记、
期刊
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是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之一,而贫困发生率高达46%的觉撒乡博作村更是全县脱贫难中之难和坚中之坚。国家能源集团神华四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华四川能源有限公司”)自2016年定点帮扶博作村以来,从补齐教育、产业基础设施短板入手,把智志双扶、移风易俗作为治本之策,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起“不当贫困户、争当小康户”的致富观念,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积极转变。公司打出教育
期刊
500平方米的院落,每日“暴走”20000步;  32天,448个小时坚守战“疫”一线;  30年,从部队到乡村再到城市,造福患者,践行使命……  他叫杨仕荣,一名全科医生、一位基层医院管理者,一个经历了父亲离世,却把悲伤掩埋在心底的白衣战士。  奋战“疫”线 盒饭就是团年饭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因为父亲重病,一直忙于工作的游仙区妇幼保健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杨仕荣内心深感亏欠。他要亲自下厨,
期刊
凉山州普格县大槽乡大槽村和阿坝州阿坝县垮沙乡哈木措村,是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实施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医院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先后派驻7名优秀青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助两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  从最艰苦村到全县烤烟销售第一村  大槽村有415户1400人,其中建檔立卡贫困户133户539人。全村最高海拔3780米,泥石流的地段多,山体滑坡风险高。在省卫健委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