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3月,我国前总理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使用“弱势群体”一词,表明弱势群体已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从此,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缩影的课程中,是否也相应地反映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否也真实地反映出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上述问题加以验证和反思。
二、统计对象及范围界定
1.教材范围及人物选取
本研究分析的小学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小学1—6年级共12册。
本文的统计分析内容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出现的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所选课文为教材中所有课文和选读课文(其中包括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复习)。人物形象的范围为12册书的课文中所描绘的主要人物,不包括古诗词、神话和传说等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同时,一带而过的配角、小角色和群体(如孩子们、槐乡的孩子)也不列入统计范围。
2.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是社会福利的接收对象。”[1]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的分类虽无定论,但广大学者普遍认可将弱势群体划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部分。其中,生理性弱势群体是由生理因素(如年龄、残疾)造成的,基本包括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在本文中也包括重症病人;而社会性弱势群体则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资本实力弱、生活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共涉及317个人物形象,其中弱势群体的人物数量为168人,约占其中的50%。由此可见,这套教材对弱势群体比较关注,塑造的弱势群体人物形象数量较大、涉及范围广泛,人物形象相对丰富。因此,以此教材为依据来分析弱势群体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1.弱势群体类型比较分析:生理性弱势群体占极大比例
(1)在此版本的教科书中,生理性弱势群体人物的数量占弱势群体总数量的92.7%,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数量只占弱势群体总数量的7.3%(见表1)。然而,这种极不协调的比例关系所反映出的现象与社会现实并不相符。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分化,随着地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弱势群体的队伍也在逐渐增大。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从整体上看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2]教科书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虽不要求其能够及时呈现出全部社会问题,但还是要避免误导学生价值判断的内容出现。教材对学生隐藏了现实社会中占大部分的低收入、低身份的弱势群体,不仅会削弱学生对社会结构的认识,还可能减弱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
(2)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分类百分比来看,儿童所占比例最大(84.2%),其次为老人、残疾人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科书对儿童的尊重和重视,以及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同时,大量运用儿童形象向小学生传达“弱势群体”的概念,既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激发起他们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
2.弱势群体城乡分布:城市比农村弱势群体数量更多
由表2可见,在此版教科书弱势群体的城乡分布中,不明确的人物形象所占比例最大(47.6%),其次则为城镇(33.9%)和农村(18.5%)。很明显,城镇中弱势群体的数量远大于农村弱势群体的数量,比例约为2:1。然而,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可以确认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 000万”。[3]根据国务院2010年9月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可知,“截至2009年底,有2 347.7万城镇居民和4 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4]可见,在现实社会中,相比于城市,弱势群体主要存在于农村。由此可见,教科书中所突出的弱势群体的城乡分布与我国目前现存的弱势群体分布情况有较大出入。特别是教科书在大量儿童人物形象的选取中,农村的儿童形象较少,只有阮衡、闰土、嘎子等少量人物。与此同时,该版教材也较少涉及农村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基本上没有涉及农村留守儿童。教科书如此少地呈现真实的农村人物形象,严重削弱了学生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关注程度。
3.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来源:国家、社会与个体自我不协调
为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一个社会安全网络,其中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即政府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体自我支持系统,三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根据表3的数据,我们发现,在本版教材中,涉及对弱势群体保护和支持的人物共有59人。首先,社会支持的人数最多,共有34人,占57.6%。其中有形支持为14人,无形支持为20人(例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中的残疾女孩英子)。其次,个体自我支持的人数位居第二,共有25人,占42.4%。再次,政府支持基本没有涉及。
不难看出,教科书中突出了社会支持和自我支持,而对在社会安全网中起主导地位的政府支持基本上没有提及,这相对来说弱化了学生意识中国家救助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当前存在的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最需要的社会支持是摆脱生活困难、解决家庭贫困等问题,而我国各级各类组织也在积极开展“送暖”“助学”等扶贫济困工作,在社会支持中,资金、物资的捐助是主要方面,而教科书中对社会有形支持的提及次数远不如社会无形支持和个体自我支持,这与现实稍有不符。但教材中突出了社会的无形支持,这正是社会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的表现,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个体自我支持占总体的42.4%。教材较多地选取了通过自我支持解决问题的弱势群体形象。例如,四年级上册中靠自己的努力和独立精神游历欧洲的14岁小姑娘乌塔;又如,六年级下册中靠自己的沉着和冷静博得观众喝彩的顶碗少年等。这些人物形象均强调了个人努力和自我争取。在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视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树立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弱势群体”究竟弱不弱?
张计兰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弱势群体“强”而不弱的结论[5]。而笔者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进行统计后也发现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此方面颇为相似。
根据统计结果,在本套教科书所呈现的代表弱势群体人物中,通过自己的坚强、智慧、理性和大爱精神最终取得辉煌成就和显赫地位的共计20人,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11.9%。例如,《不懂就要问》中的孙中山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等;通过牺牲个人利益或依靠自己力量去帮助他人的弱势群体共有50人,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29.8%。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以及《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等。相比之下,经受痛苦、生活贫困和权利被剥夺的人物只有8人,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4.8%。例如饱受饥寒的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梅花魂》中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等。
由此可见,教材中这些人物虽为弱势群体,但却充满智慧,品德高尚,意志坚强,不屈不挠,最终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或社会价值。从这个方面来看,教科书中的弱势群体并不弱势。这样一来,学生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却有回避问题之嫌。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大爱精神,也不利于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状态和需要,并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
四、结语
本研究仅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在归类、统计过程中含有较多主观因素和不严谨之处,因此样本的统计意义可能有所下降,某些结论的普适性也有待证实。但基于上述的统计分析,有些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伴随着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弱势群体作为在市场经济中被剥离出的群体,应该如何客观认识并正确对待,在语文教科书中又该如何真实地体现?课程与教材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这些都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21.
[2]张晓玲.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71.
[3]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1985.html,2008-03-05.
[4]《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EB/OL].http://www.scio.gov.cn/ztk/dtzt/36/3/201009/t758636_1.htm,2010-09-10 .
[5]张计兰.弱势群体:“强”而不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梁金)
2002年3月,我国前总理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使用“弱势群体”一词,表明弱势群体已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从此,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缩影的课程中,是否也相应地反映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否也真实地反映出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上述问题加以验证和反思。
二、统计对象及范围界定
1.教材范围及人物选取
本研究分析的小学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小学1—6年级共12册。
本文的统计分析内容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出现的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所选课文为教材中所有课文和选读课文(其中包括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复习)。人物形象的范围为12册书的课文中所描绘的主要人物,不包括古诗词、神话和传说等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同时,一带而过的配角、小角色和群体(如孩子们、槐乡的孩子)也不列入统计范围。
2.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是社会福利的接收对象。”[1]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的分类虽无定论,但广大学者普遍认可将弱势群体划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部分。其中,生理性弱势群体是由生理因素(如年龄、残疾)造成的,基本包括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在本文中也包括重症病人;而社会性弱势群体则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资本实力弱、生活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共涉及317个人物形象,其中弱势群体的人物数量为168人,约占其中的50%。由此可见,这套教材对弱势群体比较关注,塑造的弱势群体人物形象数量较大、涉及范围广泛,人物形象相对丰富。因此,以此教材为依据来分析弱势群体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1.弱势群体类型比较分析:生理性弱势群体占极大比例
(1)在此版本的教科书中,生理性弱势群体人物的数量占弱势群体总数量的92.7%,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数量只占弱势群体总数量的7.3%(见表1)。然而,这种极不协调的比例关系所反映出的现象与社会现实并不相符。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分化,随着地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弱势群体的队伍也在逐渐增大。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从整体上看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2]教科书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虽不要求其能够及时呈现出全部社会问题,但还是要避免误导学生价值判断的内容出现。教材对学生隐藏了现实社会中占大部分的低收入、低身份的弱势群体,不仅会削弱学生对社会结构的认识,还可能减弱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
(2)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分类百分比来看,儿童所占比例最大(84.2%),其次为老人、残疾人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科书对儿童的尊重和重视,以及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同时,大量运用儿童形象向小学生传达“弱势群体”的概念,既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激发起他们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
2.弱势群体城乡分布:城市比农村弱势群体数量更多
由表2可见,在此版教科书弱势群体的城乡分布中,不明确的人物形象所占比例最大(47.6%),其次则为城镇(33.9%)和农村(18.5%)。很明显,城镇中弱势群体的数量远大于农村弱势群体的数量,比例约为2:1。然而,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可以确认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 000万”。[3]根据国务院2010年9月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可知,“截至2009年底,有2 347.7万城镇居民和4 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4]可见,在现实社会中,相比于城市,弱势群体主要存在于农村。由此可见,教科书中所突出的弱势群体的城乡分布与我国目前现存的弱势群体分布情况有较大出入。特别是教科书在大量儿童人物形象的选取中,农村的儿童形象较少,只有阮衡、闰土、嘎子等少量人物。与此同时,该版教材也较少涉及农村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基本上没有涉及农村留守儿童。教科书如此少地呈现真实的农村人物形象,严重削弱了学生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关注程度。
3.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来源:国家、社会与个体自我不协调
为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一个社会安全网络,其中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即政府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体自我支持系统,三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根据表3的数据,我们发现,在本版教材中,涉及对弱势群体保护和支持的人物共有59人。首先,社会支持的人数最多,共有34人,占57.6%。其中有形支持为14人,无形支持为20人(例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中的残疾女孩英子)。其次,个体自我支持的人数位居第二,共有25人,占42.4%。再次,政府支持基本没有涉及。
不难看出,教科书中突出了社会支持和自我支持,而对在社会安全网中起主导地位的政府支持基本上没有提及,这相对来说弱化了学生意识中国家救助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当前存在的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最需要的社会支持是摆脱生活困难、解决家庭贫困等问题,而我国各级各类组织也在积极开展“送暖”“助学”等扶贫济困工作,在社会支持中,资金、物资的捐助是主要方面,而教科书中对社会有形支持的提及次数远不如社会无形支持和个体自我支持,这与现实稍有不符。但教材中突出了社会的无形支持,这正是社会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的表现,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个体自我支持占总体的42.4%。教材较多地选取了通过自我支持解决问题的弱势群体形象。例如,四年级上册中靠自己的努力和独立精神游历欧洲的14岁小姑娘乌塔;又如,六年级下册中靠自己的沉着和冷静博得观众喝彩的顶碗少年等。这些人物形象均强调了个人努力和自我争取。在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视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树立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弱势群体”究竟弱不弱?
张计兰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弱势群体“强”而不弱的结论[5]。而笔者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进行统计后也发现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此方面颇为相似。
根据统计结果,在本套教科书所呈现的代表弱势群体人物中,通过自己的坚强、智慧、理性和大爱精神最终取得辉煌成就和显赫地位的共计20人,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11.9%。例如,《不懂就要问》中的孙中山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等;通过牺牲个人利益或依靠自己力量去帮助他人的弱势群体共有50人,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29.8%。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以及《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等。相比之下,经受痛苦、生活贫困和权利被剥夺的人物只有8人,占弱势群体总人数的4.8%。例如饱受饥寒的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梅花魂》中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等。
由此可见,教材中这些人物虽为弱势群体,但却充满智慧,品德高尚,意志坚强,不屈不挠,最终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或社会价值。从这个方面来看,教科书中的弱势群体并不弱势。这样一来,学生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却有回避问题之嫌。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大爱精神,也不利于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状态和需要,并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
四、结语
本研究仅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在归类、统计过程中含有较多主观因素和不严谨之处,因此样本的统计意义可能有所下降,某些结论的普适性也有待证实。但基于上述的统计分析,有些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伴随着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弱势群体作为在市场经济中被剥离出的群体,应该如何客观认识并正确对待,在语文教科书中又该如何真实地体现?课程与教材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这些都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21.
[2]张晓玲.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71.
[3]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1985.html,2008-03-05.
[4]《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EB/OL].http://www.scio.gov.cn/ztk/dtzt/36/3/201009/t758636_1.htm,2010-09-10 .
[5]张计兰.弱势群体:“强”而不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