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经济迅猛增长,人与人的接触沟通日益紧密,一个无法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人要想全面发展自己、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是很困难的。新课标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拥有流畅严密的表达能力,它需要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地培养、锻炼。在这个过程中,语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我喜欢抛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发表看法,他的手高高地举过头顶,身子开始在凳子上扭动,可当他站起来发言时却支支吾吾表述不清,或者断断续续只言片语毫无条理。我相信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只是由于平时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机会太少,胆怯、紧张、羞涩等因素使得学生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对自己还不够自信。而且,在长期追求高分的教育事实面前,学生习惯了记录——熟记——呈现的学习模式,突然遇到一位喜欢抛问题的老师他们会一时无法接受,上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想象了。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我们只能面对死水般的课堂。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
一、从学生的需要取材
翻阅学生的日记,我发现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他们急切地想了解陌生的同学,想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为了满足学生的沟通要求,我设计了以“找朋友”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并让学生事先作了充分准备。活动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然后进入“我想和XX做朋友”环节,谈谈选择的理由;最后在《找朋友》的歌声中与找到的朋友手拉手即兴表演一个节目,把活动推向高潮。
事后,学生在日记中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当我刚站到讲台上向同学介绍自己时,我很紧张,感觉像飘在高高的空中,云里雾里。突然,耳边传来第一排同学小声的议论:“她讲得真好,声音响亮,表达流畅,真希望待会儿我也能像她一样!”听到这些,我的脚好像一下子落到了地上,浑身充满了自信。当我演讲完毕,同学们赞许的目光、热烈的掌声让我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也让我交到了很多新朋友。老师,我们都喜欢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吧!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看到同学在讲台上流利地演讲,我很羡慕。虽然我对自己这次的演讲不太满意,但我毕竟勇敢地站到了大家面前,这是我的第一次,相信下次我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老师,多举办几次这样的活动吧!
由此可见,学生内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表达需要,我们要善于发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让学生体验到流利表达内心想法的满足感。
二、从现有的教材取材
初一的教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少文章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类似体验。这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一个很好的契入口。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谈到童年,每个人都有无尽的话想说。学完本单元的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以“童年”为主题的语言训练。主题刚抛出,学生在座位上就开始叽叽喳喳地交流起来了。看着学生脸上灿烂的笑容,我知道这次的活动会很成功。果不其然,当课代表抛砖引玉地说了童年的一件趣事后,课堂气氛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童年:快乐的、调皮的、辛酸的、苦闷的……当学生讲述的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时,他们摆脱了羞涩胆怯,语言组织能力也好像明显提高了:语言变得流畅;语句变得通顺;词语变得丰富有活力。随着学生生动形象的描叙,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童年的小河、童年的花草、童年的竹林……
人人心中都有丰富的一面,何况是处于人生最开心无虑阶段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呢?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事情为话题,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信心。当学生的“心中的口”真正被打开了,你还担心他们不说、不会说吗?
三、从课外的书籍取材
《新人文读本》编选的文章,有着许多震撼心灵的深刻内涵。创造奇迹的爱心故事,透明纯净的童心天空,温暖人间的美德修养,笑傲挫折的平静坦然,奇趣多彩的自然景观,广博深远的科技前景……缤纷的文字散发着馨香的人文气息,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漫游于这如茶似泉的文章间,我想到了我的学生。虽已是初中生了,但他们的很多行为与年龄不太相符:向别人借东西不知说谢;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之坦然;看见老师头一偏便过去了,视而不见;心理承受能力差,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斤斤计较……想到这些,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何不针对这些现象搞个活动,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呢?既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又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为此,我从中挑选了几篇篇幅不是太长的文章要求学生深读并联系实际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以备课上交流。
学生读了《有温度的词汇》、《用心与感恩》、《你就是一道风景》等文章深有感触,他们联系父母、联系自己谈了很多。这次活动的气氛深沉严肃,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听来撼人心扉,我不禁感叹:原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真的情感平淡,只是“未到动情时”;原来学生对“谢谢”二字的理解是很丰富的。
这次活动使学生的口语交流范围拓宽了。很多家长告诉我孩子现在愿意跟他们沟通了;学生看见我都会说“奚老师好!”或者露出羞涩的笑容,遇事也能自然顺畅地跟我交流;同学之间常听到“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伸手不打笑脸人”,彼此间的谈话更舒心宽泛了。内心有深切的感情体悟,外面有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校说,在家说,大家说,你还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吗?
教学过程中,我喜欢抛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发表看法,他的手高高地举过头顶,身子开始在凳子上扭动,可当他站起来发言时却支支吾吾表述不清,或者断断续续只言片语毫无条理。我相信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只是由于平时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机会太少,胆怯、紧张、羞涩等因素使得学生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对自己还不够自信。而且,在长期追求高分的教育事实面前,学生习惯了记录——熟记——呈现的学习模式,突然遇到一位喜欢抛问题的老师他们会一时无法接受,上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想象了。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我们只能面对死水般的课堂。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
一、从学生的需要取材
翻阅学生的日记,我发现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他们急切地想了解陌生的同学,想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为了满足学生的沟通要求,我设计了以“找朋友”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并让学生事先作了充分准备。活动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然后进入“我想和XX做朋友”环节,谈谈选择的理由;最后在《找朋友》的歌声中与找到的朋友手拉手即兴表演一个节目,把活动推向高潮。
事后,学生在日记中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当我刚站到讲台上向同学介绍自己时,我很紧张,感觉像飘在高高的空中,云里雾里。突然,耳边传来第一排同学小声的议论:“她讲得真好,声音响亮,表达流畅,真希望待会儿我也能像她一样!”听到这些,我的脚好像一下子落到了地上,浑身充满了自信。当我演讲完毕,同学们赞许的目光、热烈的掌声让我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也让我交到了很多新朋友。老师,我们都喜欢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吧!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看到同学在讲台上流利地演讲,我很羡慕。虽然我对自己这次的演讲不太满意,但我毕竟勇敢地站到了大家面前,这是我的第一次,相信下次我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老师,多举办几次这样的活动吧!
由此可见,学生内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表达需要,我们要善于发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让学生体验到流利表达内心想法的满足感。
二、从现有的教材取材
初一的教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少文章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类似体验。这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一个很好的契入口。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谈到童年,每个人都有无尽的话想说。学完本单元的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以“童年”为主题的语言训练。主题刚抛出,学生在座位上就开始叽叽喳喳地交流起来了。看着学生脸上灿烂的笑容,我知道这次的活动会很成功。果不其然,当课代表抛砖引玉地说了童年的一件趣事后,课堂气氛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童年:快乐的、调皮的、辛酸的、苦闷的……当学生讲述的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时,他们摆脱了羞涩胆怯,语言组织能力也好像明显提高了:语言变得流畅;语句变得通顺;词语变得丰富有活力。随着学生生动形象的描叙,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童年的小河、童年的花草、童年的竹林……
人人心中都有丰富的一面,何况是处于人生最开心无虑阶段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呢?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事情为话题,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信心。当学生的“心中的口”真正被打开了,你还担心他们不说、不会说吗?
三、从课外的书籍取材
《新人文读本》编选的文章,有着许多震撼心灵的深刻内涵。创造奇迹的爱心故事,透明纯净的童心天空,温暖人间的美德修养,笑傲挫折的平静坦然,奇趣多彩的自然景观,广博深远的科技前景……缤纷的文字散发着馨香的人文气息,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漫游于这如茶似泉的文章间,我想到了我的学生。虽已是初中生了,但他们的很多行为与年龄不太相符:向别人借东西不知说谢;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之坦然;看见老师头一偏便过去了,视而不见;心理承受能力差,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斤斤计较……想到这些,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何不针对这些现象搞个活动,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呢?既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又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为此,我从中挑选了几篇篇幅不是太长的文章要求学生深读并联系实际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以备课上交流。
学生读了《有温度的词汇》、《用心与感恩》、《你就是一道风景》等文章深有感触,他们联系父母、联系自己谈了很多。这次活动的气氛深沉严肃,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听来撼人心扉,我不禁感叹:原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真的情感平淡,只是“未到动情时”;原来学生对“谢谢”二字的理解是很丰富的。
这次活动使学生的口语交流范围拓宽了。很多家长告诉我孩子现在愿意跟他们沟通了;学生看见我都会说“奚老师好!”或者露出羞涩的笑容,遇事也能自然顺畅地跟我交流;同学之间常听到“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伸手不打笑脸人”,彼此间的谈话更舒心宽泛了。内心有深切的感情体悟,外面有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校说,在家说,大家说,你还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