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背井离乡,服务于城市建设。但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难以融入城市。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加大力度,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让农民工快速的融入城市。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然后重点探讨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途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民工;适应问题;社会支持
1、农民工城市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应问题:农民工要想扎根城市,在城市中立足,非常关键的就是经济适应。目前,就业市场是农民工在经济方面所受到的主要限制体现。城市中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两种,中高端劳动力市场和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劳动者的素质、城市工种等等;这两种劳动力市场在工资方面有着特别大的差距,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收入要远远低于中高端劳动力市场,而农民工因为文化知识、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局限,只能够从事低端劳动力工作,他们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可能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不能够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经济生活水平。
社交适应问题: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虽然部分的农民工会可以的模仿城市居民的语言和穿着搭板,但是,他们依然没有一个固定广泛的社交圈子。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不高,他们与城市的关系其实就是雇佣关系,那么就无法有效的进入城市的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交流,农民工只是与自己的老乡、亲戚或者同时进行交往,这样就难以建立次级关系网。
心理适应问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进城农民工一些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他们了解到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生活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也没有象过去一段时间内那么的排斥。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城市居民没有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农民工。
2、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途径
政策支持:要想使农民工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需要在社会分层体系让农民工群体占有相应的位置,获得一定的地位和资源。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实现:一是在户籍制度方面,需要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对其逐步的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对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进行逐步的削弱,让在城市中拥有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能够办理户口,不能让职业转换领先于农民工的身份转换,逐步的建立一元户籍制度,从而让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其次,还需要对户籍制度的配套制度进行逐步的改革,让农民工享有同样的各种待遇,比如子女的入学、劳动就业方面以及社会保障等,同时,还需要将社会福利公平化,不能让城市户口享有太多的优惠,从而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主体平等。二是在就业制度方面需要改革,首先需要改革城市部门的劳动就业制度,对目前就业中不合理的限制进行逐步的削弱和取消,劳动力市场要向城乡公平开放;其次,需要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对各个方面的监管制度进行完善,比如劳动合同、劳动保护以及工资支付等等。三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医疗保证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等等。同时,还需要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逐步的增加农民工群体。
主体融入:其实,农民工要想融入到城市中,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农民工需要增强自己的自觉主动性,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融入城市的本领和技能。相关单位还需要定期经常的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增强他们的市民化意识,逐步的提高农民工的法制责任意识和自強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大部分的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心理角度上,没有认同市民身份;农民工疏远城市居民是件不好的事情,很容易导致一些摩擦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农民工就需要积极的与城市居民进行交流和交往,由开放式团体网络替代传统的内聚式团体网络,增强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对于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农民工要积极的参与,与市民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深入的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和行为习惯等等。同时,与市民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也可以更好的发现新的资源和信息,找到一些新的机会,从而努力的向上流动。
市民融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社会身份,向市民角色进行转换。农民工除了需要转变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和文化创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需要有自我调试的能力,城市外部赋能也同样的重要。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在制度上农民就处于比较低的等级,城市居民普遍歧视农民工,虽然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但是不愿意让其享有同等的权益。在工资方面,农民工也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排挤和压制农民工的现象一直存在,这样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就又增加了一个阻碍。因此,农民工融入城市,除了自身的努力,市民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就需要对市民正确引导,让其公平的看待农民工,不能让其在心理上优于农民工,在心理上要充分的认同和接纳。我国全社会要认识到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甚至是牺牲,认识到如果城市中缺少了农民工,那么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要一视同仁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保证这两种群体享有的待遇是一样的。采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思想宣传和教育,从而让农民工的社会生活环境更加的宽松和平等。
3、结语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多个方面都为之努力;全社会都需要认识到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采取各种手段来让农民工的社会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的平等和和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管院)
参考文献:
[1]王俊恒.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江淮论坛,2012,2(6):123-125.
[2]王付欣,蔡勤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支持系统分析[J].理论学习,2012,2(6):87-89.
关键词:农民工;适应问题;社会支持
1、农民工城市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应问题:农民工要想扎根城市,在城市中立足,非常关键的就是经济适应。目前,就业市场是农民工在经济方面所受到的主要限制体现。城市中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两种,中高端劳动力市场和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劳动者的素质、城市工种等等;这两种劳动力市场在工资方面有着特别大的差距,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收入要远远低于中高端劳动力市场,而农民工因为文化知识、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局限,只能够从事低端劳动力工作,他们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可能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不能够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经济生活水平。
社交适应问题: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虽然部分的农民工会可以的模仿城市居民的语言和穿着搭板,但是,他们依然没有一个固定广泛的社交圈子。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不高,他们与城市的关系其实就是雇佣关系,那么就无法有效的进入城市的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交流,农民工只是与自己的老乡、亲戚或者同时进行交往,这样就难以建立次级关系网。
心理适应问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进城农民工一些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他们了解到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生活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也没有象过去一段时间内那么的排斥。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城市居民没有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农民工。
2、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途径
政策支持:要想使农民工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需要在社会分层体系让农民工群体占有相应的位置,获得一定的地位和资源。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实现:一是在户籍制度方面,需要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对其逐步的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对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进行逐步的削弱,让在城市中拥有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能够办理户口,不能让职业转换领先于农民工的身份转换,逐步的建立一元户籍制度,从而让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其次,还需要对户籍制度的配套制度进行逐步的改革,让农民工享有同样的各种待遇,比如子女的入学、劳动就业方面以及社会保障等,同时,还需要将社会福利公平化,不能让城市户口享有太多的优惠,从而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主体平等。二是在就业制度方面需要改革,首先需要改革城市部门的劳动就业制度,对目前就业中不合理的限制进行逐步的削弱和取消,劳动力市场要向城乡公平开放;其次,需要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对各个方面的监管制度进行完善,比如劳动合同、劳动保护以及工资支付等等。三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医疗保证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等等。同时,还需要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逐步的增加农民工群体。
主体融入:其实,农民工要想融入到城市中,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农民工需要增强自己的自觉主动性,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融入城市的本领和技能。相关单位还需要定期经常的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增强他们的市民化意识,逐步的提高农民工的法制责任意识和自強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大部分的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心理角度上,没有认同市民身份;农民工疏远城市居民是件不好的事情,很容易导致一些摩擦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农民工就需要积极的与城市居民进行交流和交往,由开放式团体网络替代传统的内聚式团体网络,增强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对于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农民工要积极的参与,与市民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深入的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和行为习惯等等。同时,与市民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也可以更好的发现新的资源和信息,找到一些新的机会,从而努力的向上流动。
市民融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社会身份,向市民角色进行转换。农民工除了需要转变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和文化创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需要有自我调试的能力,城市外部赋能也同样的重要。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在制度上农民就处于比较低的等级,城市居民普遍歧视农民工,虽然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但是不愿意让其享有同等的权益。在工资方面,农民工也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排挤和压制农民工的现象一直存在,这样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就又增加了一个阻碍。因此,农民工融入城市,除了自身的努力,市民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就需要对市民正确引导,让其公平的看待农民工,不能让其在心理上优于农民工,在心理上要充分的认同和接纳。我国全社会要认识到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甚至是牺牲,认识到如果城市中缺少了农民工,那么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要一视同仁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保证这两种群体享有的待遇是一样的。采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思想宣传和教育,从而让农民工的社会生活环境更加的宽松和平等。
3、结语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多个方面都为之努力;全社会都需要认识到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采取各种手段来让农民工的社会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的平等和和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管院)
参考文献:
[1]王俊恒.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江淮论坛,2012,2(6):123-125.
[2]王付欣,蔡勤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支持系统分析[J].理论学习,2012,2(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