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中,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与自己导师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双方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去探究与反思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研究生 导师 平等关系
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个别学校出现的研究生因与导师产生矛盾而导致的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纷纷将矛头指向导师,并将无良导师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谴责其师德泯灭、品行不端、权力越界。在对自杀事件感到痛心与无奈的同时,其映射出来的“病态”的师研关系更让人觉得压抑,让人不得不对置于紧张关系的两端——导师与研究生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探讨导致这一局面的可能因素以及师研平等关系的合理建构。
师生关系的错位是矛盾产生的根源。现阶段,导师和研究生表现出的“病态”关系主要有老板与员工型、师父与徒弟型、牧民与小羊型几种,师生关系如何,关键还是在导师,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伴随的是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掺杂着双方的利益关系,导师的伦理观念如果不能适时更新,不能正确把握与学生交往的尺度,师生关系的不断恶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就师徒型的师生关系而言,它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存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在当时被广为推崇,也有不少师生故事被后人所传颂,老师对学生敦敦教诲、关怀备至,学生对师长尊敬有加、难忘师恩,学生是千里马,老师就是独具慧眼的伯乐,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具有适时性,传道授业与生活情感似乎融为一体,然而它却过分强调师道权威,尊长有序,学生与老师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甚至将传统的孝道思想也融入师生关系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平等与独立的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流,对传统的师道提出挑战,并要求当代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曾经“亦师亦父”、“亲如一家”的师生关系放到当代已不再适用,甚至会产生诸多弊端。有的导师在对待与学生的关系上,混淆授业与生活感情的主次关系,过分干预学生的私事,或利用职务之便强迫学生为自己的私人生活服务,从侧面映射出导师伦理观念的守旧,使得师生关系的模糊成分太多,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的错位。
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授业,其中还应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以利益为中心的索取和压迫。
师生之间权力不平等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导师的权力过大,掌握着学生整个求学生涯的生杀大权,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质量、能否顺利毕业都与导师的态度密切相关,这就为部分师德不过关的导师满足一己私欲提供了要挟学生的筹码,把学生当成工具使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地位上的不平等是事实,也可以理解,尊师重道乃中国历来所提倡的传统,老师拥有的教育权力是教育活动进行顺畅的前提,但是师生之间在人格尊严上却是平等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有的导师身居其位,功利化地看待与学生的关系,逾越权力的界限,用着表面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服务于自己,学生则碍于地位上的不平等一味地忍让与服从,渐渐丢了人格、失了尊严。
教育本就不是私人权力,它是一种公共权力,导师权力的越界颠覆了教育的本质,违背了人才培养的初衷,给原本应当纯粹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导师对学生的随意指使、操纵甚至压迫反映的是导师权力的失范,不明确不清晰的公私界限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研究生不甘压迫走上绝路正是不断异化的师生关系的折射,是异化师生关系的一种最极端的表达方式。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时下师生关系紧张的状况,导师不能隔岸观火,应勤于反思,同时,研究生群体也应积极探索与导师的相处之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刻不容缓。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基础之上。导师的权力仅限于教育权力,一旦逾越,就容易造成压迫学生的局面,同时,导师也得有作為教师的威严,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把握与学生交往的度,不过于亲密也不一味疏远。研究生对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负有责任,教育专家提出的以下六条建议具有一定实用性,包括保持与导师的联系、让导师经常得到学生的消息、摸清导师的性格、赢得导师的尊重、敢于向导师提问题,适当展现个性、多与导师交流学术论文。实际上,研究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才是王道,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才能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自然也能正确把握与导师的相处之道。
研究生与导师的理想关系,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看来,应当是人与人、脑对脑、肩并肩、心连心这四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互相尊重对方人格,对这一关系的认识不清则容易造成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出现;脑对脑的关系以探寻真理为基点,导师与研究生都是终身学习者,以探究奥秘、寻求真理为人生追求,提倡怀疑精神、批判学术崇拜;肩并肩的关系体现的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的责任与价值追求,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不只看重个人利益,而是着眼于中国教育现实的解释和改造;心连心的关系是基于情感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心灵呼应,这对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导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携手并进,共同成长。
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这种纯粹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是建构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追求,人与人、脑对脑、肩并肩、心连心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学术上的教学相长,更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更高追求。
“祝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是革命的一块砖,也不是某架机器上的螺丝钉,既不是谁的羊,也不是谁的枪,你是你自己”,借用慕容雪村的话告诫每一个遇到挫折产生轻生念头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应建立共同创新的合作关系 何云峰
【2】研究生与导师:理想关系的追求 吴康宁
【3】新常态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研究 黄明福、张景瑞
【4】研究生应怎样与导师交往 冯长根
作者简介:姓名:周耀玫(1998年1月18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梁平职务:学生 学历:本科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师生关系均衡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 导师 平等关系
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个别学校出现的研究生因与导师产生矛盾而导致的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纷纷将矛头指向导师,并将无良导师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谴责其师德泯灭、品行不端、权力越界。在对自杀事件感到痛心与无奈的同时,其映射出来的“病态”的师研关系更让人觉得压抑,让人不得不对置于紧张关系的两端——导师与研究生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探讨导致这一局面的可能因素以及师研平等关系的合理建构。
师生关系的错位是矛盾产生的根源。现阶段,导师和研究生表现出的“病态”关系主要有老板与员工型、师父与徒弟型、牧民与小羊型几种,师生关系如何,关键还是在导师,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伴随的是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掺杂着双方的利益关系,导师的伦理观念如果不能适时更新,不能正确把握与学生交往的尺度,师生关系的不断恶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就师徒型的师生关系而言,它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存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在当时被广为推崇,也有不少师生故事被后人所传颂,老师对学生敦敦教诲、关怀备至,学生对师长尊敬有加、难忘师恩,学生是千里马,老师就是独具慧眼的伯乐,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具有适时性,传道授业与生活情感似乎融为一体,然而它却过分强调师道权威,尊长有序,学生与老师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甚至将传统的孝道思想也融入师生关系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平等与独立的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流,对传统的师道提出挑战,并要求当代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曾经“亦师亦父”、“亲如一家”的师生关系放到当代已不再适用,甚至会产生诸多弊端。有的导师在对待与学生的关系上,混淆授业与生活感情的主次关系,过分干预学生的私事,或利用职务之便强迫学生为自己的私人生活服务,从侧面映射出导师伦理观念的守旧,使得师生关系的模糊成分太多,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的错位。
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授业,其中还应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以利益为中心的索取和压迫。
师生之间权力不平等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导师的权力过大,掌握着学生整个求学生涯的生杀大权,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质量、能否顺利毕业都与导师的态度密切相关,这就为部分师德不过关的导师满足一己私欲提供了要挟学生的筹码,把学生当成工具使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地位上的不平等是事实,也可以理解,尊师重道乃中国历来所提倡的传统,老师拥有的教育权力是教育活动进行顺畅的前提,但是师生之间在人格尊严上却是平等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有的导师身居其位,功利化地看待与学生的关系,逾越权力的界限,用着表面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服务于自己,学生则碍于地位上的不平等一味地忍让与服从,渐渐丢了人格、失了尊严。
教育本就不是私人权力,它是一种公共权力,导师权力的越界颠覆了教育的本质,违背了人才培养的初衷,给原本应当纯粹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导师对学生的随意指使、操纵甚至压迫反映的是导师权力的失范,不明确不清晰的公私界限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研究生不甘压迫走上绝路正是不断异化的师生关系的折射,是异化师生关系的一种最极端的表达方式。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时下师生关系紧张的状况,导师不能隔岸观火,应勤于反思,同时,研究生群体也应积极探索与导师的相处之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刻不容缓。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基础之上。导师的权力仅限于教育权力,一旦逾越,就容易造成压迫学生的局面,同时,导师也得有作為教师的威严,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把握与学生交往的度,不过于亲密也不一味疏远。研究生对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负有责任,教育专家提出的以下六条建议具有一定实用性,包括保持与导师的联系、让导师经常得到学生的消息、摸清导师的性格、赢得导师的尊重、敢于向导师提问题,适当展现个性、多与导师交流学术论文。实际上,研究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才是王道,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才能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自然也能正确把握与导师的相处之道。
研究生与导师的理想关系,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看来,应当是人与人、脑对脑、肩并肩、心连心这四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互相尊重对方人格,对这一关系的认识不清则容易造成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出现;脑对脑的关系以探寻真理为基点,导师与研究生都是终身学习者,以探究奥秘、寻求真理为人生追求,提倡怀疑精神、批判学术崇拜;肩并肩的关系体现的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的责任与价值追求,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不只看重个人利益,而是着眼于中国教育现实的解释和改造;心连心的关系是基于情感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心灵呼应,这对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导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携手并进,共同成长。
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这种纯粹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是建构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追求,人与人、脑对脑、肩并肩、心连心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学术上的教学相长,更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更高追求。
“祝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是革命的一块砖,也不是某架机器上的螺丝钉,既不是谁的羊,也不是谁的枪,你是你自己”,借用慕容雪村的话告诫每一个遇到挫折产生轻生念头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应建立共同创新的合作关系 何云峰
【2】研究生与导师:理想关系的追求 吴康宁
【3】新常态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研究 黄明福、张景瑞
【4】研究生应怎样与导师交往 冯长根
作者简介:姓名:周耀玫(1998年1月18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梁平职务:学生 学历:本科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师生关系均衡发展