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ph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针对农村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小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阅读水平普遍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成效:第一,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第二,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农村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老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如身临其境,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很好地引起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在学生心目中人物形象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鲜活,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时,我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前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利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兴趣爱好、思维活动的差异,便有了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按照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避免孤立分析,肢解语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课前与学生交流“朋友”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朋友”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阮恒犹豫、害怕、紧张、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恒认为献血会死去,但为了友情还坚持献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历程。
  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作“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
  二、立足文本,强化朗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既是目标,又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之后,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认知。因此,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主动地掌握语文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们常说“从娃娃抓起”,文学也不例外,从小就给孩子播下一粒文学的种子,这将对孩子一生的文学素养、人文修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抓起,本文论述在小学课堂内外如何抓好学生文学方面的培育。  关键词: 文学素养 课堂内外 语文教学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国内对文学的呼声很高。近些年由于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使得国人对中国人何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问题产生长期的争
摘 要: 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低年级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再现场景 ,唤起记忆,丰富说话内容;呈现画面,帮助理解,模仿说话;设置坡度,循序渐进,提高表达能力,起到创境、激情、拓展思维的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口语交际
摘 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信任和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求知欲高涨,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树立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不同学生都能发现自身价值,在创新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心,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以充分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它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换言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好心态对待教学,用好心情感染学生  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最好的心态面对学生,带着好心情上课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皮肤、黏膜、浆膜、血管、关节、心、肾及中枢神经系
摘 要: 要搞好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要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自学的过程。预习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语文能力也随之提高。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预习 自学能力培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