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gang8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阶段标准。经过几年的发展,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1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指定的标准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偏上国家。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时代也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农业大国,在当今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已是刻不容缓。对现代农业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前提与趋势。
  关键词:中等收入;现代农业;模式
  一、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定义
  1.创新的理念。现代农业的核心点就是创新,现代农业创新的着重点是农业科技的创新,现代农业技术尤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发展内容,快速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建设。
  2.市场化的理念。现代农业的生产,投入于外部获取的生产要素占据了绝大部分。大部分农业产品,甚至支持生产的许多生产要素业走向市场,摇身一变为商品。不论是农产品市场还是农业生产要素市场都取得了十分繁荣的发展。
  3.集约化经营的理念。集约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本质,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建设在以往推进集约化经营的进程中,进行了各不相同的模式选择,如分别以劳动和技术为主的集约经营等。
  4.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的重要要求便是适度规模经营,它要求把投入的各个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包括土地、资金、管理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达到一个最佳的比例,以及最高的产出效益。
  5.标准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是指把整个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形成一种商品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持续地改进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具有特定的经营准入标准,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集约化、科学化的创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他提倡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二、现代农业的模式及路径分析
  要在国际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农业生产过程中就必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差异化生产程度,形成规模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社会条件的差异以及各地农业生态类型的不同,各个地区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现代农业建设模式。
  1.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或者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形成规模经济
  这种模式的运行原则是“自愿、有偿、有序、规范”,它采用公司化运作的组织形式,由种田大户或龙头企业出面将面积巨大的分散的农民土地集中起来,在其建立的生产基地上,集中进行农业机械化种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销售,规模化产销结合一条龙,形成规模效应。
  土地股份合作的本质就是农民用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入股,龙头企业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这种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那便是双方各司其职,互利共赢,从而达到科学指导下的规模生产效应。这种模式适应性强,见效快,在我国当下的农业发展环境下,龙头企业带动性的发展模式的适用地区是十分广阔的。
  2.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发挥区域优势
  早前在中国农业部颁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棉花、专用小麦和玉米、高油大豆、苹果、柑橘、牛奶、肉牛肉羊以及水产品等11种特定优势农产品,明确划归了35个产区。通过一系列优势的区位布局,做大做强农产品种类,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带动运输流通、储藏加工等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扩大农民相关就业渠道。这种模式针对性更强,更加适应一些有突出产业的地区,能达到优势聚焦,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可以利用以下的模式
  其一就是质量农业或者叫精致农业,以更高的经济回报率为追求目的,以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结构高级化为核心,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推动力,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精尖农业模式。
  其二是设施农业,通过利用各种人工筑造的相关设施进行生活生存环境的调节,达到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其主要模式有三种:简易覆盖型,普通设施型以及现代设施型。三种模式类型分别使用塑料薄膜、地窖大棚乃至专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生产车间和流水线来进行种植、养殖、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农业活动,科技含量依次递增,农户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适用环境来进行相关的设施农业选择。
  还以一种比较常见的规模聚集型模式便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指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以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为载体,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一定区域内,以“三高”为目标,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突破口,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对区域农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巨大的带动影响。
  新兴的生态效益农业模式提倡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也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兼顾。
  4.从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出发,形成农产品的差异性供给,有如下四种模式
  一是实行品牌农业模式。全面实施精品农业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基地建设,调整区域农业布局,进一步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
  二是加工农业模式。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着重发展相关加工产业。具体表现为通过政府主导等方式引进资金技术扩大加工能力,大企业增加加工车间,小企业向专注加工企业转型,形成围绕地区主导产业的深加工产业群,产生加工产业的抱团效应,最终形成以精深加工为主导特色的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发展体系。
  三是农业产品感受模式。以往的农业模式主要关注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口感程度等指标,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对于农产品差异化外形的发展创新,现在餐桌上常见的彩色青椒,万圣节的巨型南瓜都可以作为这种模式的发展对象。这种对农产品外形的注重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吸引力,制造话题效应,从而提升关注度和经济效应。
  四是绿色农业模式。普遍意义的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加工和销售绿色食品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包括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等多个方面。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热点和重中之重,是大众农业消费的趋势所在,发展绿色农业,是发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共同需求。
  综上,农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适用地区和条件,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深远的意义的。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先进模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代农业建设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与现状,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模式,并积极推广,使其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以此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侯胜鹏.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及运行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2]闫虹霞.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模式研究[D].太原理工学,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首要目的。近几年,农产品物流对农民增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要想让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就要对农产品物流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分析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给农民的增收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农民的增收,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本文就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农产品物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
Gartner分析表示,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两位数降幅后,全球PC出货量下滑的趋势即将触底。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将下滑3%。2014年全球PC出货量将与今年持平,从而扭转下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已超过1.5万亿美元.但是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外汇储备的管理成为争议.为了有效管理外汇储备,使“藏汇为国”转变为“藏汇为民”.国家决定
人们都知道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逼迫出来的,到哪里落脚,开始没有具体的目标。红军经过千山万水、千难万险,进入甘肃境内,已筋疲力尽。总不能就这么永远走下去,到哪里落脚,成为红军高层领导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传说毛泽东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陕北红军的消息,才决定向陕北进发。一个关于长征的电影也有这样一个镜头:一次行军途中,毛泽东在路边休息,不远处有几个战士闲聊,忽然一片旧报纸随风贴着地面滚来,一名战士顺手拣起,
摘 要:行政法是关于国家与国家权力的法律,民法是关于市场和人的法律。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行政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可能能够通过民法途径解决,因此,在民法规范中应用行政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民法与行政法,简单分析了行政法中应用民法规范的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对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探讨。  关键词:民法规范;行政法;适用  一、引言  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法律。法律是解决一些经济财产纠
Ovum日前发布报告称,2013年上半年亚太地区网络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为520亿美元,下降了13%。原因是去年的支出激增后,日本和中国削减了开支。2013年全年亚太地区电信运营商资本支
2017年6月底,记者收到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西城镇一吐泉村多位村民的举报信,反映该县某退休领导暗中持股的一吐泉村利民砖厂(以下简称一吐泉村砖厂)涉嫌毁坏、占用村里基本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