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转换与文化意义嬗变——以《归来》的电影改编为言说中心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迷上了练太极拳,享受在含蓄内敛的慢运动中感受行云流水的力量美。练习中,我发现,太极拳是一种思想拳,充满了哲理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修炼太极拳,让我对生命、对事业、对传统文化都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尤其是令我十分头疼的班级管理工作,领悟颇多。如果用太极拳的战术思维去管理班级,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是否可以事半功倍呢?  第一招是太极拳的核心“以柔克刚”。在班级管理中,教师
摘 要:作为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电视节目之一”的《鲁豫有约》在开播15年后迎来了新的转型,打造出的全新真人秀式谈话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于2016年8月起在东南卫视开播。走出演播室的“真人秀”式对话毫无疑问成为了该节目的最大亮点,而短时间的收视成果和强有力的节目效应也是创新的成功体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着手,分析电视谈话类栏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一切真知都来源于正确的感知,学生审题也不例外。我们时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粗心,审题不过细,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对感知规律的运用不够,是学生审题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遵循感知的协同性,多法结合理题意  感知的协同性是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对象,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因此,学生审题时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