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当前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自然资源和景观设计进行融合,在尽量少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提高景观的设计水平。本文主要对水利建设中的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现状;河流景观;景观建筑
引言:
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利工程建设已不再是单纯的防洪减灾和兴利,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修复、亲水绿化空间、人与自然和谐、水利文化传承等。从“人定胜天”的传统水利设计到与“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成为当今水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二、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现状
1、景观没有新的创意
综观现在的旅游景点,可以游玩的项目一般包含钓鱼、划船和农家乐,这几年来,也有一些景点根据自身的条件,推出苹果园和桃园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往往都是没有新意,单靠规模来吸引游客,很难达到想要的目的。
2、景区布置缺乏规划
首先是孤立性。水利工程景观基本的设施就是水,在布置景点的时候,一般都是把水作为景点的中心,对于周边景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漠视,这就让景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脱节。其次是封闭性。目前大部分的景区都存在自给自足的问题,管理者从方便治理的角度出发,一般都只留下一个或者两个出口,旅游者一般都需要从进口进来还从进口出去。但是水利工程景区一般都以长线的方式呈现,拖的线有点长,而旅游者一般一天时间根本就走不到头,这就导致很多景观沿线后头的景点根本就很少有人观看,而相对的管理和维护的人对这些景点也就比较漠视,最终导致这些景点衰败。最后是无序性。在景观的设置上,一般都是只考虑平面图的效果,而不考虑实际的情况和游客的心理。比方说很多的景观内两个景点之间都会有一片草坪间隔,而且连接景点的路径一般都是L型的小路,这就让旅游者一眼可以看到另一个景点,但是按照路径走过去却要花费一番周折,为了更快到达下一个景点,很多时候游客就会直接从草坪上走过去。
3、景观规划考虑不够周全。
水利工程的主要景观就是水,但是旅游者如果一直看到的就是满眼的水,水面没有变化,人们又不能参与,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很快就会产生视觉疲倦。这主要是在景观规划的时候,旅游者周全的进行思考,从旅游者的角度考虑,而引起的。
三、水利建设河流景观设计
1、沿河绿地
河流景观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的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水利工程的轮廓,延续水利文化。同时以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形象。
2、扩展沿河水面
增加蓄水面积,形成人工湖美景。便于居民欣赏水域景观,在景观建设中需要有亲水性,创造人与水接近的条件,如亲水平台、亲水广场、景观桥梁、亲水步道、滨水建筑。河道景观设计考虑观赏者可能到达的角度和位置,比如站在桥上所看的“流轴景”,站在彼岸所看的“对岸景”,乘船河面所看的“水上景”,身处滨河建筑上的“俯瞰景”。
3、水土保持
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坡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毛石可以采用景观性比较好的黄石、卵石、千层石等景观石。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或者生态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多为当地树种,譬如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樱花、桃树等花乔木和黄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藤类和灌木类,以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在线条优美起伏的绿色地形上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达到区域绿化四季长青、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5、景观小品 通过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小品结合其使用功能宣传景观主题和文化。如:雕塑小品(主题雕塑、典故浮雕)、水景小品(喷泉、跌水、假山)、围合与阻拦小品(栏杆、景墙、花架)。另外还有功能性小品,如:展示小品(说明牌、指示牌)、卫生小品(厕所、果皮箱)、亮化小品(草坪灯、景观灯)、休憩小品(亭、廊、座椅)。这些元素可以结合主题文化,塑造主题形象。
6、夜景亮化
通过亮化、绿化和水面之间的互相协调,互为依托,达到沿河两岸的植物和建筑在灯光的照射下,显现出建筑的独特美、艺术美,增强河岸的纵深感;树木、花草、小品、庭园灯烘托出河岸的恬静、温馨。亮化中的河岸、乔木、灌木极富层次感和美感,草坪在两岸绿树的映衬和河水的倒映下,可以产生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的效果。水景亮化是水利景观的点睛之笔,合理运用“点线面”布局,高低错落,明暗相间。切忌不论主次、不分空间的滥用光源。
四、水利工程中的景观建筑设计
1、沿江防洪水利工程的景观建筑设计
1.1江河沿岸是一条天然美丽的风景线,在进行防洪工程设计时要与景观建筑设计结合一并考虑。应根据防洪工程特征,规划用地条件、人文条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合理地利用堤内外可用空间。例如在山东青岛外滩开发建筑工程规划中景区划分为以下5个功能分区:(1)花苑区——花卉商店、花窑等。(2)儿童游乐区——儿童的游戏场、戏水池等。(3)视昕赏悦区——蝴蝶音乐广场、音乐喷泉、叠泉清音等。(4)静心休闲区——荷花湖、风荷香洲等。(5)健身娱乐区——灯光、场地、音响设备等。各区均有中心景观建筑,区与区之问有中央林荫道联系,闹静分明,功能各异以适应游人不同爱好和需要。
1.2景观建筑设计。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建筑风格有中国古典林、日本古典周林、欧美林等多种风格,由于民族性、社会背最及自然环境等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造园形式,现代人对“环境”的需求可分为感官生理、心理及环境上的需求四部分,不同的水利工程,根据其特点.选择恰当的风格进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大型水利枢纽的总体形象设计
大型水利枢纽的总体形象设计非常重要,故在管理区规划设计中要统一规划,对枢纽中的每一个建筑物均应按景观建筑设计原则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使水利枢纽能很好的协调景观建筑风格和形象。
3、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景观建筑设计
以往的水利工程构筑物一般不注意外观的造型设计,所以大多外形单调呆板。如果在满足工程本身的前提下将其作为一处景观建筑来处理,便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园林化和景观设计规划是水利工程旅游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也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水利工程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景观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永庆.浅谈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
[2]尹平.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设计[J].东北水利水电,2009.
[3]郭光华.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关键词】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现状;河流景观;景观建筑
引言:
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利工程建设已不再是单纯的防洪减灾和兴利,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修复、亲水绿化空间、人与自然和谐、水利文化传承等。从“人定胜天”的传统水利设计到与“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成为当今水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二、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现状
1、景观没有新的创意
综观现在的旅游景点,可以游玩的项目一般包含钓鱼、划船和农家乐,这几年来,也有一些景点根据自身的条件,推出苹果园和桃园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往往都是没有新意,单靠规模来吸引游客,很难达到想要的目的。
2、景区布置缺乏规划
首先是孤立性。水利工程景观基本的设施就是水,在布置景点的时候,一般都是把水作为景点的中心,对于周边景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漠视,这就让景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脱节。其次是封闭性。目前大部分的景区都存在自给自足的问题,管理者从方便治理的角度出发,一般都只留下一个或者两个出口,旅游者一般都需要从进口进来还从进口出去。但是水利工程景区一般都以长线的方式呈现,拖的线有点长,而旅游者一般一天时间根本就走不到头,这就导致很多景观沿线后头的景点根本就很少有人观看,而相对的管理和维护的人对这些景点也就比较漠视,最终导致这些景点衰败。最后是无序性。在景观的设置上,一般都是只考虑平面图的效果,而不考虑实际的情况和游客的心理。比方说很多的景观内两个景点之间都会有一片草坪间隔,而且连接景点的路径一般都是L型的小路,这就让旅游者一眼可以看到另一个景点,但是按照路径走过去却要花费一番周折,为了更快到达下一个景点,很多时候游客就会直接从草坪上走过去。
3、景观规划考虑不够周全。
水利工程的主要景观就是水,但是旅游者如果一直看到的就是满眼的水,水面没有变化,人们又不能参与,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很快就会产生视觉疲倦。这主要是在景观规划的时候,旅游者周全的进行思考,从旅游者的角度考虑,而引起的。
三、水利建设河流景观设计
1、沿河绿地
河流景观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的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水利工程的轮廓,延续水利文化。同时以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形象。
2、扩展沿河水面
增加蓄水面积,形成人工湖美景。便于居民欣赏水域景观,在景观建设中需要有亲水性,创造人与水接近的条件,如亲水平台、亲水广场、景观桥梁、亲水步道、滨水建筑。河道景观设计考虑观赏者可能到达的角度和位置,比如站在桥上所看的“流轴景”,站在彼岸所看的“对岸景”,乘船河面所看的“水上景”,身处滨河建筑上的“俯瞰景”。
3、水土保持
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坡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毛石可以采用景观性比较好的黄石、卵石、千层石等景观石。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或者生态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多为当地树种,譬如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樱花、桃树等花乔木和黄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藤类和灌木类,以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在线条优美起伏的绿色地形上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达到区域绿化四季长青、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5、景观小品 通过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小品结合其使用功能宣传景观主题和文化。如:雕塑小品(主题雕塑、典故浮雕)、水景小品(喷泉、跌水、假山)、围合与阻拦小品(栏杆、景墙、花架)。另外还有功能性小品,如:展示小品(说明牌、指示牌)、卫生小品(厕所、果皮箱)、亮化小品(草坪灯、景观灯)、休憩小品(亭、廊、座椅)。这些元素可以结合主题文化,塑造主题形象。
6、夜景亮化
通过亮化、绿化和水面之间的互相协调,互为依托,达到沿河两岸的植物和建筑在灯光的照射下,显现出建筑的独特美、艺术美,增强河岸的纵深感;树木、花草、小品、庭园灯烘托出河岸的恬静、温馨。亮化中的河岸、乔木、灌木极富层次感和美感,草坪在两岸绿树的映衬和河水的倒映下,可以产生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的效果。水景亮化是水利景观的点睛之笔,合理运用“点线面”布局,高低错落,明暗相间。切忌不论主次、不分空间的滥用光源。
四、水利工程中的景观建筑设计
1、沿江防洪水利工程的景观建筑设计
1.1江河沿岸是一条天然美丽的风景线,在进行防洪工程设计时要与景观建筑设计结合一并考虑。应根据防洪工程特征,规划用地条件、人文条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合理地利用堤内外可用空间。例如在山东青岛外滩开发建筑工程规划中景区划分为以下5个功能分区:(1)花苑区——花卉商店、花窑等。(2)儿童游乐区——儿童的游戏场、戏水池等。(3)视昕赏悦区——蝴蝶音乐广场、音乐喷泉、叠泉清音等。(4)静心休闲区——荷花湖、风荷香洲等。(5)健身娱乐区——灯光、场地、音响设备等。各区均有中心景观建筑,区与区之问有中央林荫道联系,闹静分明,功能各异以适应游人不同爱好和需要。
1.2景观建筑设计。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建筑风格有中国古典林、日本古典周林、欧美林等多种风格,由于民族性、社会背最及自然环境等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造园形式,现代人对“环境”的需求可分为感官生理、心理及环境上的需求四部分,不同的水利工程,根据其特点.选择恰当的风格进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大型水利枢纽的总体形象设计
大型水利枢纽的总体形象设计非常重要,故在管理区规划设计中要统一规划,对枢纽中的每一个建筑物均应按景观建筑设计原则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使水利枢纽能很好的协调景观建筑风格和形象。
3、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景观建筑设计
以往的水利工程构筑物一般不注意外观的造型设计,所以大多外形单调呆板。如果在满足工程本身的前提下将其作为一处景观建筑来处理,便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园林化和景观设计规划是水利工程旅游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也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水利工程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景观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永庆.浅谈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
[2]尹平.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设计[J].东北水利水电,2009.
[3]郭光华.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