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卫新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kne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陈卫新看来,建筑就是让人使用的,老房子只有通过使用才能焕发青春。2013年成立的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全面关注南京城的历史建筑,以研究院的实践让老建筑得到新生。“观筑”谐音“关注”,承载着陈卫新的设计梦。
  “传统建筑要合理使用,我也反对完全守旧。”以往的老建筑,包括其所在的历史街区在修复时,强调的是一成不变的原生态保护。陈卫新认为,传统建筑的各种关系,一直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的。不断有旧的关系死去,新的关系也不断产生。而传统建筑修缮的核心应是试图建立一种新关系,让历史街区达到新的平衡。“老建筑的保护修缮最重要是处理好建筑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865凡德艺术街区改造于五代兵工厂旧址,在设计这个街区时,陈卫新说他当时什么都想保留下来,上世纪80年代的桁架不想扔,30年代的钢门窗从美国运过来的,很珍贵,怎么可以拆?于是他做了一个双层壳子的概念——建筑外壳不变,民国厂房风格得以凸显;建筑内部用玻璃、钢结构再造了一个系统,这样也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等国家强标。
  “建筑空间只是提供一个让人交往的平台,好的空间设计,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交際。老房子,都有自己的脾气。应该尊重它,所以要放下自以为是的设计,顺应房子的脾气来改造。”
  总统府、甘熙故居、胡家花园、玄武湖白苑……都出自陈卫新之手,虽参与众多民国建筑项目的改造,但陈卫新和民国建筑项目的第一次接触却是以失败告终的。当时位于南京新街口闹市区的某民国公馆所有者邀请他做室内设计,建设方坚持要将地面房屋整体拆除重建,这触及了他的底线,后来就退出了项目。之后,这个事件在市民与媒体中激起轩然大波。这个失败的案例让陈卫新知道,南京市民对民国建筑有着怎样的情感。而一个设计师接手民国建筑的修缮,可能要面对与建设方、社会、政府的多重矛盾。
  改造古建筑,像是冥冥之中上天赋予陈卫新的使命。他认为,古建筑不管是作为文物,还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证明,最大的价值仍然在于使用。
  扬州小盘谷的改造,是陈卫新对于传统建筑“合适性”使用理念的一个典范案例。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曾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私人宅院的建筑,让陈卫新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改造出来。小盘谷面积小,所以宅子只设计了5间套房,各有一个风雅的名称——樵歌、龙翔、山居、梅花、潇湘,都来自中国古琴谱。5间房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日暄”。天井中蓄水,水中央建一戏台。在陈卫新看来,空间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在小盘谷的项目中,空间的概念更多指向中国传统意义的空间。“私家园林的兴起,可以直溯汉代。但就审美趣味来说,这种追求情韵意趣,小中寓大、情景交融的园林,是从唐代开始的。”士大夫们对山水园林的追求,让私人宅院这样的空间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人间仙境。
  在设计改造过程中,陈卫新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遗存建筑形态和部件,在不改变建筑原本风貌的基础上,适度、合理改造。通过设计,提升了建筑内外部空间环境、设施的功能和质量,使传统建筑更符合现代使用需求。既保护了传统建筑不受损害,又充分利用了建筑本身的价值。
  心安之处是故乡
  青年求学时,陈卫新离开家乡扬州,来到南京。对于他来说,在客居地南京设计的诸多项目,都只为让异乡更像故乡:先锋书店、随园书坊、碧山书局,陈卫新设计中浓郁的书店情结,来源于做图书管理员的母亲。他制了一枚名为“西湖村人”的印章,只因为父亲出生在扬州一个名为西湖村的地方。“西湖村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消失的村庄中的一个,我制了这枚印和父亲共用,故乡回不去了,所有的乡愁只能凝聚在这枚小小的印章里了!”
  所以,陈卫新设计关注的方向,就是要在城市中开辟出一个场所,为城镇化中的异乡客提供寄托乡愁的地方:先锋书店的宣传口号,是“大地上的异乡者”;而青果的定位,是“秦淮河畔的城市客厅”;明人农庄则是现代的《江村渔乐图》。
  对于陈卫新来说,无论是写诗、作画、办杂志、做设计,都无高下之分,它们都只是脑袋上长着的一个箭头。人生其实有很多方向,而每个人的职责,就是挑选出最适合的一只箭头,然后正中靶心。无论是“书卷气”还是“民国风”,抑或是现在的观筑,在陈卫新的心中,诗意是设计的基石,建筑也能吟诵出诗歌。
其他文献
品牌成立了25年之后,无印良品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开启了自己的首家门店。在2005年的媒体报道里,能看到这样的内容:“躲过了国人抵制日货引发的风潮,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上海专卖店日前在静安南京路鸿翔百货的二楼静悄悄地开业了。”截至2019年底,无印良品在海外共拥有500家左右的各类型门店,其中开设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最多,占到其海外门店数量的一半以上。  无印良品的成功学已然成为了一门显学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讲求『天人合一』,纸质书的装帧历经演变,从技术走向美学。由模仿竹简而来的卷装,自隋朝开始从质朴走向华丽,开始使用金银或者琉璃的轴头。装帧材料也有讲究,一些书籍会用到动物的骨骸。  修书,修心  躲在魏公村大街一旁,有一条清幽的羊肠小道,顺道走再拐个弯,就是国家图书馆南区一层。这个400平方米的空间,是善本特藏部古籍修复组的办公区域。这里容纳了二三十张工作台,摆放着用大理石压着的已经
一群不识五线谱的农民,在苏中古镇黄桥制作起堪称﹁乐器皇后﹂的小提琴。如今音符漫过黄桥,千年古镇正借用这把西方乐器,诉说起古镇新语。  条石铺地、青砖灰瓦、格子门窗,水流走时光,却留下黄桥千年不曾改变的质朴原貌。因水而生,以桥为名,同时身为革命老区的黄桥,少了枕河人家的柔和灵动,多了几许战火硝烟的红色记忆。推开阁楼木窗,从小巷细弄传来缕缕提琴声。千年古镇、革命圣地、西洋提琴,强烈冲突的文化元素,在黄
生活本该精致美好,也该满怀理想。当现代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相结合,当现代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碰撞,衍生出来的产品是否就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呢?  百工造物,一个为非遗手工艺提供创作的平台,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師加盟,结合现代设计创作出一批既源于传统,又富有当代精神的作品。云锦、刺绣、漆器、金银细工等作品穿上了时尚的外衣,被国内外多个城市的跨国酒店收藏展示。 
随着民宿业的不断发展,“民宿 文创”、“民宿 工艺体验”、“民宿 创意街区”等一系列“民宿 ”模式不断涌现,他们为民宿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与民宿相关的周边配套,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整套关于情感与体验的新生活方式。告別以往的“单打独斗”,开展民宿的区域集群化发展成为提升民宿业整体水平的新特点,集群化能够以更高的能量密度推动某一区域旅游市场的整体开发,提升整个区域和每个集群项目的文化及商业价值。
每天,邱亨铭一家都在厂房里安静地做着“金虫工艺品”,与外界的喧闹比起来,这里真像是另外一个世界,安静、温馨。工作间虽老旧,看起来全无野心,更像是邱亨铭为“老有所乐”安放在这里的一份爱好。  大漆与时尚  “过去一直都是做日本代工,按订单重复制作,技艺再精也没法在上面留名。这次小徒弟利用大漆做出了看起来像黑矿的小东西,今后倒是可以试一试。”在2015年1月的“手艺新生设计展”上,76岁的漆艺手艺人邱
3000 B.C.  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北部发现,在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时期,芦苇笔就曾被运用在羊皮纸上书写。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人很难再见到芦苇,于是自7世纪起,羽毛笔逐渐成为它的替代品。当时,为了克服羽毛笔笔尖磨损速度快的问题,人们又制造出了青铜等金属笔尖材质,这些笔尖最早现世于公元79年的庞贝古城遗址。  953 A.D.  一直以来,制造书写用具的先驱们尝试如何利用钢笔自身持续供应书
以“创造健康的居家生活”为主题,2014年伊莱克斯设计大赛于法国巴黎落下帷幕。来自中国的王盼凭借独创的“情景式购物系统”作品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问鼎冠军,让世界见证了来自东方的设计新力量。“情景式购物系统”创造了一个全息影像,消费者可以在虚拟的情景中钓鱼、捕猎,而采集到的食材信息将会传送给食物供应商,通过物流将食物送到用户家中。创作者表示,自己的灵感来源于古时狩猎,通过这一设计,购买生活用品将成为
许多年前,王健走到扇厂门口,一位老先生叫他进去看看,“谁知一看就是几十年。”在折扇厂当了20年制扇工匠,做了无数把日用折扇后,王健决定创立自己的扇庄,从匠人变成艺人。  “文人扇需要文人直接参与,一般的匠人是做不了的。”王健坐在不大的工作室里,一边摇扇一边侃侃而谈。工作室有两个房间,前面是茶室,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后间塞了一张硕大的木桌,桌面被长短不一的竹条挤得满满当当,墙壁上写着三个大字“听
关于雨伞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说法。有人说是鲁班妻子云氏的发明创造,也有人从埃及的壁画上看出了端倪,但不管是谁发明了雨伞,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更迭,它的工艺、制法却少有变革。也正因为如此,匠人们才得以将制伞的技艺代代传承,直到今天。浙江天玮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勇,就运用这最原始的工匠精神和最纯粹的人文主义情怀,结合最新的高科技面料,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紫丁香”。  四分天下各寻道路  中国的雨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