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溪市是全国知名的煤铁之城,近年来,本溪紧紧围绕近海、近中心的“两近”区域定位,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以发展保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全市经济总量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2.8倍,财政收入增长了4.6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了2.5倍。回顾本溪转型发展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收获。
一,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本溪以钢铁立市,钢铁产业一直是本溪的支柱产业,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本钢做好、把钢铁产业做强”的核心思路。一是将原本钢集团和北钢集团合并重组。重组后的新本钢展现了1+1>2的效应,拥有东北最大的4747立方米高炉,世界轧幅最宽、水平最高的2300毫米热轧机组,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钢铁行业中连续三年实现出口总量第一、出口比例第一。二是围绕本钢推动钢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规划建设了桥北、东风湖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及南芬高新铸件、明山汽车零部件、本溪县人参铁加工等5个产业集群,已集聚企业350多户,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溪是辽宁省中药材的主产区和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具备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扎实基础。2008年以来,在沈阳和本溪的节点上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国药都,以此来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布局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实现投资总额1000亿元,引进医药类研发机构39家,引进沈阳药科大学等6所大学,引进各类项目200多个,积蓄产能超千亿元,96家药业企业在建和投产运营,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物流、大学城、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医药产业聚集区,成为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面新旗帜。
三,注重产城结合同步推进。依托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沈阳和本溪的节点上规划建设了沈本新城,用产业的发展壮大支撑新城建设,用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助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沈本一体化。目前,沈本新城建成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路网、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基本完善,集聚人口15万人;沈本两个城市已经实现了空间、经济、交通、通讯、工商、社会事业等多领域的对接和融合,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一体化网络正式启动,实现了“024”区号共享,沈本互通公交项目即将投入运营。在加快建设新城的同时,不断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设了体育馆、博物馆、规划馆、枫叶广场、建设广场等一批市民休闲娱乐场所,连续多年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和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老工业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正在焕发新的青春和活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近年来,本溪市坚持以民生为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增进人民福祉。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达标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三补”,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农保”和“新农合”,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涉及民生的各项保障标准,均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坚决放弃了有污染的GDP。先后关闭了本钢一铁厂,关停搬迁了6座水泥厂,关闭了334家重点污染源,建成了8座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场;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本溪市由过去“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变成了美丽的宜居城市。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本溪市委书记)
责编/周素丽 美编/石玉
一,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本溪以钢铁立市,钢铁产业一直是本溪的支柱产业,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本钢做好、把钢铁产业做强”的核心思路。一是将原本钢集团和北钢集团合并重组。重组后的新本钢展现了1+1>2的效应,拥有东北最大的4747立方米高炉,世界轧幅最宽、水平最高的2300毫米热轧机组,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钢铁行业中连续三年实现出口总量第一、出口比例第一。二是围绕本钢推动钢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规划建设了桥北、东风湖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及南芬高新铸件、明山汽车零部件、本溪县人参铁加工等5个产业集群,已集聚企业350多户,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溪是辽宁省中药材的主产区和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具备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扎实基础。2008年以来,在沈阳和本溪的节点上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国药都,以此来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布局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实现投资总额1000亿元,引进医药类研发机构39家,引进沈阳药科大学等6所大学,引进各类项目200多个,积蓄产能超千亿元,96家药业企业在建和投产运营,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物流、大学城、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医药产业聚集区,成为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面新旗帜。
三,注重产城结合同步推进。依托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沈阳和本溪的节点上规划建设了沈本新城,用产业的发展壮大支撑新城建设,用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助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沈本一体化。目前,沈本新城建成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路网、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基本完善,集聚人口15万人;沈本两个城市已经实现了空间、经济、交通、通讯、工商、社会事业等多领域的对接和融合,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一体化网络正式启动,实现了“024”区号共享,沈本互通公交项目即将投入运营。在加快建设新城的同时,不断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设了体育馆、博物馆、规划馆、枫叶广场、建设广场等一批市民休闲娱乐场所,连续多年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和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老工业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正在焕发新的青春和活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近年来,本溪市坚持以民生为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增进人民福祉。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达标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三补”,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农保”和“新农合”,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涉及民生的各项保障标准,均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坚决放弃了有污染的GDP。先后关闭了本钢一铁厂,关停搬迁了6座水泥厂,关闭了334家重点污染源,建成了8座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场;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本溪市由过去“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变成了美丽的宜居城市。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本溪市委书记)
责编/周素丽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