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颜色,很多人都会不以为意。这个几乎和空气一样被习以为常的存在,有什么可以说的?
哈,可以说的太多了。因为颜色,大自然才有姹紫嫣红;因为姹紫嫣红,人类才更加热爱生命;因为热爱生命,我们才分外珍惜眼前;而因为珍惜眼前,无数人才会尝试永远记录它。
你看,颜色多么重要。
只不过,颜色是大自然的,而颜料,才是我们的。就说彩虹吧,一提到它,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反应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几种颜色以及相应的颜色名称,甚至可以对它进行各种抽象的颜色搭配。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十分庞大且丰富的颜料库。但是时间推回到人类史的早期,那时七色彩虹虽然挂在空中,人类却没有足够的颜料。那,他们是会“望虹兴叹”还是用自己仅有的颜料涂抹出心中彩虹的模样?
走进时光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给我一根羽毛,我能画出一匹马
说起拉斯科洞窟的发现,这还得感谢一只狗。
1940年,在法国的多尔多涅乡,有四个孩子像往常一样玩游戏——带着自家的小猎狗追野兔。
这只猎狗身经百战,无数次冲锋抓兔。可郁闷的是,这一次它失手了,狡猾的兔子竟然钻进一个神秘的山洞,山洞门口放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障碍物,阻挡了孩子和狗的路。
小猎狗气愤难当,它看看黝黑的山洞,不甘到嘴的兔子跑了,心一横,干脆找了个缝隙钻进去,结果却再没有出来。这可急坏了四个孩子,爱狗心切的他们商量了半天,决定从洞顶的一点余留空间爬进去。
就像所有的武侠小说一样,隐秘的山洞一定大有来头。果然,他们走进去发现,山洞的
墙壁上竟然画满了彩色的画。
这就是拉斯科洞窟壁画,被后人誉为“史前的卢浮宫”的神奇地方。
在这个山洞里,人们找到了大约1500幅岩刻和600幅绘画图案,大部分的画都是公牛,使用的颜色也多是红、黄、棕、黑。众多动物形象中还有一幅“中国马”,马的轮廓分明,线条流畅,马身大面积地使用黄色,马鬃则是用黑色,这明快的对比,光从审美角度,就已经让很多画家汗颜了。
从这便能看出,那时候,他们能使用的颜色只有这几种。可是,他们的颜料是从哪里来的?
科学家们蹲在洞里研究了半天,终于有了答案。黑色是用木炭或者焚烧后的动物脂肪做的;红黄棕是把彩色的土壤和石头研磨成土粉和矿砂,配以动物脂肪、血液混搭而出;至于画笔嘛,到山洞外拔一根蕨草或者羽毛吧。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洞穴里发现一条由黄色、红色、棕色组成的弧形图案,千万别觉得那是条腰带,没准它就是一条万年前,人们理解的彩虹呢?
皇家颜色,味道就是不一样
大自然的色彩如此丰富,而人类若是画来画去就那么几种颜色,想想都会让人郁闷。于是,吃饱喝足的人类开始发挥超强大脑,试图找出更多鲜亮的颜料:虽说在墙上涂鸦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若能把自然界的颜色拿来装扮自己,那就最好了。
在这一点上,古埃及人做得很成功。别的不说,单说那漂亮的眼妆,就让无数现代化妆师甘拜下风。
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画出如此美丽又粗犷的眼线。古埃及人偏爱浓妆,喜欢在眼睛上涂抹黑色和绿色的颜料。这黑颜料就来自方铅矿磨成的粉,它不仅颜色纯正,还可以保护眼睛避免炎热阳光的照射;绿颜料则来自孔雀石粉,使用后会显得眼睛更大更亮。
效果比戴了美瞳还棒。
其实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人就已具备了制作颜料的能力。最著名的应该是埃及蓝,这是一种由沙子和铜制成的蓝色粉末,要在800℃~900℃的温度里才能形成,这可比那种单纯的自然色要高级得多,毕竟从岩石粉末里可研磨不出蓝紫色。
此外,他们还找到了一种可以通过透明的白灰,从“混合”的染料中提取色素的方法,这个过程称为“色淀合成”。直到现在,世界知名颜料品牌温莎牛顿仍然用这样的方式制作天然玫瑰茜红。
不过,埃及人对色彩的摸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走了弯路,例如那无法形容的“皇家紫”。
这种颜色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在当时却非常时髦,完全是身份的象征。然而,这种紫色虽然好看,味道却不敢恭维。在制作过程中,只要站在颜料桶旁边,就可以熏倒一个人。而且,刺鼻的味道不仅难以忍受,还会顽固地传递到其他物品上,使得所有经过“皇家紫”“洗礼”的衣服都带着一种令人不快的味道。
那既然这么难闻,为何还大受欢迎?因为老大喜欢呗。
大概它真的是极其漂亮,以至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可以完全无视气味,爱它爱得深沉,不仅自己用得勤快,还让人把船帆、沙发等东西统统染成这个颜色。凯撒大帝来到埃及时,他的鼻子也神奇地屏蔽了难闻的味道,整颗心都爱上这个颜色,规定其为罗马皇室专用色。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若当时艺术家们要画一道彩虹,他们会不会也赶着潮流,在上面抹上一笔“皇家紫”呢?
那应该是最有“味道”的彩虹了。
颜色虽好,可不要贪用哦
其实,认真说起现代色素的开端,还是在18世纪。当时的艺术家们急需更多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灵魂”,为此,很多颜料被开发了出来,有一些即使现在也被广泛运用。
比如说,普鲁士蓝。这是一种古老的蓝色染料,可以用来上釉或者用作油画染料,还可
用于工业涂料和汽车产品涂料。没准现在马路上,那些疾驰的蓝色车辆,就用了这样的颜色。而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它,还有一个原因——它那极富戏剧性的出场方式。
话说当年,一个名叫狄斯巴赫的德国人想生产一种红色颜料,需要沸煮胭脂虫、明矾、硫酸铁和碳酸钾。可在生产过程中,他的碳酸钾用光了。没办法,狄斯巴赫只好找人借了一些。谁知道借来的碳酸钾混了动物油杂质,结果本该得到的红色却意外地变成了深色! 这就是普鲁士蓝。这种漂亮的颜色一出现就大受欢迎,至少画家们都爱用它做背景。
博纳旺蒂尔·巴尔创作的油画《花园派对》便是使用了普鲁士蓝,若是把这幅画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能看到散布在天空和服装上粗糙而不规则的微粒,这是早期普鲁士蓝的典型特征。
到了19世纪,颜料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出现井喷式发展。可是,款式多了,问题也跟着多起来。
先说一个大家可能熟悉的颜色——铬黄。什么,不认识?那你一定知道梵高的《向日葵》吧,它的里面就使用了大量的铬黄。这是梵高的小爱好,他喜欢给作品涂上厚厚的铬黄和白铅。这种颜料有着极好的持久性和不透明性,当时也受到很多画家的喜爱。
只不过,它有一个非常坑人的缺点——毒性。
因此当梵高疯癫后,有人便脑洞大开地猜测,会不会是这有毒的颜料造成他精神的崩溃。若真是如此,那当梵高把一整管颜料挤在嘴里的时候,应该是朝癫狂迈了一大步。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因为人们后来又找到了更多鲜艳的、漂亮的、有毒的颜色,其中就有一个翠绿色。
这个颜色听起来是不是很小清新?它的模样也很清新,能提供一种十分明亮而纯净的宝石绿色,绝对的漂亮!人们爱把它用作壁纸颜料,贴在家里,似乎整个家都有了海洋和天空的气息,要多浪漫就有多浪漫。
然而它的毒性和铬黄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颜料会在潮湿的条件下挥发出亚砷酸盐的蒸气,严重者可致人死亡。
那时候的家居环境可不比现在,没有什么工具能保持室内干燥。如果有人使用了翠绿色的墙纸,那么一旦遇到潮湿天气,满屋子几乎都在散发着有毒气体,这可比我们现在的甲醛要厉害得多。不幸的是,我们伟大的拿破仑先生就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毒屋子。
于是,又有人猜测,当年的拿破仑会不会是被壁纸毒死的?
如果是真的,那梵高和拿破仑真的是——一个用生命来创作,一个用生命来装修了。
彩虹高高挂,日子长着呢
当然,玩笑归玩笑,该正经的时候,我们还得正经。要认真说起来,人类对颜色的研究并不是几百字几千字或者几万字就能说清的。因为人类史有多长,颜色史就会有多长,甚至比人类史更加复杂。
毕竟,陪伴人类度过漫长时间的,除了那温暖的阳光,就是这缤纷的颜色了。别的不说,就说彩虹,无论我们是洞穴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我们只会用黑白色还是几十几百种颜色,只要我们抬起头,那七色的弧不就一直在那里吗?
颜色和人类,本就如空气和生命,互相为伴,无法分离。后面的日子,长着呢。
哈,可以说的太多了。因为颜色,大自然才有姹紫嫣红;因为姹紫嫣红,人类才更加热爱生命;因为热爱生命,我们才分外珍惜眼前;而因为珍惜眼前,无数人才会尝试永远记录它。
你看,颜色多么重要。
只不过,颜色是大自然的,而颜料,才是我们的。就说彩虹吧,一提到它,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反应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几种颜色以及相应的颜色名称,甚至可以对它进行各种抽象的颜色搭配。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十分庞大且丰富的颜料库。但是时间推回到人类史的早期,那时七色彩虹虽然挂在空中,人类却没有足够的颜料。那,他们是会“望虹兴叹”还是用自己仅有的颜料涂抹出心中彩虹的模样?
走进时光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给我一根羽毛,我能画出一匹马
说起拉斯科洞窟的发现,这还得感谢一只狗。
1940年,在法国的多尔多涅乡,有四个孩子像往常一样玩游戏——带着自家的小猎狗追野兔。
这只猎狗身经百战,无数次冲锋抓兔。可郁闷的是,这一次它失手了,狡猾的兔子竟然钻进一个神秘的山洞,山洞门口放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障碍物,阻挡了孩子和狗的路。
小猎狗气愤难当,它看看黝黑的山洞,不甘到嘴的兔子跑了,心一横,干脆找了个缝隙钻进去,结果却再没有出来。这可急坏了四个孩子,爱狗心切的他们商量了半天,决定从洞顶的一点余留空间爬进去。

就像所有的武侠小说一样,隐秘的山洞一定大有来头。果然,他们走进去发现,山洞的
墙壁上竟然画满了彩色的画。
这就是拉斯科洞窟壁画,被后人誉为“史前的卢浮宫”的神奇地方。
在这个山洞里,人们找到了大约1500幅岩刻和600幅绘画图案,大部分的画都是公牛,使用的颜色也多是红、黄、棕、黑。众多动物形象中还有一幅“中国马”,马的轮廓分明,线条流畅,马身大面积地使用黄色,马鬃则是用黑色,这明快的对比,光从审美角度,就已经让很多画家汗颜了。
从这便能看出,那时候,他们能使用的颜色只有这几种。可是,他们的颜料是从哪里来的?
科学家们蹲在洞里研究了半天,终于有了答案。黑色是用木炭或者焚烧后的动物脂肪做的;红黄棕是把彩色的土壤和石头研磨成土粉和矿砂,配以动物脂肪、血液混搭而出;至于画笔嘛,到山洞外拔一根蕨草或者羽毛吧。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洞穴里发现一条由黄色、红色、棕色组成的弧形图案,千万别觉得那是条腰带,没准它就是一条万年前,人们理解的彩虹呢?
皇家颜色,味道就是不一样
大自然的色彩如此丰富,而人类若是画来画去就那么几种颜色,想想都会让人郁闷。于是,吃饱喝足的人类开始发挥超强大脑,试图找出更多鲜亮的颜料:虽说在墙上涂鸦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若能把自然界的颜色拿来装扮自己,那就最好了。
在这一点上,古埃及人做得很成功。别的不说,单说那漂亮的眼妆,就让无数现代化妆师甘拜下风。
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画出如此美丽又粗犷的眼线。古埃及人偏爱浓妆,喜欢在眼睛上涂抹黑色和绿色的颜料。这黑颜料就来自方铅矿磨成的粉,它不仅颜色纯正,还可以保护眼睛避免炎热阳光的照射;绿颜料则来自孔雀石粉,使用后会显得眼睛更大更亮。
效果比戴了美瞳还棒。
其实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人就已具备了制作颜料的能力。最著名的应该是埃及蓝,这是一种由沙子和铜制成的蓝色粉末,要在800℃~900℃的温度里才能形成,这可比那种单纯的自然色要高级得多,毕竟从岩石粉末里可研磨不出蓝紫色。
此外,他们还找到了一种可以通过透明的白灰,从“混合”的染料中提取色素的方法,这个过程称为“色淀合成”。直到现在,世界知名颜料品牌温莎牛顿仍然用这样的方式制作天然玫瑰茜红。
不过,埃及人对色彩的摸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走了弯路,例如那无法形容的“皇家紫”。
这种颜色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在当时却非常时髦,完全是身份的象征。然而,这种紫色虽然好看,味道却不敢恭维。在制作过程中,只要站在颜料桶旁边,就可以熏倒一个人。而且,刺鼻的味道不仅难以忍受,还会顽固地传递到其他物品上,使得所有经过“皇家紫”“洗礼”的衣服都带着一种令人不快的味道。
那既然这么难闻,为何还大受欢迎?因为老大喜欢呗。
大概它真的是极其漂亮,以至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可以完全无视气味,爱它爱得深沉,不仅自己用得勤快,还让人把船帆、沙发等东西统统染成这个颜色。凯撒大帝来到埃及时,他的鼻子也神奇地屏蔽了难闻的味道,整颗心都爱上这个颜色,规定其为罗马皇室专用色。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若当时艺术家们要画一道彩虹,他们会不会也赶着潮流,在上面抹上一笔“皇家紫”呢?
那应该是最有“味道”的彩虹了。
颜色虽好,可不要贪用哦
其实,认真说起现代色素的开端,还是在18世纪。当时的艺术家们急需更多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灵魂”,为此,很多颜料被开发了出来,有一些即使现在也被广泛运用。
比如说,普鲁士蓝。这是一种古老的蓝色染料,可以用来上釉或者用作油画染料,还可
用于工业涂料和汽车产品涂料。没准现在马路上,那些疾驰的蓝色车辆,就用了这样的颜色。而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它,还有一个原因——它那极富戏剧性的出场方式。
话说当年,一个名叫狄斯巴赫的德国人想生产一种红色颜料,需要沸煮胭脂虫、明矾、硫酸铁和碳酸钾。可在生产过程中,他的碳酸钾用光了。没办法,狄斯巴赫只好找人借了一些。谁知道借来的碳酸钾混了动物油杂质,结果本该得到的红色却意外地变成了深色! 这就是普鲁士蓝。这种漂亮的颜色一出现就大受欢迎,至少画家们都爱用它做背景。
博纳旺蒂尔·巴尔创作的油画《花园派对》便是使用了普鲁士蓝,若是把这幅画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能看到散布在天空和服装上粗糙而不规则的微粒,这是早期普鲁士蓝的典型特征。
到了19世纪,颜料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出现井喷式发展。可是,款式多了,问题也跟着多起来。
先说一个大家可能熟悉的颜色——铬黄。什么,不认识?那你一定知道梵高的《向日葵》吧,它的里面就使用了大量的铬黄。这是梵高的小爱好,他喜欢给作品涂上厚厚的铬黄和白铅。这种颜料有着极好的持久性和不透明性,当时也受到很多画家的喜爱。
只不过,它有一个非常坑人的缺点——毒性。
因此当梵高疯癫后,有人便脑洞大开地猜测,会不会是这有毒的颜料造成他精神的崩溃。若真是如此,那当梵高把一整管颜料挤在嘴里的时候,应该是朝癫狂迈了一大步。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因为人们后来又找到了更多鲜艳的、漂亮的、有毒的颜色,其中就有一个翠绿色。
这个颜色听起来是不是很小清新?它的模样也很清新,能提供一种十分明亮而纯净的宝石绿色,绝对的漂亮!人们爱把它用作壁纸颜料,贴在家里,似乎整个家都有了海洋和天空的气息,要多浪漫就有多浪漫。
然而它的毒性和铬黄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颜料会在潮湿的条件下挥发出亚砷酸盐的蒸气,严重者可致人死亡。
那时候的家居环境可不比现在,没有什么工具能保持室内干燥。如果有人使用了翠绿色的墙纸,那么一旦遇到潮湿天气,满屋子几乎都在散发着有毒气体,这可比我们现在的甲醛要厉害得多。不幸的是,我们伟大的拿破仑先生就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毒屋子。
于是,又有人猜测,当年的拿破仑会不会是被壁纸毒死的?
如果是真的,那梵高和拿破仑真的是——一个用生命来创作,一个用生命来装修了。
彩虹高高挂,日子长着呢
当然,玩笑归玩笑,该正经的时候,我们还得正经。要认真说起来,人类对颜色的研究并不是几百字几千字或者几万字就能说清的。因为人类史有多长,颜色史就会有多长,甚至比人类史更加复杂。
毕竟,陪伴人类度过漫长时间的,除了那温暖的阳光,就是这缤纷的颜色了。别的不说,就说彩虹,无论我们是洞穴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我们只会用黑白色还是几十几百种颜色,只要我们抬起头,那七色的弧不就一直在那里吗?
颜色和人类,本就如空气和生命,互相为伴,无法分离。后面的日子,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