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辩论;情境;话题;气氛;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18—01
辩论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的撞击。这种交锋既能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又能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能在动态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鉴于此,组织好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如何组织辩论呢?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设辩论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氛围中,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条件。多用表扬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心情愉快,思维也会变得活跃流畅,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说。学生的创新欲望一旦被激活,他们创新性的见解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二、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激发学生探究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有疑才有思,有思才会有辩论的产生。如八年级下册选了梁启超的一篇议论文《敬业与乐业》,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学生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辩论,有的说:“我承认他们都很敬业,但要说他们创造的价值完全相同,我绝对不会赞成。”有的同学甚至从正反两面来说:“从正面来看,一张好桌子有一定的价值,而一个政治家建设成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共和国,他所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反过来,一个政治家把一个国家搞得支离破碎,民不聊生,他所造成的伤害又岂是一张坏桌子所能比得了的,梁启超那个时代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证……”就这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旁征博引,在辩论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设计辩论话题,培养辩论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辩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如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同学把一个正在认真默写课文的同学的笔突然拿开,这时,两个同学就有可能产生矛盾,然后由此现象引出辩论,并让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顿时,辩论进行得异常激烈。
其次是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讨者。如教学《狼》一文时,我设计了两个辩题:1.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们从地球上消失;也有人认为,每一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杀了狼,会破坏生态平衡,应以保护为主。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2.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这种“好孩子”往往被定位成像羔羊一样温驯,像小牛一样憨厚,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双方引“书”据“典”,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辩论中,大家认识了狼的另一面,即狼的忠诚、狼的智慧、狼的团结等,也阐述了自己做一个有个性、有创见的人的愿望,让人耳目一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辩论一旦展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对问题的认识必将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正是创新精神所需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组织好课堂辩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18—01
辩论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的撞击。这种交锋既能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又能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能在动态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鉴于此,组织好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如何组织辩论呢?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设辩论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氛围中,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条件。多用表扬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心情愉快,思维也会变得活跃流畅,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说。学生的创新欲望一旦被激活,他们创新性的见解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二、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激发学生探究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有疑才有思,有思才会有辩论的产生。如八年级下册选了梁启超的一篇议论文《敬业与乐业》,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学生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辩论,有的说:“我承认他们都很敬业,但要说他们创造的价值完全相同,我绝对不会赞成。”有的同学甚至从正反两面来说:“从正面来看,一张好桌子有一定的价值,而一个政治家建设成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共和国,他所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反过来,一个政治家把一个国家搞得支离破碎,民不聊生,他所造成的伤害又岂是一张坏桌子所能比得了的,梁启超那个时代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证……”就这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旁征博引,在辩论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设计辩论话题,培养辩论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辩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如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同学把一个正在认真默写课文的同学的笔突然拿开,这时,两个同学就有可能产生矛盾,然后由此现象引出辩论,并让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顿时,辩论进行得异常激烈。
其次是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讨者。如教学《狼》一文时,我设计了两个辩题:1.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们从地球上消失;也有人认为,每一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杀了狼,会破坏生态平衡,应以保护为主。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2.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这种“好孩子”往往被定位成像羔羊一样温驯,像小牛一样憨厚,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双方引“书”据“典”,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辩论中,大家认识了狼的另一面,即狼的忠诚、狼的智慧、狼的团结等,也阐述了自己做一个有个性、有创见的人的愿望,让人耳目一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辩论一旦展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对问题的认识必将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正是创新精神所需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组织好课堂辩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