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不但要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还要善于“放手”,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关键词]学生 教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50-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敢于“放手”,教师要大胆
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一节课,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
新课程的教学观里谈到:教学从获得知识的结论和过程上讲,它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理解和掌握结论是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是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作为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是有自主性的,。老师们总是担心这个不教学生学不会,那个不教学生学不会,殊不知,婆婆妈妈的,时间长了,学生就坏了胃口。小鸡在蛋壳里孕育生命,当它快要成熟时,会自己破壳而出;小海龟出生后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游进大海,走进生命的里程。企鹅妈妈在教企鹅宝宝游泳时,会将小企鹅一次次推向大海,让它在挣扎中掌握游泳的技巧。学生的潜能无限,他们的自主性同样不可限量!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因为你的“放手”,可以学得更好!
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就要改变过去师道尊严、唯我独尊,学生一味听从的局面,建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组织观念,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对话关系。教师可组织学生活动,将学生的活动贯穿到整个课堂,让他们去说、去想、去读、去练……因为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自主可言。
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既可以获得真理,还可以收获获取真理的方法。
二、善于“放手”,教师要护航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放手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课上课下,应该收放自如,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一节课上,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如果学生都能将教师的问题答出来,那学生还用上课吗?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情境,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
在学生的自主预习课里,我总是让学生在读文时不忘质疑,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如在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我让学生充分预习了两节课,有的学生竟提出疑问:“此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不一致,全文都在写扬志是如何小心保护生辰纲的,智取又是如何体现的?”此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走进文本,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创设对话情境,组织学生高效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文本、环境等外在要素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而这种交往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对话,让这种对话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1.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教师要善于“搭桥”。教师是学生问题对话的引导者、辅导者、启发者、咨询顾问,当学生对问题困惑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引导,提出与结论相近、相似的问题,为学生“搭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相信这种在教师启发下的和文本的对话,会让学生在山重水覆疑无路时,看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2.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学习《氓》一文时,我提这样一个问题:“主人公算不算一个好人呢?”让学生读课文后进行一场辩论,找出充足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这种竞争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将对话引向深入。
一般说来,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善于表现的心理,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把这种心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情境,这样才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善于“放手”,你的课堂会真正精彩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能再陶醉于个人的表演,而是应该大胆放手、善于放手,在课堂上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听一听、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演一演……根据课堂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这样的课堂才会散发生命气息,才会魅力四射!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学生 教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50-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敢于“放手”,教师要大胆
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一节课,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
新课程的教学观里谈到:教学从获得知识的结论和过程上讲,它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理解和掌握结论是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是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作为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是有自主性的,。老师们总是担心这个不教学生学不会,那个不教学生学不会,殊不知,婆婆妈妈的,时间长了,学生就坏了胃口。小鸡在蛋壳里孕育生命,当它快要成熟时,会自己破壳而出;小海龟出生后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游进大海,走进生命的里程。企鹅妈妈在教企鹅宝宝游泳时,会将小企鹅一次次推向大海,让它在挣扎中掌握游泳的技巧。学生的潜能无限,他们的自主性同样不可限量!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因为你的“放手”,可以学得更好!
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就要改变过去师道尊严、唯我独尊,学生一味听从的局面,建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组织观念,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对话关系。教师可组织学生活动,将学生的活动贯穿到整个课堂,让他们去说、去想、去读、去练……因为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自主可言。
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既可以获得真理,还可以收获获取真理的方法。
二、善于“放手”,教师要护航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放手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课上课下,应该收放自如,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一节课上,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如果学生都能将教师的问题答出来,那学生还用上课吗?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情境,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
在学生的自主预习课里,我总是让学生在读文时不忘质疑,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如在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我让学生充分预习了两节课,有的学生竟提出疑问:“此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不一致,全文都在写扬志是如何小心保护生辰纲的,智取又是如何体现的?”此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走进文本,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创设对话情境,组织学生高效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文本、环境等外在要素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而这种交往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对话,让这种对话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1.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教师要善于“搭桥”。教师是学生问题对话的引导者、辅导者、启发者、咨询顾问,当学生对问题困惑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引导,提出与结论相近、相似的问题,为学生“搭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相信这种在教师启发下的和文本的对话,会让学生在山重水覆疑无路时,看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2.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学习《氓》一文时,我提这样一个问题:“主人公算不算一个好人呢?”让学生读课文后进行一场辩论,找出充足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这种竞争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将对话引向深入。
一般说来,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善于表现的心理,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把这种心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情境,这样才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善于“放手”,你的课堂会真正精彩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能再陶醉于个人的表演,而是应该大胆放手、善于放手,在课堂上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听一听、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演一演……根据课堂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这样的课堂才会散发生命气息,才会魅力四射!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