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舞台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到“前台”,成为驰骋政坛的风云人物。2005年底,瑟利夫当选利比里亚总统,成为这个国家和整个非洲大陆的第一位女总统;2006年初,南美国家智利迎来了第一位女总统巴切莱特;默克尔当选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总理;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的韩国出现了女总理;2006年底的美国中期选举则产生了众议院的第一位女议长南希·佩洛西。女性在政治上正在不断展现自己的才华,打破了这个领域由男性独霸天下的局面。对此,许多人认为,这是女权运动的胜利,女权运动迎来了新高潮。其实,女性频频亮相世界政坛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政治层面,更深刻的则是女权主义理论在实践领域纵深发展的结果。
“女权主义”来源于英文中的feminism,它首次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含义一直都处于演变之中。它的最为宽泛的意义是指性别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这是一个政治权力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女权主义一般都把社会学中的“社会性别”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和核心。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大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也有人称之为“父权社会”。这样的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就被不断地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女人,其基本特征就是男强女弱,并由此派生出“男尊女卑”。因此,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男人和女人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后天塑造为如此。这种“社会性别定轨”严重损害了个体的权益和发展,对于女性尤其如此。它不仅是男女不平等和性别对立的产物,而且是维系这种局面的基本工具。如何改变这种定轨,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理论界历来有不同的主张。“进化主义”流派倾向于首先应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并且依靠社会进步逐渐解决这个问题;“构建主义”流派则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女性的自我努力,来打破以往的社会定轨,这样才能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feminsm在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起演化为一个热门话题,一种社会思潮,它既关乎妇女的解放运动,有其政治的目标和追求,又是一种社会批评范式,有其学术上的追求。在经历了19世纪中叶争夺选举权、教育权为主要目标和20世纪中叶消除两大差别为基调的两次女权主义浪潮后,女权主义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联合国宣布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宣布1975-1985年为“联合国妇女十年”,并于1975、1980、t985、1995先后召开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女权运动成为了当今世上界上最有影响力、最成功的社会运动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女权主义运动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继续把改变政治和经济制度、使妇女获得更多的平等机会作为目标,二是重视唤醒单个妇女的自我意识,反对妇女组织那种“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两个流派在许多目标上具有共识,其中就包括增加妇女在政治进程中的参与机会。在包括女权运动在内的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在政治领域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女性人数日益增加,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有20多位女性活跃于各国政坛,特别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女性频繁进入国家的权力中心,如南希·佩洛西、希拉里、赖斯,被人们称为华盛顿雄心勃勃的“新三驾马车”,正活跃于美国政坛的最高层。这些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女性走出性别定轨的希望。
但是应该认识到,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在当今社会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女性政治家走到“前台”也很难改变以男性为主的政治特性,也没有真正提升女性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性别是政治的潜规则。千百年来,政治和权力一直由男性掌控,女性则生儿育女、料理家务。以美国为例,虽然女性参政浪潮震荡美国,但调查表明,美国的妇女与男性持有相同的政治观点,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且参与选举的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但被选人政府的妇女人数却少之又少。为此,人们提出三种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一是妇女天生对政治没有兴趣,二是妇女的个人生活结构不允许她们轻易地参与政治活动,三是与男性相比,在政治上,妇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被确定为一种被动的角色。所以,即使女性选民多于男性,也难以改变男性以绝对优势控制政府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除了对保障妇女的基本人权和不歧视女性原则有着基本的认同外,对妇女究竟应该有哪些权利,应该怎样得到尊重以及应该如何定义和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这类问题,还存在着不一致的回答。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过程中,女性在贫困人口中占据大多数。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的“结构调整”政策更加剧了她们的困境;而发达国家的新保守主义上台又使女权主义者受到攻击。国际社会通过的有关实现男女平等的文件也没有真正得到施行,不少国家建直的旨在推动男女平等的政府机构形同虚设。在许多国家,大多数女性仍然遭受着种种歧视,甚至还有许多女性仍苦苦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凡此种种,都对女性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尽管如此,从发展的角度讲,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从追求平等、应有的地位,到现在使女权主义成为全球和平、生态运动的中心,当代女权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的知识基础、话语体系、价值体系等都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女权主义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将从争取两性的和谐发展,到性别定轨的模糊化,包括女性在内的每个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从而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使得女性群体而非其中的个体和男性群体一样,走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舞台?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女权主义”来源于英文中的feminism,它首次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含义一直都处于演变之中。它的最为宽泛的意义是指性别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这是一个政治权力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女权主义一般都把社会学中的“社会性别”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和核心。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大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也有人称之为“父权社会”。这样的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就被不断地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女人,其基本特征就是男强女弱,并由此派生出“男尊女卑”。因此,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男人和女人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后天塑造为如此。这种“社会性别定轨”严重损害了个体的权益和发展,对于女性尤其如此。它不仅是男女不平等和性别对立的产物,而且是维系这种局面的基本工具。如何改变这种定轨,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理论界历来有不同的主张。“进化主义”流派倾向于首先应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并且依靠社会进步逐渐解决这个问题;“构建主义”流派则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女性的自我努力,来打破以往的社会定轨,这样才能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feminsm在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起演化为一个热门话题,一种社会思潮,它既关乎妇女的解放运动,有其政治的目标和追求,又是一种社会批评范式,有其学术上的追求。在经历了19世纪中叶争夺选举权、教育权为主要目标和20世纪中叶消除两大差别为基调的两次女权主义浪潮后,女权主义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联合国宣布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宣布1975-1985年为“联合国妇女十年”,并于1975、1980、t985、1995先后召开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女权运动成为了当今世上界上最有影响力、最成功的社会运动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女权主义运动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继续把改变政治和经济制度、使妇女获得更多的平等机会作为目标,二是重视唤醒单个妇女的自我意识,反对妇女组织那种“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两个流派在许多目标上具有共识,其中就包括增加妇女在政治进程中的参与机会。在包括女权运动在内的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在政治领域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女性人数日益增加,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有20多位女性活跃于各国政坛,特别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女性频繁进入国家的权力中心,如南希·佩洛西、希拉里、赖斯,被人们称为华盛顿雄心勃勃的“新三驾马车”,正活跃于美国政坛的最高层。这些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女性走出性别定轨的希望。
但是应该认识到,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在当今社会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女性政治家走到“前台”也很难改变以男性为主的政治特性,也没有真正提升女性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性别是政治的潜规则。千百年来,政治和权力一直由男性掌控,女性则生儿育女、料理家务。以美国为例,虽然女性参政浪潮震荡美国,但调查表明,美国的妇女与男性持有相同的政治观点,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且参与选举的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但被选人政府的妇女人数却少之又少。为此,人们提出三种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一是妇女天生对政治没有兴趣,二是妇女的个人生活结构不允许她们轻易地参与政治活动,三是与男性相比,在政治上,妇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被确定为一种被动的角色。所以,即使女性选民多于男性,也难以改变男性以绝对优势控制政府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除了对保障妇女的基本人权和不歧视女性原则有着基本的认同外,对妇女究竟应该有哪些权利,应该怎样得到尊重以及应该如何定义和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这类问题,还存在着不一致的回答。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过程中,女性在贫困人口中占据大多数。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的“结构调整”政策更加剧了她们的困境;而发达国家的新保守主义上台又使女权主义者受到攻击。国际社会通过的有关实现男女平等的文件也没有真正得到施行,不少国家建直的旨在推动男女平等的政府机构形同虚设。在许多国家,大多数女性仍然遭受着种种歧视,甚至还有许多女性仍苦苦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凡此种种,都对女性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尽管如此,从发展的角度讲,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从追求平等、应有的地位,到现在使女权主义成为全球和平、生态运动的中心,当代女权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的知识基础、话语体系、价值体系等都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女权主义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将从争取两性的和谐发展,到性别定轨的模糊化,包括女性在内的每个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从而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使得女性群体而非其中的个体和男性群体一样,走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舞台?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责任编辑 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