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学领域的分享模式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分享模式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分享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241-02
1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概述
社会学中的分享模式是研究分享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关注分享过程的要素、活动和关系,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主要是知识、思想、情感等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实现互动交流、共同分享的一种沟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实质是一个双向循环、互动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不仅包含思政课教师(信息发送者)通过信息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信息接受者),而且包含学生对所接受信息的即时反馈,因此在双向循环中师生都是分享者。分享模式主要包含信息源(主要是教师)、接受者(主要是学生)、分享客体(信息)、分享媒介等要素,当然作为主要发送者的教师和主要接受者的学生都是分享的主体。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的分享媒介,其作用非常重要,媒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分享的成功与否及分享的质量高低。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分享媒介,同时由于分享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无论是信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会受到特定文化的影響和制约,因此文化因素也是分享模式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分享模式中分享者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以编码和解码为基础的。编码是发送者将其信息符号化,编成一定的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解码则是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将符号化的信息还原成思想,并理解其意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享应该是思政课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经过编码和解码后,与接收者建构的思想相一致、不失真。当然这种有效分享的前提必须依赖师生有着较为相似的知识、情感、态度、经验等。
2 分享模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 分享模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增强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基于青少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通过思想道德实践,引导他们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增强青少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塑造主体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是教师和大学生的信息融合过程,这一过程会使师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理念。这就要求师生所分享的信息必须是源于生活的、高质量的、及时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中,教师和大学生享有共同的语言规则,在共同语境中分享对方的信息,理解信息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蕴意,从而增加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这种分享能用丰富的话语描述真实世界,使分享者仿佛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2 分享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说服力
当大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或矛盾心理时,往往渴望教师予以支持或帮助,渴望教师与其分享内心的喜悦或忧愁。这种状态下的模式更有利于师生沟通交流,情感和思维实现碰撞,从而增强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当然分享前要做好情感输入,让大学生在感性的快活和心灵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受到启发。政治教师要善于进行情感激励,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关心、帮助大学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不断注入情感,才能唤起大学生的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产生相互尊重与信任,通过赞美和信任,使大学生满足这些需要之后,产生更大的动力,朝着良好的预期发展。总之,在情感输入的基础上进行的分享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思想上深刻的变革,是不易改变的。
2.3 分享模式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分享模式是实现师生有效沟通的最佳形式。师生双方面对面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话语上展开思想交流。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在这种分享模式中教师发自内心与大学生分享,而不是基于传统权威或知识权威施加于大学生,因此会使师生都达到提升。因为有效沟通则是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的重要途径。沟通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师生交往得以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的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大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
3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从“了解”到“组织”再到“传送”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实质上是同时作为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教师与大学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了解。师生双方用语言、感情和思维去说服对方,并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得到信息接收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的认可和理解。实现有效分享必须遵循“了解—组织—传送”的过程。
首先,了解是分享者传递信息和交换思想的基础。实现有效分享,政治教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包括知识结构、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等等,这样才能为有效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了解之后进入信息的整理、分析、处理和反馈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称为“信息组织”。因为分享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要把信息“组织”成信息接收者容易接受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借助适当的传播载体,如图片、文字、语言、音乐等。当然,信息发送者还要通过接受者反馈的信息了解对方是否准确无误地接收了信息。反馈过程往往同时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身上发生,他们同时编码和解码对方发送的信息。最后一个过程就是传送。也就是信息发送者将整理反馈的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当然由于发送者翻译和传递能力的差异,以及接收者接收和翻译水平的不同,信息的内容和含义会被接收者译成具有特定个性含义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中的教师和大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了解—组织—传送”,才能在思想、情感、观点等方面逐渐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有效沟通和共同进步。 3.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向主体间性转化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相结合,提倡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形成了主体性教育范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认知水平,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然而主体性教育范式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是对应关系,师生之间的联系仅仅是“知识”这一纽带。当前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认识到主体性教育范式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难以达到思想碰撞、情感交流,难以形成共识,往往容易导致师生关系产生“单向度”的交往,不易达成交往中双方的共识。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主体到教师和大学生双主体再到主体间的必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中的師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体间交往活动,教师不能仅仅将大学生看做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对象和目标,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分享思想、知识、情感的过程,师生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实现分享,共同提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双向互动、相互理解、情感交流,正是分享模式所追求和倡导的。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的有效实现,需要建立主体间的沟通机制。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沟通而确定存在关系的,离开了主体的存在与沟通,主体间性无从谈起。因此,要加强政治教师主体与大学生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走向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通融,力求形成一种沟通机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的实施需要畅通沟通渠道,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此外,有效分享的实现还要依赖于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对话,要逐渐克服政治教师的话语霸权,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3.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分享,充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话语权
分享的实现更多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语言的交流,话语权是保障交流畅通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因此话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代表了一种权力。失去了话语权就丧失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也失去了某种权力。大学生的话语权是大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的获得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也就从理论层面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权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教师往往按照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赋予其话语权,使得部分大学生处在了对话交流的边缘。而这种课堂话语权的不平等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甚至引发大学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政治教学中的大学生话语权的缺失状况,政治教师要在建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寻求有效的策略,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大胆求异,建构持续发展性的话语权。总之,只有大学生话语权得到政治教师的充分尊重和保障,才能为分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惠洁.教育沟通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
[2] 张东娇.师生关系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J].教育科学,2007(1):62-65.
[3] 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4-49.
关键词:分享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241-02
1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概述
社会学中的分享模式是研究分享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关注分享过程的要素、活动和关系,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主要是知识、思想、情感等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实现互动交流、共同分享的一种沟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实质是一个双向循环、互动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不仅包含思政课教师(信息发送者)通过信息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信息接受者),而且包含学生对所接受信息的即时反馈,因此在双向循环中师生都是分享者。分享模式主要包含信息源(主要是教师)、接受者(主要是学生)、分享客体(信息)、分享媒介等要素,当然作为主要发送者的教师和主要接受者的学生都是分享的主体。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的分享媒介,其作用非常重要,媒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分享的成功与否及分享的质量高低。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分享媒介,同时由于分享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无论是信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会受到特定文化的影響和制约,因此文化因素也是分享模式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分享模式中分享者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以编码和解码为基础的。编码是发送者将其信息符号化,编成一定的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解码则是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将符号化的信息还原成思想,并理解其意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享应该是思政课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经过编码和解码后,与接收者建构的思想相一致、不失真。当然这种有效分享的前提必须依赖师生有着较为相似的知识、情感、态度、经验等。
2 分享模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 分享模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增强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基于青少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通过思想道德实践,引导他们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增强青少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塑造主体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是教师和大学生的信息融合过程,这一过程会使师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理念。这就要求师生所分享的信息必须是源于生活的、高质量的、及时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中,教师和大学生享有共同的语言规则,在共同语境中分享对方的信息,理解信息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蕴意,从而增加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这种分享能用丰富的话语描述真实世界,使分享者仿佛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2 分享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说服力
当大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或矛盾心理时,往往渴望教师予以支持或帮助,渴望教师与其分享内心的喜悦或忧愁。这种状态下的模式更有利于师生沟通交流,情感和思维实现碰撞,从而增强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当然分享前要做好情感输入,让大学生在感性的快活和心灵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受到启发。政治教师要善于进行情感激励,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关心、帮助大学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不断注入情感,才能唤起大学生的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产生相互尊重与信任,通过赞美和信任,使大学生满足这些需要之后,产生更大的动力,朝着良好的预期发展。总之,在情感输入的基础上进行的分享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思想上深刻的变革,是不易改变的。
2.3 分享模式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分享模式是实现师生有效沟通的最佳形式。师生双方面对面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话语上展开思想交流。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在这种分享模式中教师发自内心与大学生分享,而不是基于传统权威或知识权威施加于大学生,因此会使师生都达到提升。因为有效沟通则是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的重要途径。沟通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师生交往得以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的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大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
3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从“了解”到“组织”再到“传送”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实质上是同时作为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教师与大学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了解。师生双方用语言、感情和思维去说服对方,并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得到信息接收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的认可和理解。实现有效分享必须遵循“了解—组织—传送”的过程。
首先,了解是分享者传递信息和交换思想的基础。实现有效分享,政治教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包括知识结构、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等等,这样才能为有效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了解之后进入信息的整理、分析、处理和反馈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称为“信息组织”。因为分享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要把信息“组织”成信息接收者容易接受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借助适当的传播载体,如图片、文字、语言、音乐等。当然,信息发送者还要通过接受者反馈的信息了解对方是否准确无误地接收了信息。反馈过程往往同时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身上发生,他们同时编码和解码对方发送的信息。最后一个过程就是传送。也就是信息发送者将整理反馈的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当然由于发送者翻译和传递能力的差异,以及接收者接收和翻译水平的不同,信息的内容和含义会被接收者译成具有特定个性含义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中的教师和大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了解—组织—传送”,才能在思想、情感、观点等方面逐渐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有效沟通和共同进步。 3.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向主体间性转化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相结合,提倡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形成了主体性教育范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认知水平,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然而主体性教育范式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是对应关系,师生之间的联系仅仅是“知识”这一纽带。当前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认识到主体性教育范式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难以达到思想碰撞、情感交流,难以形成共识,往往容易导致师生关系产生“单向度”的交往,不易达成交往中双方的共识。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主体到教师和大学生双主体再到主体间的必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中的師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体间交往活动,教师不能仅仅将大学生看做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对象和目标,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分享思想、知识、情感的过程,师生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实现分享,共同提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双向互动、相互理解、情感交流,正是分享模式所追求和倡导的。
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的有效实现,需要建立主体间的沟通机制。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沟通而确定存在关系的,离开了主体的存在与沟通,主体间性无从谈起。因此,要加强政治教师主体与大学生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走向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通融,力求形成一种沟通机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的实施需要畅通沟通渠道,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此外,有效分享的实现还要依赖于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对话,要逐渐克服政治教师的话语霸权,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3.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分享,充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话语权
分享的实现更多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语言的交流,话语权是保障交流畅通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因此话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代表了一种权力。失去了话语权就丧失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也失去了某种权力。大学生的话语权是大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的获得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模式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也就从理论层面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权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教师往往按照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赋予其话语权,使得部分大学生处在了对话交流的边缘。而这种课堂话语权的不平等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甚至引发大学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政治教学中的大学生话语权的缺失状况,政治教师要在建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寻求有效的策略,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大胆求异,建构持续发展性的话语权。总之,只有大学生话语权得到政治教师的充分尊重和保障,才能为分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惠洁.教育沟通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
[2] 张东娇.师生关系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J].教育科学,2007(1):62-65.
[3] 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