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但是,这种以分散、小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家庭经营难以与竞争激烈的大市场相适应。因此,需要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实现规模经营。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机合作社在黑龙江省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取代了其它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成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人少地多,地势平坦,土地连片,适于大面积机械耕作。农机合作社发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在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中,从耕地规模连片、土质肥沃、适于大农机作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发展“以土地入社为核心、以现代农机为载体、以生产合作为纽带”的现代综合经营性合作社模式,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全省农村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其影响机理是什么?现实表现如何?这些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及其来源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系统地分析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是如何影响农民总收入、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转移性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找出农机合作社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机合作社健康流转农地,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关于农机合作社及其流转土地的历程与现状分析。一是对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将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二是对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规范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三是对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面积增长较快,土地经营效益日益明显。通过对农机合作社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的了解分析,为研究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打下坚实基础。关于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影响程度的分析。通过对农机合作社服务区域农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运用DID模型分析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包括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总收入、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关于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分析。通过构建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助农增收的实现路径,将农机合作社与农民之间通过农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即农机合作社与农民农地流转环节、农机合作社生产经营环节和农机合作社利润分配环节。从不同环节中,选取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实地数据采集,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农民总收入的影响大小,以此来说明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关于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影响农民收入的案例分析。通过对黑龙江省典型农机规范社的深入调查,将四个典型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分为诞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进行描述,采用比较案例分析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发现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确实会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通过农地流转方式、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利润分配方式三个环节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从实践的角度,对全文阐述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完善与深化。基于农民增收视角对促进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是破解农民收入增长慢的一条重要途径,针对促进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提高农民收入,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括促进农机合作社自身健康发展、鼓励农机合作社采用入股形式流转农地、建立农地流转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农地流转的关联保障制度、强化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服务职能等,以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建立了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农机合作社、农地流转和农民收入有机结合。二是运用DID模型量化了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总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程度。三是将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为农地流转、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三个环节,从这三个环节选取影响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总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农民转移性收入影响机理。四是通过典型实践,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法,进一步多视角的分析了农机合作社流转农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