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创建和谐乡镇就是其赖以支撑的“基石”。乡镇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以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赢得群众信任、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但是,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许多党员干部淡薄了群众观念。这一问题的存在,是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状况的重要因素,势必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干部群众凝聚在一起,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工作宗旨所在。
要从干部队伍建设抓起。要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同时,抓好制度建设,尤其是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和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制度,建设一支凝聚、务实、创新、公正的镇村干部队伍。
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只有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重点,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不断推动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好的现实利益,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要融洽与群众的感情。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强调转变观念、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只要真心与基层干部群众建立感情,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群众就会谅解,矛盾就容易化解。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要关注民生,善解民忧,善待群众;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实现与群众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他们建立鱼水般的亲密关系。
二、以务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
胡绵涛总书记用28个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联系我们深井镇发展的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集中体现在发展经济上。
深井镇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大镇,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是最大的政治,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种植打破传统种植格局,“两高一优”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舍饲规模养殖不断壮大,种养殖品种不断改良,全镇形成“粮、经、菜、饲”四元种植格局,产品营销合作化、规模化、设施化的种植、养殖合作社成为富民强镇的特色主导产业。为打破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我镇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全镇逐步形成了以高科技附加值企业、锰铁矿开采加工企业、腐质酸和膨润土加工企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勤肯务实的不懈努力。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合作社的精细化管理也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优势,务实、创新,积极培育和开发特色产品,发展镇域特色经济。
我镇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镇域经济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难点。要尽快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民抓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工业化的视阈去谋划农业发展,在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从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出发,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妥善协调、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入手,正确处理群众内部矛盾。我们制定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要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用于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和扶贫开发等方面。
三、以公平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课题。处理化解社会矛盾,实质就是做好群众工作。
一要善于引导、宣传、说服群众。群众有一些怨气,多源于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及工作意向。要加大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每一项主张和具体政策,深入浅出地讲清其内容是什么、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要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心开导,把道理讲清、讲透。要特别注意教育、引导群众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用发展的要求去思考问题,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党和政府是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为老百姓着想的。
二要善于见微知著,取得化解矛盾的主动权。任何矛盾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对当前的社会情况、现实矛盾及潜在的危机做到了然于胸;对一些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的因素,尽可能地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更要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当矛盾露头时,要防止积累;当矛盾产生时,要防止扩散;当矛盾扩散时,要防止变异;矛盾处理后,要防止其沉淀,通过思想工作彻底解决。要坚持依法执政,这不仅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作为基层干部,要树立依法执政观念,强化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言必合法、行必守法的良好操守。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按照法定程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三要善于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要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作为基层干部,要善于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鼓励群众参与决策,让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汲取他们的正确意见,保证决策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加深群众对决策的理解,增强他们贯彻实施决策的自觉性。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从制度建设上寻求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切实转变基层干部对信访工作的认识,使群众的苦有地方诉、意见有地方提、事有人办。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办法。
团结、务实、公正,是作为基层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才能树立起基层干部廉洁、务实、奉公、创新的良好形象,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家口市宣化区深井镇党委书记
(责编/彭澜)
一、以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赢得群众信任、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但是,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许多党员干部淡薄了群众观念。这一问题的存在,是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状况的重要因素,势必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干部群众凝聚在一起,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工作宗旨所在。
要从干部队伍建设抓起。要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同时,抓好制度建设,尤其是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和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制度,建设一支凝聚、务实、创新、公正的镇村干部队伍。
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只有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重点,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不断推动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好的现实利益,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要融洽与群众的感情。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强调转变观念、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只要真心与基层干部群众建立感情,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群众就会谅解,矛盾就容易化解。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要关注民生,善解民忧,善待群众;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实现与群众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他们建立鱼水般的亲密关系。
二、以务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
胡绵涛总书记用28个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联系我们深井镇发展的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集中体现在发展经济上。
深井镇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大镇,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是最大的政治,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种植打破传统种植格局,“两高一优”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舍饲规模养殖不断壮大,种养殖品种不断改良,全镇形成“粮、经、菜、饲”四元种植格局,产品营销合作化、规模化、设施化的种植、养殖合作社成为富民强镇的特色主导产业。为打破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我镇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全镇逐步形成了以高科技附加值企业、锰铁矿开采加工企业、腐质酸和膨润土加工企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勤肯务实的不懈努力。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合作社的精细化管理也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优势,务实、创新,积极培育和开发特色产品,发展镇域特色经济。
我镇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镇域经济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难点。要尽快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民抓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工业化的视阈去谋划农业发展,在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从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出发,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妥善协调、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入手,正确处理群众内部矛盾。我们制定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要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用于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和扶贫开发等方面。
三、以公平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课题。处理化解社会矛盾,实质就是做好群众工作。
一要善于引导、宣传、说服群众。群众有一些怨气,多源于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及工作意向。要加大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每一项主张和具体政策,深入浅出地讲清其内容是什么、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要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心开导,把道理讲清、讲透。要特别注意教育、引导群众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用发展的要求去思考问题,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党和政府是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为老百姓着想的。
二要善于见微知著,取得化解矛盾的主动权。任何矛盾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对当前的社会情况、现实矛盾及潜在的危机做到了然于胸;对一些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的因素,尽可能地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更要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当矛盾露头时,要防止积累;当矛盾产生时,要防止扩散;当矛盾扩散时,要防止变异;矛盾处理后,要防止其沉淀,通过思想工作彻底解决。要坚持依法执政,这不仅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作为基层干部,要树立依法执政观念,强化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言必合法、行必守法的良好操守。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按照法定程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三要善于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要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作为基层干部,要善于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鼓励群众参与决策,让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汲取他们的正确意见,保证决策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加深群众对决策的理解,增强他们贯彻实施决策的自觉性。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从制度建设上寻求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切实转变基层干部对信访工作的认识,使群众的苦有地方诉、意见有地方提、事有人办。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办法。
团结、务实、公正,是作为基层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才能树立起基层干部廉洁、务实、奉公、创新的良好形象,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家口市宣化区深井镇党委书记
(责编/彭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