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re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措施
  
  自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而且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递增。据统计,2009年内地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0万,2010年内地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约630万,2011年内地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而且最近两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进步萎缩,大学生就业不但面临群体内部竞争还要面临巨大的外部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方面
  1.就业期望值过高。当今许多大学生仍存在优越感,思想依然沉浸在“精英教育”时期,缺乏对社会的客观认识,不能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自我评价、自我定位及就业期望值偏高驱使毕业生把自己的就业目标定的很高,并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可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就容易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理想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
  2.能力不足、缺乏求职技巧。许多毕业生就业前不主动搜寻招聘信息,只是被动地等待学校、老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有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能干什么工作。甚至很多毕业生不会写个人简历,不懂面试技巧,不能有效地推销自己,到处碰壁。求职技巧的缺乏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候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如期顺利实现就业。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缺少专业技能或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在同等的劳动力竞争中不能展示自己的优势而难以符合企业需要。
  3.就业观念“求稳”、“求实”,不切实际。根据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虽然就业观念已由过去的“毕业就想做白领”转变得切合实际了,但在地域选择上,其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过于看重东部发达地区,过于看重国有企业的性质,不愿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乡村地区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这种“求稳”、“求实”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切实际。
  4.综合素质较低。用人单位反映,当代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能做到全面发展的很少,很多大学生在道德文化方面还很欠缺,特别是在真诚、勤奋、责任感方面;还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较差,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二)客观方面
  1.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包分配”到现在的“双向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因素,但是仍然有多地方影响着毕业生就业。众所周知,高校的就业工作一般是由学工处直接挂牌领导的,许多高校学工处并未完全尽职尽责,往往用“灵活就业”的幌子来提高所谓的就业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就业”。毕业生户籍又是由公安部门管理的,而档案的管理往往依靠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这些部门之间沟通欠佳,给毕业生找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现在是开放的市场经济,应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大化利用,而有些地区为了狭隘的眼前利益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从而大大限制了毕业生就业。因为我们应该打破这些限制,建立真正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
  2.用人单位未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当今社会企业追求职工高学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要步入企业的高门槛都得凭借一张“拿的出手的”毕业证,企业抓住这一社会走势,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不仅如此,应届毕业生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难以符合企业“胃口”,而企业也不想把时间花在毕业生培训上,所以毕业生要想在大浪里淘得一粒金就不得不勉强自己接受低资岗位。企业用人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卖猪肉、本科生搞卫生等一场场闹剧。
  3.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初出象牙塔就面临择业、就业等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这就使得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变得尤为重要,可是各个高校往往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其管理幅度也相对较小,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指导时间相对较短,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观问题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创建正确的舆论环境,旗帜鲜明的倡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开展“大学生下乡实践小分队”、“大学生基层假期体验”等一系列创先争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使大学毕业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庸俗的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2.大学生应更新就业观念。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自己“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还存在大量的人才空缺。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奋斗意识。在创先争优的时代背景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中锻炼自己,发掘潜能。可以到西部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实现并完善自己的求职道路。
  3.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义务劳动中培养自身真诚、勤奋、责任心等优秀品格,让自身在岗位竞争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基层及偏远地区就业,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客观问题的途径
  1.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根据市场需求,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应将学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实现动态平衡。另外,政府还应主动为高校和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企业可以携手开发专业岗位,在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进行岗位培训,有助于其顺利就业。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用人单位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但热情高、干劲足,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一方面,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4.完善去西部就业大学生的保障工作。“去得了”这第一步迈出去了,又如何保证“留下来”呢?这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政策,通过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让大学生能够在西部扎根。一项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显示,75%的人认为,如不能获得编制,村官不会是自己的终生职业;有超过90%的人希望通过考公务员或获得事业编制求得稳定和较高的收入。这就提醒我们,从入口做好大学生西部、基层就业的宣传、动员工作后,仍要采取相应政策,如落实编制、保障待遇等,让大学生能安心地留在西部。同时,还应满足大学生继续充电、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如通过加强培训、开展东西部人才交流等方式,让西部就业的大学生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起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的人才流动和新鲜血液的加入,能够使西部地区的人才环境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只有建立健全“去得了”、“留得住”、“能流动”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才能实现西部建设和个人价值的双赢,才能真正让大学生在西部的土地上站稳脚跟,大展宏图。
  
  参考文献
  [1]李升兴.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作者简介:
  申晓红(1986—),男,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09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尊实(1947—),辽宁辽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任燕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公共管理等。
其他文献
因为交通网络系统中路桥施工作业的地理环境及建设条件均极为复杂多变,所以在具体路桥工程建造环节中,其防水型路基表面层的质量缺陷显得相对突出.为了有效处理路桥防水型路
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动力源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评价一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基准.当前国内外常采用国民经济核算公式或总需求公式来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这两种
【摘要】网络游戏一直被大多数教师和家长视作“毒瘤”,即使是“严加看管”也无法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网络游戏迅速发展之时,一再地对网络游戏进行批评指责已无济于事,此时,转换视角,对网络游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并且想方设法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积极;引导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对网络游戏的定义, 网络游戏(也称在线游戏),是利用TCP/IP
There is no free lunch. The saying may be another explana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proceeding at the cost of economic acceleratio
期刊
期刊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作为纺织行业新的增长点,在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十二五”规划后半段的发展指明道路,也为“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做出较好
文章研究了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缺陷,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对策,以期有助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
行政单位中的党群思政工作有着统一的思想认识,能够充分发挥职员的主力军作用和干部的带头作用,对实现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党群机关一般是指党务部门和群众团体,其中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