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中职业教育的渗透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aowei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加偏向于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能够从事与中职阶段所学相关的职业,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已成为中职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结合教学经验,就中职数学教学中职业教育的渗透展开探讨。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数学教学;职业教育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28-02
   对于中职数学教学而言,需要当下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自我教学方式的创新,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当下的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就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大一部分在毕业之后会走上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这就需要他们能够有较为综合的职业能力,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现状制订适合他们发展的相关教学规划,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创新数学的教学思路,教师之间展开沟通与交流,让中职数学教学与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相互渗透。
   一、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职业教育院校逐渐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数学的授课过程中,数学课程的设立与学生职业的关联不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职业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比较忽视。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企业的用人需求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中职毕业之后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岗位中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同样在数学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职业和课程的改革创新,更要将课程与职业相渗透,进而建设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尽管大家都知道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却偏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教师没有做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院校数学课程与职业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线也在逐渐消失,这就使复合型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根据用人市场的发展变化,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适时进行改变,通过中职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的渗透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职业教育的渗透
   (一)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为了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进行,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全面掌握数学授课内容。课堂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产物。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授课之前积极备课,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便能够高效地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展开职业教育。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先提问学生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看学生是否完全掌握,然后把这两个定理的应用方式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定理在应用时的差异,进而保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际应用中不会把这两种定理混淆,保证了学生日后能够准确无误地在岗位中运用理论知识。通过教师对简单数学知识的整合,能够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同样学生能够条理清晰地记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日后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念,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的渗透
   在职业院校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教师应建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并注重保持自身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来对课程教学进行规范,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数学课程的融合,进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在人本主义的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达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表达出来,为学生日后在单位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当学生向教师提问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根据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很快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很有可能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对于教师的解题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疑惑,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倾听他们的解题方式,尊重学生的意见与看法,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本理论,进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根据职业教育需求展开针对性教学,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的渗透
   在职业教育在数学教学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实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数学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日后工作联系起来。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掌握数学知识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多为其讲解有关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有效地把教材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之中;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比如简单的公式计算、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让他们通过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以后的工作应用做铺垫。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能够制订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学生规划以后的职业生涯。同样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进而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的渗透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的渗透,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数学的学习体系构建应该从计算和思考等方面入手。在数学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计算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基础。而数学的思考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数学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尝试着对相似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思考。时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在完整的数学教学体系下,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导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连接成线,并贯穿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当中。这种完善的体系教学也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效地安排企业中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数学教学实践,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的渗透
   数学结论和公式都是前人一步步实践探究得来的,因此,在职业院校数学职业教育渗透的過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实际内容,结合学生的性格展开相关实践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针对排列组合问题,许多学生分不清什么时候需要排序,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每位同学安排一个座位,问大家一共有多少种排列的方法。通过排位活动的进行,降低了学生对排列组合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高效清晰地掌握排列组合的特点,让学生在日后工作当中面对排列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在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与数学课程的渗透融合,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数学知识的体系化,进而促进职业教育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念,注重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雷.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74.
   [2]励洁洁.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讨[J].科技风,2019(30):73.
   [3]陈建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63,165.
   [4]陆化.德育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141-142.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摘 要] 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的推动作用,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础;国内外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现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改革内容、预期成效等;以期架构适应智能制造生产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为模具专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模具
[摘 要] 数字化时代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双高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专业发展方式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双高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出发,探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制约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诸多因
[摘 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1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围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哲学内涵以及这一理念蕴含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做粗浅探讨。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依据;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5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
[摘 要] 打造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在过程性教学中体现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数学作为理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迭代和改革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针对数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够弥补传统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缺陷,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数学课程;数学思维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各个领域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分析人工智能环境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全面推动我国新时代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变革;模式建构;智慧化  
[摘 要]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验室建设和规划是学院需要面对的问题。为此,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为例,按照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阐述了实验室的建设必要性以及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建设效果显著,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初步具备独立操作医学影像设备的检查能力。  [关 键 词] 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建设;理论结合实
[摘 要] 国家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以满足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对西部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有效提升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西部;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