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alone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位儿童都有其先天的遗传和生物基础,儿童个体的发展会受到其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制约着儿童发展的可塑性。儿童又是一个社会的个体,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其社会性特征逐步显现成长、成熟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儿童的社会性潜能,使其与其它心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一、社会性的界定
  社会性所揭示的是儿童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典型的行为方式。例如:能够快乐的与其他人分享与合作;对他人的权利或做法给予适当的评价;能从较远的目标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不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特征总是在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得到发展的。区域活动营造了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其中,幼儿在适应环境,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中,形成典型的行为方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培养幼儿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应该充分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一)环境创设激发幼儿社会性发展
  区域活动的开展是以环境作依托,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下激发幼儿的兴趣、灵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在环境的创设、条件的提供方面占了相当大的角色,容易忽略幼儿参与的作用。创设的环境最终还是作用于幼儿,幼儿从一无所知的自然人发展到有一定想法、见解、判断能力的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区域环境作为幼儿活动的“小天地”,作为一个小团体的“小社会”,应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会获得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进行“交通工具”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布置当然要体现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可以在街上,认识交通信号灯、观察车辆的通行,同时认识汽车的种类,自己向有关人员咨询交通方面的知识,或与家长交流,还能从中发现路段车流量的问题等。最后,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作用于环境的创设。其实,幼儿在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认知系统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自己所创设、所熟识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一般通过游戏、讲述或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的社会认知,从而使社会性得到发展。
  (二)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
  区域活动以一种“小的社会形式”与幼儿相互作用,它创设了一份相对宽松、自由的活动气氛,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幼儿在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对自己的社会认知系统不断进步的过程。还是以“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为例。幼儿在美工区依照标志图制作标志,发现了自己不熟悉的标志。幼儿产生了认知的欲望,他就会与周围的小朋友商量讨论,如果结果不满意不能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就会增加幼儿的兴趣,会向老师请教。经过同化或顺应的过程而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认知。然后,他在生活中关注这类标志,也会讲给其他人听,这就是一个社会性的参与活动。
  分享与合作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由几个幼儿共同完成的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在进行“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中,美工区制作标志的幼儿与建构区拼插交通工具的幼儿共同建构一所交通指挥场所,并由餐厅的幼儿进行后勤服务,科学区幼儿负责结算,幼儿在活动中形成一个互动系统。大家开始设置了一个社会的场景,幼儿在其中协作、交流的过程,最后分享成功快乐。
  攻击性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其引发攻击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一般是因意见不和引发冲突,在攻击性强的幼儿身上表现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良的社会性倾向。在区域活动中是比较常见的,幼儿因为使用材料发生争执或活动角色分配上不一致而引发幼儿间冲突,冲突发生之后的协调过程是发展幼儿良好社会性的一个关键点。幼儿解决冲突、达到和谐,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之中,幼儿学会了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冲突的解决也就促进了幼儿的合作与分享。
  (三)评价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的,恰当、及时的评价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通过展示、讲述自己的活动成果,与同伴、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幼儿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既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让同伴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又是一個相互交流、提高的过程。幼儿的评价表面看似是一种认知倾向的评价,是在不断的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新的认知系统的过程。但挖掘其深层意义,幼儿能够大胆站在大家面前表述自己的意见,所需要的信心和勇气就是一个社会化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个性在社会中不断发展,又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并为社会所接纳。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康的个性系统。因此,引导幼儿评价活动成果,展示幼儿活动成果都是对幼儿活动的一种认可,幼儿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的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意识倾向,并在不断的循环中得以逐步的发展成熟。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中引导者、支持者、欣赏者、观察者、合作者,对幼儿活动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评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幼儿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认知水平,限制了幼儿对某些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在评价幼儿活动时,应尽量从幼儿认知系统方面加以引导,对每一个幼儿都形成正确的评价。让幼儿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提高幼儿发现不足、寻求进步,修正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更有效的促进幼儿情感、角色的开展。例如:幼儿在活动中,因为材料争持不下,他们想得更多是占有而不会考虑到别人。在幼儿自己不能解决情况下,教师的参与作用是很重要的。评价中,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全体幼儿的“警示”,将这一活动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讨论评价,形成正确的观点。当然,这一事例仅是活动事例中之一瞥。教育评价的多维度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只有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才能使其成长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的成功的“社会人”,作为教育者,不可忽视区域活动,虽然这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仅是窥豹一斑。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了解公立综合医院中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某二级甲等医院中层干部55名作为研究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研究组进行调查,与中国常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桥本病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桥本病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观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31-0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道、业、惑必须凭借教学语言,并以之为载体,方能有效地给学生进行传、授、解。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明确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独特功能。清代一些有作为的学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时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发挥其优势,避免其不足。本文作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劣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势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得到了普及
在Windows平台上,采用JSP、SQL数据库技术,开发基于B/S结构的图书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书籍信息管理、读者信患、管理、借阅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系统用户界面友好,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