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低强度抗凝的中长期效果,讨论本院现行抗凝标准(主动脉瓣置换1.5~2.0,二尖瓣置换2.0~2.5,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2.0~2.5,三尖瓣置换2.5~3.0)是否符合本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临床抗凝要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就诊本院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治疗的68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07例,女374例;年龄21~81岁,平均(52.3
【机 构】
:
26600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6600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6600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6600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6600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低强度抗凝的中长期效果,讨论本院现行抗凝标准(主动脉瓣置换1.5~2.0,二尖瓣置换2.0~2.5,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2.0~2.5,三尖瓣置换2.5~3.0)是否符合本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临床抗凝要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就诊本院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治疗的68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07例,女374例;年龄21~81岁,平均(52.37±10.23)岁.患者术后抗凝治疗,记录并分析出血、血栓形成和栓塞等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随访患者0.5~43.0个月,完成随访602例,其中出血66例(10.96%),血栓、栓塞11例(1.83%).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行低强度抗凝效果可靠,本院现行抗凝标准符合本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临床抗凝要求。
其他文献
神经鞘瘤临床上多见于头颈及四肢部位,发生于肺部少见.由于症状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延误诊治.我院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肺神经鞘瘤17例,现将诊治经验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17例,术前常规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支气管腔内见新生物4例,均行活检,病理报告支气管肉瘤1例,支气管神经原性肿瘤2例;影像学检查:15例术前行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神经源性肿瘤3例;5例行经
目的 评估微弹簧圈用于肺部微小结节及磨玻璃影胸腔镜术前定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微弹簧圈术前定位的适应证标准.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胸腔镜手术前行微弹簧圈定位的肺微小结节或磨玻璃影患者85例.定位操作采用“拖尾法”或常规方法完成.结果 全组84.6%的病灶需借助微弹簧圈标记定位.91处病灶,成功留置微弹簧圈,包括实性结节15处、非纯磨玻璃影15处、纯磨玻璃影61处;直径5~ 26
我们应用超声心动及组织多普勒技术(TDI)动态观察食管癌切除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规律.资料和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我科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根据诊断标准[3]中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52~75岁,平均(60.8±6.3)岁.所有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无异常(LVEF>0.50),合并高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情况,初步探讨EGFR突变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72例术后病理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提取DNA,采用ARMS法对EGFR基因的第18、19、20及21外显子片段进行检测,根据阳性质控、阴性质控和DNA质控对EGFR突变类型分析判断.结果 272例Ⅰ期NSCLC患者肺癌组织中,154例(56.62%)存在E
目的 评估术前新辅助化疗在手术为主综合治疗局限性小细胞肺癌(LD-SCLC)中的意义.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94例肺癌根治手术联合化疗治疗的LD-SCLC患者,分为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化疗(A组)43例,手术+术后化疗(B组)51例.结果 整体平均年龄(56.37±10.18)岁.整体5年生存率是27%,Ⅰ~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期患者(34%对20%,P=0.033
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EVH)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EVH操作中需持续向隧道腔内吹入二氧化碳(CO2),易致高碳酸血症.我们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观察患者高碳酸血症的发生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增加呼吸机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后的高碳酸血症变化情况,探讨降低高碳酸血症发生的措施。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请于文献题名项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示例如下:[1]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等.双调转术(Double-Switch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19:134-135.
患者 男,42岁.左侧胸痛、胸闷伴双手、双足指凹性水肿6个月,加重1周入院.查体:满月脸,眉毛浓密,皮肤粗糙,肤色黑,脸面及背部有痤疮,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3.2mmol/L,餐后2h血糖24.2 mmol/L,电解质K+2.1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2.7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0.5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16 mI
目的 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101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男81例,女20例.术前均行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86例,主动脉严重穿透性溃疡10例,外伤性降主动脉疾病5例.TEVAR术后1周、3个月、半年及以后每年复查1次胸腹主动脉CTA,观察术后并发症、疗效、支架形态和自身血管情况.结果
患者 女,60岁.反复出现吞咽梗阻感4年,进硬食明显.入院胃镜检查示食管黏膜光滑,距门齿30~ 35 cm见约2.5 cm黏膜隆起,表面覆白苔,基底宽,质韧,易出血(图1a).CT平扫:食管中下段见40 mm×28 mm×15 mm大小块影;CT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CT值约39~ 59HU,周围食管壁界面清楚(图1b).钡餐造影见食管下段(第10~11胸椎水平)长44 mm充盈缺损,偏心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